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根治小微企业融资顽疾应下猛药

2018年12月05日 07:24    来源: 中国证券报     杨道法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所缓解,但还没有根本解决。在宏观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有变的形势下,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迫在眉睫。

  多种原因造成融资难

  从多个角度观察,小微企业融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既有企业自身问题,也有银行因素,还有外部环境制约。

  就银行内部控制而言,一是内生动力“弱”,小微企业融资商业可持续性不足。二是经营管理仍喜“大”。三是信贷队伍“缺”。四是信息掌握“少”。五是内部问责“严”。

  就外部金融监管而言,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针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问题,制定了一些办法措施,如出台无还本续贷管理办法、尽职免责管理办法,适当提高了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等措施。但为了防范金融风险,这些措施落实不到位。而且,“强监管”加大对信贷风险处罚问责的力度,其后续影响有一定持续效应。尤其是监管部门对信贷管理方面的处罚集中在中小企业贷款中的问题,如未严格执行贷款受托支付、贷后管理不严、违反审慎经营等。实际上,小微企业往往是家庭企业,经营资金和个人资金混用,信贷资金使用很难满足受托支付规定。监管处罚必然影响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尽管有尽职免责相关制度,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仍心有余悸。

  就央行宏观管理而言,目前央行针对宏观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有变的实际,对稳健中性的货币调控实施精准微调,今年以来实施四次定向降准支持小微企业,确保银行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合理流动性,还采取运用宏观审慎评估、综合评价、窗口指导等措施,虽然有一定效果,但约束力较弱。所以如何把央行货币转化商业银行信贷,投向小微企业尚有“最后一公里”距离。特别是在宏观经济前景不确定、小微企业的有效信贷需求递减的条件下,央行的支小、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基础作用有所递减。

  就金融体系而言,我国金融体系不太健全,以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为主,虽然有资本市场,但缺乏各类创投基金、创新基金、创业基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更为突出,对成长期的小微企业而言可选择的融资渠道很窄,除了银行的间接融资,几乎没有其他融资渠道可选择。

  就企业而言,小微企业的市场风险防范意识和财务管理能力不足。在经济上行期,许多小微企业过于乐观,盲目扩张、过度负债,财务基础比较脆弱,在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上升、监管从严、信用偏紧的情况下,资金链出现紧张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加之小微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不确定,有的小微企业不诚信,甚至逃废银行债务,也影响整个小微企业的融资形象。

  就地方政府而言,面对众多的小微企业也力不从心,且主动作为不够。近年来,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有的还建立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基金、担保基金等等,但一方面数量小,杯水车薪;另一方面用于补贴的多,用于杠杆撬动的少。当然,还有地方政府对小微企业的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办法不多。

  此外,就基础工作而言,小微企业融资的基础工作不扎实,以至于缺乏全国统一的小微企业贷款概念,各唱各的调,各自说一套,银行难以应对。目前,人民银行、监管部门、政府部门对小微企业贷款统计口径不一致,不利于科学评估政策效果。

  多管齐下治顽疾

  笔者建议,应采取综合手段,有的放矢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优化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体系。一是督促银行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明确要求各商业银行应该提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制定专门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政策,建立小微企业服务补偿基金,在资金定价、内部考核、履职尽责等方面予以区别对待,要求银行应对小微信贷规模只设下限、不设上限,同时开发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创业贷、科创贷、成长贷、壮大贷、企税贷、票据质押融资等特色产品。

  二是督促金融机构完善内部激励机制。指导金融机构实施内部资金转移优惠定价,商业银行对优质小微企业客户利率最高下浮150个BP;加大考核激励,要求商业银行将小微贷款增长与分支行领导的绩效工资挂钩,同时加大对小微客户经理的激励力度;提高不良容忍度,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一般控制在不超过各项贷款不良率2个百分点的水平。

  三是加大金融科技等服务创新,降低小微信贷管理成本。开发小微信贷人工智能,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小微快贷、精英贷、好人贷等小微信贷产品,降低运营管理成本,依靠金融科技提高小微信贷效率。

  四是落实尽职免责,金融机构认真落实监管部门出台的信贷尽职免责办法,及时修订内部审计制度,制定小微企业尽职免责实施细则,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

  五是落实费用减免政策,银行对小微企业实施抵押物自评估和免评估政策,对开户费、回单费、网银使用费等实施减免和优惠。

  优化“几家抬”工作机制。切实落实减免银行小微贷款税收政策;通过地方财政奖补激励银行开展小微金融服务;同时把鼓励技改等产业政策金融服务小微政策结合起来,开展财政、产业、金融政策互动;鼓励政策性担保公司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率和反担保要求;发挥保险增信分险功能。多渠道、多方式降低银行服务小微企业成本,提增小微企业信用水平。

  优化金融监管环境,金融监管部门对小微信贷采取区别的监管政策,避免“强监管”简单化。为确保中央宏观精准调控政策能够落地,就必须打通宏观金融“宽货币”的货币政策与微观金融“强监管”金融监管政策“最后一公里”的梗阻,使微观金融监管与宏观金融审慎调控步调一致。金融监管部门适当放宽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等监管指标的考核,降低银行顾虑,凡是商业银行在小微信贷调查、发放和贷后管理中,只要能够证明是勤勉尽责的,就提高监管容忍度,优化小微企业信贷支持环境。尤其是商业银行在未严格执行贷款受托支付、贷后管理不严等方面,采取更灵活的监管措施。适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逆周期”信贷投放,避免人民银行宏观的“宽货币”努力被微观的强监管政策所抵消。当然也要注意防范道德风险,尤其是对那些为个人牟私利,给银行造成重大风险的应坚决打击。

  优化货币政策,进一步对小微企业融资精准发力。人民银行继续加强适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再释放流动性,同时进一步用好用活支小、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和宏观审慎措施,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指导银行精准支持小微企业,同时制定小微企业贷款统计标准,以利于科学评估小微金融政策效果。

  优化信用环境建设,多层次多渠道建立小微企业信息共享机制、激励和惩戒机制,提升通报惩戒时效,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着力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国务院金融稳定委员会办公室加快推动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推动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地方政府积极引导小微企业聚焦主业,守法诚信经营,不得伪造材料骗取贷款补贴,提高信息透明度;推动建立创投基金、创新基金、创业基金、担保基金,进一步开辟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DF407)

(责任编辑:蒋柠潞)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