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信用信息共享 打破小微企业融资瓶颈

2019年06月28日 14:24    来源: 农村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 魏再晨 张缘成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是世界性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金融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必不可少。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建设,我国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征信系统,收录了2500余万企业和其他组织的信息。各地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市场化征信机构的不断发展,有效填补了企业信用信息共享的空白,为金融机构指定信贷决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有了信息还不够,还要知道如何使用信息。近年来,银行通过灵活运用金融科技和改变经营理念,将各类信用信息深度嵌入信贷审批发放流程中,不仅开发出各类新产品,更有效提升了小微信贷的发放。

  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34.8万亿元,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97万亿元,同比增长24.7%,显著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在这其中,征信信息的完善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

  无论是从政策目标出发,还是从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角度考虑,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力度都只能继续加强。尽管目前的征信体系已经为服务小微企业贡献良多,但如何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升服务效率,仍是各部门不断协调的议题。

  全球最大征信系统促小微融资

  6月14日,央行组织开展了全国第12个“614信用记录关爱日”。同一天,央行副行长朱鹤新在国务院吹风会上透露,我国已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征信系统,累计收录9.9亿自然人、2591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有关信息,个人和企业信用报告日均查询量分别达550万次和30万次。

  通过广泛的信息共享,征信系统有效缓解了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难题,提升了小微与民营企业融资的便利程度,促进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目前,央行的企业征信系统中小微企业占比53%。

  “小微企业和大中型企业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供应链,围绕核心企业有上下游的关系,容易形成应收应付账款,应收账款对小微企业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征信中心结合实际做了一些探索,建立了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朱鹤新介绍,针对小微企业的大量应收应付账款,央行还建立了动产融资登记公示系统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已注册小微企业7.6万户,发生应收账款融资7万笔,金额为3.1万亿元,占平台融资总额的37%。

  央行企业内部评级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截止到2018年底,经评级达到可接受级以上的企业有6.1万户,其中小微企业为4.8万户,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累计发放547笔,金额超过700亿元,合格质押品呈现出小微企业“总量增多、占比提高”的良好局势。

  此外,央行推动地方建立中小微企业信用数据库,累计为260多万户中小微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其中约55万户获得信贷支持,贷款余额达11万亿元。

  通过政府与市场化征信机构的共同建设,我国创新小微企业征信服务模式,探索利用贷前替代数据帮助银行多维度判断小微企业信用状况,许多银行据此发放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朱鹤新表示,在商业银行的实践中,征信数据已深度嵌入银行的风险管理流程中,并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发挥重要作用。

  “除了征信中心之外,还有一家个人征信机构———百行征信,还有132家企业征信机构和97家信用评级机构,共同构成了‘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的征信市场组织格局,征信通过广泛的信息共享,有效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提升了小微企业融资的便利程度。”朱鹤新介绍。

  随着数字信贷技术的日益成熟,银行的小微金融业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朱鹤新表示,在商业银行的实践中,征信数据已深度嵌入银行的风险管理流程中,并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发挥重要作用。

  地方实践打破数据孤岛

  如今,央行征信系统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在创造融资机会、降低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央行征信系统的数据主要来源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那些金融机构尚未有效覆盖的民营和小微企业而言,在央行征信系统内缺乏一定的征信记录,其他有用的信用信息又分散在不同平台银行难以获得,由此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成为银行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过程中的“拦路虎”。

  对此,国务院早在2013年7月就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小微企业信息整合,鼓励地方政府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在此背景下,各地开始探索搭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破解民营和小微企业因为缺信用和缺信息而导致的融资难问题。

  2014年,江苏苏州成立国资背景的苏州企业征信服务有限公司。与央行征信系统关注企业信贷等金融类信息不同,该平台主要采集企业在各个部门的非金融类的经营信息,将散落在各个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的公共数据集合起来,进行整合筛选。

  据了解,该平台通过采集当地72个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掌握的工商登记、纳税、财务、社保、水电气、知识产权等信息,形成基于公共部门信息的小微企业信用报告及评分。目前,该平台已与当地95家金融机构合作,帮助8624家企业获得融资服务5105亿元,其中1900家小微企业为首次获得贷款。

  浙江台州市也紧随其后,2015年底,台州市以获批国家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为契机,在全国首推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谈及台州在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成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殷兴山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台州市政府的推动下,台州建立的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将市场监管、法院、房管、国土等15个部门的81大类、覆盖59万家市场主体的8316万条信用信息进行整合汇集并实时更新,免费提供给银行使用。截至2018年12月末,最高月查询量近20万次。

  “该平台已被台州所有银行机构列入贷前调查、贷中审批和贷后管理的必经环节,为银行筛选优质客户、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他介绍。

  殷兴山强调,只有合格的市场主体才能在这个平台上查询信息,比如持牌的金融机构。而且,这种查询是留有痕迹的,不会纵容机构乱查,甚至倒卖信息给第三方。

  目前来看,以市一级为单位针对企业建立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不在少数。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各地在经验和方法上的成熟,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平台的覆盖范围近来正从市一级向省一级扩展。

  去年12月,河南省发改委印发《河南省民营企业信用融资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名为“信豫融”的项目正式上马。3个月后,河南省首家信用金融服务平台———“信豫融”金融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试运行。据了解,“信豫融”平台利用河南省信用信息平台汇集的市场监管、税务、不动产管理、社保、公积金管理、法院等部门31亿条社会信用数据,采用省市一体化的建设模式,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数据服务。

  5月21日,安徽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安徽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修改草案修改二稿)》提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指导中小企业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制度。

  在各地政府牵头推进下,银行针对企业搭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也成为在央行征信系统之外,打破信息不对称,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有利支撑。

  深度改写信贷模式

  如果说银行发放贷款是做一盘菜,那么企业的信用信息就是当之无愧的食材。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对银行来说,食材准备得基本齐全,要怎么样做出一桌“大餐”来?银行的解决方案是运用金融科技。

  北京顺义银座村镇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行的主发起行———台州银行的小微金融业务颇具特色,其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的评分模型已经融入顺义银座村镇银行的信贷作业流程,成为发放小微贷款重要参考依据的评分模型。

  这位负责人介绍,该行获取小微企业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央行征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该行还会利用企查查、法海网等相关工具进行单户查询。另外,台州银行多年总结出的一套线下审查企业相关风险情况的技术也为顺义银座村镇银行所采纳。

  如果说村镇银行的信贷审批还保留着传统信贷的一些痕迹,作为互联网银行的网商银行对于企业信息的利用则更为新锐。

  网商银行表示,该行借助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突破空间和时间限制,结合阿里巴巴、蚂蚁金服丰富的线上电子商务平台、线下支付交易场景的优势,利用阿里巴巴B2B、淘宝、天猫、蚂蚁金服支付宝等平台上客户积累的信息,向小微客户发放纯信用小额贷款。

  在对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上,网商银行基于用户支付、经营、交易等点滴行为转化成数据,网商银行的风控体系中有10万多的指标体系,100多项预测模型和3000多种风控策略。当前,网商银行的贷款模式被总结为“310”模式:3分钟申请、1秒钟放贷、0人工介入,帮客户通过电脑和手机端就能7×24小时随时获得金融服务。

  大型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模式同样富有特色。和中小银行相比,大型商业银行版图覆盖全国,往往能够掌握一家企业及企业主的多种信息。因此,大行虽然在小微金融领域发力较晚,但由于自身丰富的信息和科技积淀,却在这一领域拥有了后发优势。

  在这其中,建行的小微快贷模式颇为典型。从2012年开始,建设银行就开始研究“小微快贷”模式,积累数据和创建模型,借鉴零售业务理念,利用6万多户小微企业、数亿条数据信息,创新小微企业评分卡,建立了区别于大中型企业的贷款评价方式和流程。

  在此基础上,建设银行充分发挥服务领域广、交易活动频、数据掌握全的优势,对小微企业在建设银行的资金结算、交易流水、工资发放、存款投资等各类经营数据、交易数据进行整合。现在,小微快贷针对不同客户类型及需求场景,已形成“云税贷”“账户云贷”“医保云贷”“投标云贷”等多个子产品体系。

  “银行里往往沉淀了海量数据,还有从外部获取的更多的数据,但是过去它们并不知道该怎么用。如何将这些数据‘盘活’,是现在银行必须学会的一课。”某科技咨询公司的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平台整合仍存瓶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更为完备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为各银行信贷业务条线所渴求。“作为单一机构去打通或获取多方的信息渠道,不仅能力难以匹配,在成本上也难以承受。”上述顺义银座村镇银行负责人表示。

  当前,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主要由部分市级和县级政府部门推动,但缺乏更高层级的整合。这也意味着,地方信用信息共享领域呈现不全面、碎片化的现状。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行长周晓强建议,建立统一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加快建设统一的省级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工商、税务、金融、环保、质监和公检法等与小微企业及小微企业主相关的各部门信息,向金融机构免费提供标准化查询接口,为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提供数据支撑。”周晓强说。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银保监局党委书记韩沂则进一步建议,推动建立国家层面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他建议,可以借鉴台州模式,由政府指定牵头部门,加快研究与金融机构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或者借鉴苏州模式,设立法人企业,建设开发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

  当然,类似的建议遭遇的阻力同样不小。背后的原因也非常简单,各方利益难以调和,且存在着一些安全疑问。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一次讨论中,部分政协委员曾就是否应该建立类似平台进行了激烈讨论。有委员提出,现在各种信息泄露案件层出不穷,类似的平台如何保证信息的安全?

  这位委员的顾虑并非个例。信息互通与安全性的博弈一直存在于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中。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地区已经逐步建立了类似的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接入了税务、市场监管、供水等多个部门的企业相关数据,为银行发放贷款提供了不少帮助。但也存在着信息精度不足的问题。

  例如,有的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虽然接入了税务部门的数据,可以为银行提供企业纳税情况,但银行看到的并不是具体的纳税额,而是平台依据税务部门提供的数据计算呈现的“良好”、“较差”等类似的等级评估。以专业眼光来看,这样的精度尽管有助于银行了解企业概况,但仍不足以帮助做出信贷审批、发放的判断。

  因此,有银行从业人员呼吁提升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信息准确度,但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纳税信息需要保密,并不能随意公开。

  尽管银行希望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帮助信贷决策,但其他接入平台的部门未必情愿。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对自身没有直接帮助,部分税务部门并不愿意承接接入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工作。

  但也有不少地方的税务或其他部门对推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乐见其成。有银行人士对记者表示,如果企业能够利用在平台披露的纳税信息申请贷款,它们的纳税意识和纳税积极性都会有所提高,税务部门出于自身与企业双赢的目的,会愿意接入平台。

(责任编辑:蒋柠潞)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信用信息共享 打破小微企业融资瓶颈

2019-06-28 14:24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