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琦:各位贵宾大家好,刚刚吃完中饭,中场后第一场比较累。李总裁他说我们这场大概大多会睡着,我说只要一谈资本市场,睡着的人都会醒过来。今天大概我们两岸三地的股市知道我们要开这个会,所以热烈的响应。刚刚看了一下我们台股,台交所那边已经一点半结束了,今天我们大概一个半小时说话。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讲两岸三地,然后谈的是资本市场。
我就想到一百年前,1900年的时候,美国的国务卿,我们都叫他海约翰,就是John Hay。那么他是那时候提过一个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当时他其实已经讲过一句话,一百年前他就说地中海是昨日之海,大西洋是今日之洋。
他说太平洋是明日之洋,所以很明显的一百年前,他所看到的这样的一个趋势居然就应验了。那我们今天谈这个资本市场,那资本市场它是一个直接金融,他在金融整个体系里面它的发展是相对比较滞后的,而且就是因为必须直接面对它,所以困难也比较大。那今天很难得,我们两岸四地,上海、深圳、香港然后台湾,四地交易所的代表性的人物都到了。那么本来我们大会要提前安排一下讲题,我说不必了,他们每一个人讲他自己的交易所,就已经讲不完,然后我们正好还有这个第五位。
林先生,那他正好可以把这四个市场综合起来再讲一遍,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最近在四地最火红的市场是上海,大家对上海这个市场好奇心最大,最近还有一个就是沪港通,若可以的话,我们首先有请上交所的曾先生,由你来开场,好不好?
曾刚:谢谢曾教授,各位嘉宾下午好,其实讲到沪港通呢,小加(编者注: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更适合来讲,因为这是个创举啊,它的创立,最初由我们交易所的理事长桂敏杰提出来。
然后小加我们做了一个沟通之后,一拍即合,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这件事情付诸实践,也取得了完满的成功。我们去年11月17号开通以来,整个运行五个多月,我们的交易结算换汇、公司行为等等各个环节运作都非常的顺利,得到了市场各方的积极评价,可以说架起了我们与香港资本市场的一个桥梁。最新的这个数据我向大家通报一下,截止4月17号,也就是开通五个月,我们沪股通的资金累计已使用额度1235.44亿元,剩余的额度占58.8%,港股通累计已使用额度713亿元,剩余额度占71.48%。沪股通的交易金额达到了5514.85亿元,平均每天是57.45亿元,港股通的交易金额是2459.39亿港元,日均是26.45亿港元。从这个数字来看,特别应该初期北上的资金是比南下的要多,也就是说境外的投资者比我们上海市场更多一些,我们称之为“北温南冷”。但实际上随着这个基金的推出后,随着投资者逐步的适应、了解相互的市场,两个市场之间的磨合进一步完善,现在我们看到一个新的趋势,就是现在南下的资金,也就是说我们港股通,内地投资者去香港投资已经多起来了,尤其像四月份以来,曾经出现过额度用完的情况。当然我们港股市场也出现了非常火爆的一个行情。这说明我们这个市场的本身的机制设计是非常成功的,它的效应在不断地显现。
而沪股通方向,也就是境外投资者随着我们A股近期的行情的火爆,其实是有一定的迈出的走势,就是他是一种净退出的方式,这更说明了他是一个市场非常理性的表现,因为我们市场非常火爆,短期内可能似乎有些高估,内地市场比较谨慎,而港股在启动之前相对A股是出现了低谷,所以投资者的理性程度代表他们资金的走向,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当然这个沪港通说检讨的话,其实我们还是有很多机制还在完善中,比如说两地投研报告的推送,两地的行情推送方面,另外还有一些汇率制定等。再有就是市场普遍呼声比较大的投资额度的扩大。最终结果,我们内地的机构,包括保险,证券基金,他们去参与沪港通,去港股市场筹资,所以这个机制还在不断地完善中,所以我们非常有信心在未来效益会更加的显现。
如果说到启示,沪港通它本身是在一国两制下,它就是资本市场的连接,然后对大量的数据,内地市场和资本市场开放和人民币的互换,他本身是具有可复制的,可推广性的。我们还召开了一个全世界交易所领域第一次的关于互联互通机制的研讨会。因为其实真正的放眼全球,交易所之间通过互联互通实现合作的最成功的案例就是我们沪港通。所以在这次研讨会上来自全球五大洲的15个交易所。当然也包括我们台湾交易所一起研讨了各个市场之间互联互通的经验。我们向与会的交易所详细介绍了我们的运作机制,得到了很大的共鸣,很多交易所也表示了合作的愿望。我们非常愿意和所有的交易所进行合作,通过互联互通的方式。上午其实已经说到,我们在2014年台交所我们就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其实为下一步合作打了非常好的基础。沪港通正式推出后,在工作层面,也做了很多的交流,应该说基础是非常好的。
我个人非常有幸参与了沪港通的整个筹备过程。我的一个最深的感受,也就是说经验体会吧,就是这个机制确实蛮复杂的,小加原来说一个方管子和一个圆管子对到一起,这个确实在细节上,确实是非常的复杂,需要两方的监管机构,包括两个交易所,包括中介机构,各方不懈地努力,紧密地合作。单靠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所以这是一个经验之谈吧。另外谈到我们两岸,两地的相关合作其实相互之间的优势互补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市场刚才已经说了,我们市场非常火爆。现在最新的市值已经达到33.58万亿元,这已经是全球差不多排第二的,特别加上深圳后55万亿元的接近市值,这个是全球第二个证券市场。我们应该说25年时间里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但是这只是一种规模的数量,其实我们在内在的法规包括运作机制、产品结构、中介机构水平,包括我们国际化程度等等方面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两岸三地我觉得各个市场都有各自的优势,我们的优势可能现在我们的投资者的热情,大家看到了,我们这个星期一的时候,4月20号,我们就突破了1万亿,达到1万1千5百亿的交易量,这是历史的一个(天量),投资者热情这也是我们的一个优势吧。但是我们市场确实还有更多需要完善的,两个交易所之间的目的是互联互通,能够推动共同的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特别是比如说我们沪港通推出以后,大家看到我们最近的创新明显加快了。2月9号,上交所的ETF期权上线了。4月16号,中证两个新的产品也上市了,所以这个创新在加速。因为一个投资者他一旦同时能投资两个市场的时候,他就会做比较,他做比较中,他就会提出要求,这是在我们改革上的叫高于机制,就是一种开放促改革的一个机制,我们也觉得这个机制是非常的有效的。
应该说在未来,国际化是我们上交所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我个人研究过,其实从学术界的研究来看,境外的投资者他是一种专业的机构,他相对是比较理性的,他进入一个新兴市场,有助于改变一个新兴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使它更加成熟,同时也能够降低一定的波动性。实际上,我们市场机构投资者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们截止到去年末,我们上交所QFII总共有248家,RQFII有77家,合计持有的证券类资产是4837亿元,这个占比并不高。但是他们起到一种引领作用,因为他们投资的领域主要是建筑、金融、制造业这些传统的领域。他们这个价值投资理念非常的明显,换手率去年只有172%,所以这是对市场一个非常好的方面。
当然我们也关注一些他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比如说2013年12月20号,我们曾经出现过QFII投资者尾盘的一个反弹定单,造成了价格的一些波动,我们也在不断地完善相关的监管机制。所以,我想国际化引入更多的国际投资者,对我们市场是非常有利的,包括尤其是在结构方面的和理念方面,但是我们也关注他可能带来一些东西,所以我们希望能够秉承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引入投资者的同时加强相应的监管措施。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在引进境外投资者的机构的同时,壮大本地机构投资者的实力。
最后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国际化的一些新的动向,大家都知道2014年2月份,中国证监会批准了我们上交所在自贸区建立一个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应该说这个项目,现在在改革推进中,等待监管机构细则进一步明确之后,这个项目应该就可以实质性的推进了。另外,今年的2015年的3月17号,中德双方财经高级论坛在柏林召开,之后两国政府共同宣布了,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德国交易所集团在法兰克福建立一个跨境人民币的离岸金融资产交易平台,这个项目也在顺利推进中,应该说我们未来国际化水平的方向和领域也是全方位的,多渠道,多保障,多广泛的,多方面的。
宋丽萍:我简单说一下,因为沪港通还有一半没讲完,接着讲,大家没有关系。记者朋友们也都特别关心,我想请大家再耐心等一下,因为深港通的方案在两地证监机构的指导下做了一些方案,但现在还没有得到两地监管部门的批准。批准之后,详细的大家感兴趣的也都清楚了,我相信也不会等太久。大概是这样,就是因为我们跟上交所的一母同胞,我们是亲兄弟,所以交易结构、组织架构、限制投资者群体其实都是一样的。因此深港通的架构基本模式跟沪港通是一样的,所以刚才几位记者问我就是这块,特别是在起步阶段。
不同的是什么呢?因为深交所的上市公司的结构跟上交所的结构不太一样。上交所大部分是金融机构比较多、大型企业比较多。我们主板是在90年代上市的企业,大企业稍微多一些,然后是2004年开始起步的中小版, 774家公司,还有我们2009年启动的创业板,有400多家公司。这些企业是特色比较鲜明的,民营企业啊、跨境企业啊这种。今天上午王健林先生讲了他的万达院线,就是在我们这儿上市的,这样的群体聚集。我们有海外路演的结果回来给我们讲,海外路演的比较感兴趣的这个问题。他们还特别跟我讲说,他们刚到台湾路演的时候,台湾投资人就问,说能不能买那样的公司,我想呢这两天我去拜访了我们对台中心和我们台交所,我慢慢理解了为什么台湾的投资者对这个群体感兴趣,就是台湾曾经经历过这个群体,这是一个高成长的阶段,可能是有这种激励的机制,经历过这个阶段。可能大家是这样一种感觉。
沪港通推出之后呢,我们也在跟踪分析,不断地跟上交所的同行们坐在一起来研究。我们就考虑到他的综合目的是什么,刚才李总(编者注:李小加)实际上讲的特别好。说我们做什么事情,特别是我们搞资本市场,简单的从经济层面来说,我们这个其实对内地企业来说,刚刚讲了一个特别好的观点,就是开放促改革,这里面就更重视是制度的对接,比如说信息这一部分。还有交易制度,包括我们对投资者的分析,如何提升这个市场的质量,大家也能看到我们从4月8号,深交所已经增加了上市公司早间公告。这就跟小加他们,小加老总的港交所学习,以前我们中午,有午间公告和收市之后的公告,但早间公告呢,以前是没有的,我们考虑到深港通之后,国际投资者已经习惯了在港交所上市公司的早间公告,那我们没有就很不方便,所以我们就加班加点,4月8号开始,就已经做了。
还有一个,今天上午王健林董事长讲他1988年创始的四次自我超越,自我革新。其实他讲的成功的一面大家一定会想到他坚信另一面。所以大陆的上市公司我们是1650多家,就有一千多位创业者是在我们这里。我们接触比较多,他们的故事就告诉我们说,就是大陆的经济特别多样性。这样的话就是他现货市场,我们虽然现货市场,他需求又特别多,就各种各样的事情会发生,然后他就要求停牌。当然他不愿意停牌的时候,我们也希望他能停牌,因为他会影响到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判断)。去过大陆的朋友肯定都知道,大陆的各个区域都不太一样,你说那是特色也好,都可以。所以引起停牌触发的原因会特别多。这在国际上是很少见的,所以停牌这个事情,我想深港通之后可能要亟待的来解决。
因为你停牌太多的话,国际投资人看不懂,然后特别是有些重组一停就停几个月,我想这些投资者都不愿意投资这样的标的,类似这样的制度对接都是比较多的,所以我们在深港通正式通之前,像这样的基础性的这种我们都在检讨,尽可能在深港通开通之前准备好,然后通之后呢,大的方面国际投资者能够看得懂,看得懂我们的上市公司,方便他们的决策的一个效率。
李述德:资本市场合作,我想根据这个主题我分三个重点给大家分享一下,汇报一下。一个资本市场是干什么的,第二个怎么合作,第三个未来怎么走。我想分三个方向,刚才两位,第一个资本市场干什么,刚才宋总也特别提到,就是替大家服务的,很抽象的,对不对?流通证券,国民经济,那怎么做呢?帮助企业筹集资金,保护大众投资市场,今天资本市场我们各种动作都是过程、手段,真正的目是资本市场的现货、期货、债市,帮助我们的企业筹集资金,让他壮大,让他增加就业体,让他增加产值,让他带动后期的经济活动,这是基本市场第一个核心。
那钱从哪里来啊?大众的口袋,但是为什么让他投资你呢?资金要结合的话。今天这个证券市场他的核心任务就是企业筹资更便捷。另外一方面呢,大众投资更稳当,在这样一个任务之下,资本市场也好,证交所也好要做什么,实际上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第一个就是资讯要透明,不管企业的资讯,交易的资讯,都要及时,要做核实,不能糊弄投资者,不能做假帐。让你自己来选择,要不要来投资。
我们股权和债权投资,要不要投资大众,要不要投资理财,赚点就齐了。总的来讲,证券市场长期持有赚股企业,短期慢慢赚差价,那今天这两个现象我们证交所,我们资本市场的发挥。两个数字给大家做个参考,我不太清楚,不过就我们台湾的证券市场来讲,去年一年透过这个市场筹集了将近5千亿元的资金,给这些企业做生产,意思就是说把民间将近5千亿元的资金变成生产资金。创造了多少价值,这个就是资本市场的一个核心价值。
为了要达到这样一个核心价值,后面一些动作要做,资讯透明、机制公正、商品多元,我想这也是我们相关的,这段时间做了多少对证券市场的开放改革,为什么要做?就是让市场更自由化、更国际化、更市场化,回到理性的行为,让市场火起来。第三个最重要的这个市场的机制就是什么?三条规则,我经常用证交所,我们简称GWS,加上未来的,后面有两万种的商品由我们投资方来选择。选择一般都很难,股票1700多家,债券将近900多家。
就两万种商品给大家选择,不是只有1700家,所以今天我们这个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证交所,我们的任务服务投资大众,服务企业,透过资讯揭露,机制公正,这是第一个跟大家说的。当然每一天的变化很重要,那他更重要的是他品质好不好,品质什么意思?投资方有没有违约,券商有没有胡搞瞎搞,上市公司有没有内线,这些是不是在掌控之中。否则价格很高,我们操作是很危险的,这是第一个跟大家报告,资本市场干什么,它的任务是什么。
第二个谈到的合作,怎么合作?我们回顾一下过去一、二十年,我们证交所53岁了,发展历程中,跟各方面去做,我们今年上海有一家合作,通过ETF啊,我们大陆很多的合作,通过机构啊,通过F股啊,总之只是方式的不同。还是有很多很多的形态,全世界的合作他分几个类型,欧美国家他比较强调什么,像机构的整并,另外也是两百多岁了跟十几岁的合家。
前一阵子由大阪证交所,变成日本交易所,林林总总很多,是机构整并,为什么要整并呢?是为了扩大今后更多的服务,对不对?服务是什么?就是我讲的筹集资金,笼统资金。那么我们另外一个寻求的合作是什么呢?是业务上面的合作,授权指数啊诸如此类。甚至到今天所讲的沪港通,交易更便捷。所以合作的内容非常之多,当然因为每个市场发展的程度不一样,我们投资大众对市场了解程度不一样。所以我们也很敬佩跟沪港通交易发展的运气,他提供更多的机会。
同样的,不是就我们的人员知道沪港通也好,深港通也好,台日通也好,到最后是亚洲通,世界通,一个资本市场不是只局限在区域,随着资讯的发达,随着各种运输的便捷,随着网络化的这种推广。所以他一个市场一个平台,能够让我们的投资者坐在家里面投资全世界的股票,十分钟,让你在家里做投资理财可以赚到很多合理的投资报酬,我想也是应该的,认准这个合作,他的内容是无时无刻在变化。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跟大家报告一下,分享一下,现在我们台湾的资本市场何去何从呢,这是大家所关切的,我们每天所关心的指数涨的比较多。但是我希望我们今天的市场,让他很成熟,很稳健,能够应用大局的变化所发展。所以最近我们看得到,我觉得很多很多对我们资本市场改革的一些措施,当然我们今天台湾证券交易所也好,甚至我们的会展中心也好,在这种架构之下,怎么样巩固国际化,更市场化,更效率,这次我们在一起互相借鉴,我想我按我们的相关的这些制度他们所做的一些案例,作为参考,我觉得很好啊。他提供我们大陆跟香港之间资金的流通,投资平台的流通,一个交易日深港通、沪港通等。
干什么?帮助企业筹资,帮助投资理财,所以当这样的架构之下的思维,对交易所在陆陆续续,跟新加坡交易所展开合作、跟日本团结合作,也陆陆续续有一些具体的项目出来。但是现在市场的内容不同,结构不同,所以谈的内容也不同。有的是实体股票的圈定,有的是ETF,有的是指数授权,所以林林总总,所以这里面我们说,第一个我们的任务要清楚。第二个我们合作的方式不要潦草,是系统性的。第三个就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在有步骤,有系统这样的推展下去,才能够水到渠成,我想大概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谢谢。
李小加:谢谢,我看回到主题的话,还谈沪港通本身。今天,想最快的给大家汇报一下我的理解,沪港通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第二个沪港通开通以后呢,现在对市场的影响大概应该是什么样的?最后一个长远的意义应该在哪里?这些角度。那么沪港通,我觉得要想了解沪港通,大家都觉得在互相交易,好像是打通了,但实际上,我们已经谈到了非常复杂的一个,当时具体的开放的因素,最主要的核心问题,沪港通应该把它看作是制度的转换器,就是中国内地的资本市场,尽管发展的时间才有二十几年,二十五年多,但是这二十五年到今天的话,它已经从规模上、从广度上、从深度上,特别是在市场结构上,它市场结构是全世界最独特的,其他所有国家的市场结构都不一样的,都是由于券商成立交易所,客户在后面,然后交易所是券商,做会员,后来交易所上市了,券商仍然是会员,所有的客户都在后面,交易所是看不到客户的,中国的这个市场是唯一的一个市场,叫做全程透明的市场,就是所有的,1亿8千万的帐户,将近8000万的投资者,每个人的户头都是直接在中央结算,和交易所,和各个银行开的。
就是中国的市场,是几乎是可以从软件上进行监管,在软件上立法,可以几乎从个人立法,所以这个水是干净得不得了,所以它这个干净到人家说大鱼都没有了,有很多的小鱼,很干净就是很安全,但是很干净的话是不是动力不足?所以它也有很多的问题,但是这个市场的结构呢,从哲学上来说,它是一个很安全的市场,从这样一种情况,要让这个市场去适应国外的市场,或者让国外的市场去适应这样一个新的市场结构的话,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混乱的一件事情,那就意味着到今天的话,大家可以向世界靠拢,可以向世界接轨,今天的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很难让它彻底的为世界而改变,而世界也不会为了中国而改变。那同时中国必须开放,世界也非常希望能够融入中国的发展之中,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必然要开放。
在这样一种几乎是impossible的不可完成的任务之前,摆在交易所、结算公司、监管者之间,就是我们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办法,使得这种不愿意为对方改变的市场,又能够有高度市场化的开放和接通,这就等于说刚才讲的,两个市场放管子,两个市场不同的电压,两个市场不同的方式、方法,和交易习惯、交易做法,怎么能够有机的通过交易所,通过结算公司,通过监管者,通过技术条件、规则安排、监管对接等等方面的话,把两边市场80%以上的差异能够综合消化掉,这样双方市场基本上它还能进行交易,这是沪港通最核心的实质,也就是我们公司里面,这边一批人,那边一批人,国际投资者在这边,国内投资者、内地投资者在那边,如果真正的开放,就意味着中国的投资者都要到外面去开户,扛着钱出去,国内的投资也要把钱拿进来,进行交易,来我们这儿清算结算,要么你就得到对方市场去。
而沪港通做到的是什么呢?就是大家都坐到原地不动,所有沪港通交易、清算、监管这几个层面,一层一层地捋出来,在交易层面最简单,实际上交易层面是彻底地打通了,等于变成了个全球和中国一致的,叫做virtual market的一个虚拟市场,虚拟市场就是大家的电子定单,全部都是全世界的电子定单,这边一个管子,用港交所接到上海去,一个撮合器,也就是你在比利时去交易一个宝钢的股票,或者深圳的一只股票,你的那个单子将和世界上所有的投资者,包括所有的中国投资者一起去撮合,找到最好的价格,找到国内的投资者、内地的投资者,所有的单子,每天的交易,电子定单一个大管子,由上交所和深交所拉到港交所,然后在港股里面一个定单,这样的话大家在价格发现上,绝对是得到了最大的价值发现。
但是清算、结算,国际的投资者全部都回香港清盘结算,也就是说每天国外的投资者,成千上万的投资者投资A股,但是每天他们都是买卖了之后,由港交所结算,把每天的净量去和(中登)结算,所以中国人民的成千上万的交易,每天清算都和(中登)结算,结算了之后净量拿出来和香港结算。实际上说了半天,沪港通根本啥也没通,每天就是港交所一个人拿着钱进,交钱,或者交货,每天(中登)一个公司出境,替所有中国人民交钱、交货,就这么简单,这样的话,你从交易者来说,你不需要到对方那儿去弄钱,你不需要把钱挪到对方去,你不需要跟对方发展新的券商关系,你完全可以利用今天的券商体系,这个交易所体系,你的现金结算体系,来和对方交易。
这样从两个监管者来看,第一,突然发现所有的人,外国人到我这儿来交易,都在清算结算系统,谁买什么,谁卖什么,谁赚多少钱,一目了然。所以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在很困难的情况之下,沪港通这样的事情能够一路顺风,就能够进行,尽管这么困难,但最终是做出来呢?就是他为这种不同的制度,特别是大家都对风险,对自己的制度安排有很强烈的信心,不愿意改变的情况底下,又找到了一个可行的、开放的途径,这里面很重要的是监管当局,监管当局要很清楚的,我们今天中国的投资者全部到香港来投资,投的公司都是中国证监会不监管的公司,同时全体的国际投资者到中国去投,都是投一些香港SSC不监管的公司,同时每天从河南、长沙,都在去交易香港的股票,实际上干了什么坏事,香港的SSC是抓不到的,同时你可以从比利时,从非洲南非到上海去捣乱,中国人民也抓不到你,那就需要两个监管者在一起共同监管,共同配合,特别是监管的互动。
这就是我举个例子,你要开一个餐馆,人家到你这儿来吃饭,你一定对你吃的这个食品是安全、健康要负责的,有问题的话你要负责的,百分之百负责,可是如果一个人跑到对面去吃饭,吃错了和你没关系,零负责,沪港通做了一件什么事?沪港通就是这个餐馆,把那家的菜也拿到自己的餐馆来,跟我自己的客户说,这边是川菜,我们家开的,但是你也要特别想吃广味,我们这个桌子上也有广味,但是这个菜可不是我做的,这是对面做的,吃错了以后呢,你不能完全找我,但是你不能不找我,谁让你把菜拿到我这里呢?但是我这个菜要出了事情,我就要跟对方的厨子交涉,那么我就得带着他去,一起把这个事情搞定。
但是为什么他会帮我呢?因为很有可能他的客户吃我的菜吃出问题了,这个时候两个监管的合作非常重要。因为双方不同的交易所搞一个东西很难的,我们对称,只要我要的你给我,你不想给我这个东西,你也别想从我这儿要,你想赚多少钱,我想赚多少钱,北上我可以在北边挣钱,南下多,我就南下挣钱,总之没有任何的区别。所以说沪港通通过一种非常有创新的方式把它做起来。
当然现在很多人说,过两天搞一个纽沪通,搞一个伦沪通啊,越搞越多,那么都去找,但是我们自己心里知道,只要在不同的时区就很难搞,因为我们这个沪港通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按本地市场的原则,那就意味着两地市场有很多不同,其中包括假期的不同,比如说你这边春节,咱们内地的春节很长的,要十五才回来的,咱们香港就初四就回来了,就交易了,那你不能说是我们圣诞节,他那边是要开市的,这边是复活节什么是要开市的,十一的国庆节都很长的,开始他们说那不行,那得打开,要么国庆节那么长时间,出了事情我们的老百姓跑不掉怎么办?那你可以那样做,就意味着所有的一到过春节,大家都别去休假了,都在这儿上班,因为香港要开市,到圣诞节也要开市,因为中国在开市,中国不过圣诞节,那肯定不行。
最后就是说为了稳定市场的原则要求,只要沪港通两边一个市场是假日,沪港通全程就关闭,那就意味着怎么可能搞纽沪通,我们夜里,我们大家都起来不睡觉,到他们晚上他们也不睡觉,但是台沪通就很有可能,新沪通就很有可能,东京,日沪通也很有可能,这个可以,同一个时区,但是一定回过头来还是要监管当局,监管者在一起好好工作。沪港通第二个讲一下,对市场影响多大呢?当然对市场的发生顺序来看呢,沪港通最早的,就是大牛市开始,我们非常想说沪港通造成的大牛市,说是可以这么说,但是沪港通本身既没有造就成功,没有造就A股市场的大规模牛市,但是它给大规模的牛市开始有一个大的催化。
这个所以说有一个催化的作用,但是南下的沪港通通了,对香港的大牛市肯定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但是即使今天香港的牛市,你看今天香港的交易量,已经是去年交易量,这两个星期的交易量,每日交易量是我们去年每日交易量的三倍。但是这个你要看纯粹沪港通下来的钱没这么多钱,但是这个东西就像桥一通,什么东西一通了,这两个市场本来是一些自己相对来说是死水,自己的体系,一旦通了以后,联动就非常迅速,这个市场的钱来来回回,有的从空中走,有的从地下走,有的从水里走,有的从沪港通里走,走出来的钱就开始大规模的。
外国人开始觉得,你们这个根本,香港的东西怎么可能值这么多钱,好,你们要,全卖给你们,你以为这个外资就跑了?外资跑了以后,马上突然发现不一样了,整个规则变了,整个规矩变了,整个性质变了,他会大批人马,拿着他的援兵,家里什么兄弟姐妹,一样会大举回来,因为钱一定要见钱,世界上不同的流量在一起,不仅有物理上增加,最重要还有化学上的变化,因为中国的钱和国外的钱就是不一样,因为这个钱,咱们中国的股市和国外的股市就是不一样,但是这个不一样没有什么太大的,在香港,有时候也有大家的声音说要A股化,我们将来怎么办?钱多也不好,钱少了也不好,钱少了肯定不高兴,钱多了又觉得这个东西以后把我们赚钱的规则,会影响到我们市场的变化呢?肯定会有变化。
因为国内的市场,比不上政府的手对市场的影响,政策影响很大,但是你现在这个市场结构,老百姓成千上万的,实际上没有这么多的投资者在这儿自己投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投资者是这么自信的,自己拿着小板凳去炒股,他也不去找基金帮他管理,他就觉得我自己看这个曲线就比你看得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国家能这样。但是这也反映了中国整个国民发展,资本发展的话,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历程,但是中间的机构投资者这块是缺失,而国外的话没有这个活力,美国的话,交易量现在换手率,实际上根本就是中国人,但是机构的投资者的介入,也会影响他。
所以有时候我们不要光看可能会,我在香港经常说,不要光看我们会被A股特殊的情况影响,我们机构投资者我们希望国际化,人家也希望机构化发生。所以我希望这个变化,化学的变化,今天整个的发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香港这样的地方,对香港来说是福音,对内地也是福音,你像长江,滚滚长江流向东,但是你长江里面的淡水鱼到咸水里一定死,咸水鱼一定到长江上冲的话一定会死,但是就是在长江三角洲这个地带,淡水见咸水的时候,这是我们香港的特长,就是在这个里面的鱼,让淡水鱼慢慢的融入大海,让海鱼慢慢融入淡水,最后慢慢形成一个高度的融合。
那么对长远来说呢,我们对于长远更大的理想和愿景,我们和宋总、老贵经常讨论这个问题,实际上世界排名最后一块,最大的资产,还没有真正全球配售的是中国的资产,而中国的资产基本上还在银行里面,对吧,你像30万亿美金的中国资产,20万亿在银行里,5万亿在债权市场里,7万亿在股票市场里,而这个比例完全倒过来,在美国、欧洲,都是倒过来的,那这就意味着中国总有一天,他的国民财富,要全球配置,多元化配置,自己的资本市场要达到your trade,但是他的市场还有一大块资产,必须全球配置,也就意味着我们如果像A股市场能够迅速地国际化,能够通过沪港通这样特殊的有创意的机制,将来有台沪通,有其他的通,这样在亚洲时段,这是上万亿,几十万亿美金的亚洲资本,能够把大量的产品给它,让他配置,然后这个产品,就刚才讲的,实际上资本市场上,对香港来说就四个人,一个是中国缺钱的人,一个是中国有钱的人,一个是世界缺钱的人,一个世界有钱的人。
我们香港的模式,过去二十年,就是内地需要资金的人到香港来融资,世界上有钱的人把钱给他,这就是我们过去的业务模式,今后的这二十年,除了继续做这个以外,就还有一个,就是要把中国需要投资的有钱的人,要和世界上需要资金发展的人四个结合,这样的话中国的公司不断的在全世界,在中国拿钱,全世界拿钱,把世界的公司也能到中国,中国的资金也能够出去,所以我们这个交易所,为什么这些年我不再谈竞争了?没什么好竞争的,我们要干的事情太多了,我们合起来干都不够,就是要把中国带向世界,把世界带向中国,谢谢大家。
林涌:我感受到了,我就是从长江里面的一个鲈鱼,现在变成了海鲈鱼了,从上海游到了江南,还好变成了咸鱼了。
在今天中午的时候呢,我跟曾博士请教这个问题,我说曾博士,这次沪港通,从我的数据反弹,究竟是有没有分流的要求?分流的三江水的客户,过去可能是担心,你的新的沪港通,当然这里面是时间很短,不足以来分析这个。这是一个目前的数据,带着很多的增量到上海交易所,沪港通本身对上海交易所的交易量,有一个正面影响。另外一个角度呢,我们大家有一个数据,这个数据非常有意思,为什么说有意思呢,海通呢,就是曾经在上海中国目前最大的一家公司,海通国际呢,就是在07年左右证监会到海外设立的金融机构,我们在2010年收购了香港的公司开发的。
那么现在海通国际有18万的客户,其中大半是来自中国大陆,一半是香港本地的。去年年末的时候,我看到有一个数据,就是说我们活跃客户的数量,这个数据拿出来的时候我有点诧异,在去年年末的时候,我们国内客户的占比达到了38%,过去五年的数据不到20%。在去年年末的时候,国际客户数量增加到了38%,但是这是在什么背景下呢?有沪港通,在去年年末的时候,沪港通对香港交易所交易量帮助增大,那个时候我看了一下数据,去年全年港交所的交易量,比前年提升10%,港交所的恒生指数呢,上涨10%以上,我们国内客户数量几乎增加了一倍。
那到了今天呢,到了4月份,我相信国内客户也超了一些,那也就是说让我思考的,究竟沪港通对上海交易所是增加了增量的客户,还是分流了他的客户和资金呢,对我来说呢,虽然在去年的时间段里面,客户在沪市里的收益并没有港交所表现得好,但是仍然激活了我的客户群,所以国内客户超过6个月的成交,就是沪港通开通前,在和香港交易没有活跃的情况下,这个制度就让我们客户苏醒过来,逐渐解冻。今天的数据就不好说了,像去年的,我怎么说呢,现在这个应该整体的激活了。
那我像今年的论坛,沪港通以及未来的深港通,对未来合作的体制,我想也许这是一个很方便的体制,所以市场体制对业界,对这样的机制是非常正面的,我们非常期待,希望我们沪港通、港台通,为我们创造更多的企业。从业界的角度来讲,我们做什么呢?刚才介绍了资本市场过程,我们业界的角度呢,大家说香港只有四个人,我们的角度是,从买方的角度呢,我们作为中国的一个投资者,我们的策略,我们跟随着我们的客户,满足我们客户的需要,跟着我们客户往外走,他去哪里我们跟去哪里,那这里呢,我想接着这第二个话题打开,对我们的客户,他们的行为特点,来做这个交易。
我觉得几年前我们去香港的时候,香港的市场,香港本地的四百家公司非常的谨慎,他觉得市场就这么大,参加一个人进来,可能就会分掉他们的蛋糕,当然这个蛋糕也很少,就一块,公司过来自带干粮。我们确实是自带干粮过来了,就我们大家讲的,我们是跟随谁的?跟随着客户的投资需求往外走的,那我今天跟你讲的是买方和卖方,买方方面呢,中国大陆的投资者是这两年才齐备,中产阶级数量增加,投资群体在扩大,但是中国大陆目前市场呢,一直也有一些投资的需要,但是海外投资呢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其实他们是中国投资者,我现在说的非常非常的,有些话是非常可怜。
为什么这么讲呢?大家现在看到的表面现象,就是不知道哪里,不知道香港能把港股炒起来,不知道哪里买什么炒起来,如果买房把房炒起来。如果从另外的角度考虑,其实作为投资者来说,他确实是一个很弱势的,他总是买贵的东西,因为大部分投资者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现在来做的时候,共同的心理特点就是,不熟的地方我先不去,不熟不做,我先做自己熟悉的领域,做我可以了解,可以沟通,可以交流的地方。现在从客户情况来看,我们客户先到海外投资第一站基本上就是香港,之后才有意识的说,在我们客户的海外投资里面,我原本以为,在07年08年我到香港看过,也到台湾看过
那现在看来呢,一样的数据是美国的市场,美国的中高端市场是中国大陆投资者更大的一个市场。然后就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几乎美国的市场、美股的市场,占了中国大陆海外投资者,几乎占了80%,其他市场很小,原因在于大陆投资者坚信这种概率,很多因为在中国大陆,其实是很谨慎、很小心,他们过不去,很小心的,那么这是一个特点。但是这个特点呢,反过来我们也在想,为什么沪港通这样的机制,会引起这么大的,港交所的交易量从七八百亿到现在两千多亿,投资者觉得他是我可以坐在我家里,按照我习惯的方式,我可以搬着小凳子到营业部去,我可以弄个电脑我看着,按照我休息的时间,按照我吃饭的时间,激活了整个的,香港港股这个股指低不是今天才有,已经有五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正是这么一个制度,让他们觉得这是可以。
所以从业界的角度,我的期待是,我非常期待的是能够有更多的投资和场景,投资的品种,到我的客户可以选择,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第二个,我也知道客户期待的希望是什么呢?去找他熟悉的,可以了解的、交流的市场和品种给予他。那么我个人感觉呢,会觉得刚才大家都谈到台湾,台湾真的是我们外面谈的时候,非常敬佩台湾的市场,然后上市公司,台湾的综合制度,台湾的投资者,都是非常优秀的。需要给他们一个契机,我不希望我们到一个地方,他失败了,我希望他到一个市场是有品质的,投资者能够得到好好保护的,让他能够获得投资收益的,同时让所有的参与人都有收益,包括交易所,包括我们台湾的同行,包括我们自己,都能有收益。
当然,刚才薛教授也要求我谈谈其他市场,其实我还在研究当中,我的客户目前投资的主要是新加坡,SSC市场,去美国的市场还不是太多,感觉80%还是跟中国有关的地方,这是我的一个期待,我想也反映了背后大陆客户的期待,我非常期望有机会能够让大家知道台湾在科技产业方面,在一些消费品方面非常优秀的。我是前天刚刚从广东回来,我在外面做了一个路演,我跟台湾投资者谈我的看法,我说沪港通并不是改变了中国股市,而是重新推动,因为大家知道香港交易所超过50%的上市公司,可能不止,他们的业务和内地有关系、关联,他们的业务在中国,他一定是有新兴市场的定位,但是香港是一个国际市场,你如果把它当作国际市场一个整体,但是你要按照发达市场的位置给他,我觉得可能是错的,所以我同意,就是现在其实这些,究竟香港的这些应该怎么样给他们,我也相信同样的在台湾,台湾其实市场里面这些科技企业也有很高的成长,也许有了活水,有了机会,有更大的市场,这是我个人的观点,谢谢。
薛琦:各位贵宾大家好,刚刚吃完中饭,中场后第一场比较累。李总裁他说我们这场大概大多会睡着,我说只要一谈资本市场,睡着的人都会醒过来。今天大概我们两岸三地的股市知道我们要开这个会,所以热烈的响应。刚刚看了一下我们台股,台交所那边已经一点半结束了,今天我们大概一个半小时说话。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讲两岸三地,然后谈的是资本市场。
我就想到一百年前,1900年的时候,美国的国务卿,我们都叫他海约翰,就是John Hay。那么他是那时候提过一个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当时他其实已经讲过一句话,一百年前他就说地中海是昨日之海,大西洋是今日之洋。
他说太平洋是明日之洋,所以很明显的一百年前,他所看到的这样的一个趋势居然就应验了。那我们今天谈这个资本市场,那资本市场它是一个直接金融,他在金融整个体系里面它的发展是相对比较滞后的,而且就是因为必须直接面对它,所以困难也比较大。那今天很难得,我们两岸四地,上海、深圳、香港然后台湾,四地交易所的代表性的人物都到了。那么本来我们大会要提前安排一下讲题,我说不必了,他们每一个人讲他自己的交易所,就已经讲不完,然后我们正好还有这个第五位。
林先生,那他正好可以把这四个市场综合起来再讲一遍,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最近在四地最火红的市场是上海,大家对上海这个市场好奇心最大,最近还有一个就是沪港通,若可以的话,我们首先有请上交所的曾先生,由你来开场,好不好?
曾刚:谢谢曾教授,各位嘉宾下午好,其实讲到沪港通呢,小加(编者注:**职务李小加)更适合来讲,因为这是个创举啊,它的创立,最初由我们交易所的理事长桂敏杰提出来。
然后小加我们做了一个沟通之后,一拍即合,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这件事情付诸实践,也取得了完满的成功。我们去年11月17号开通以来,整个运行五个多月,我们的交易结算换汇、公司行为等等各个环节运作都非常的顺利,得到了市场各方的积极评价,可以说架起了我们与香港资本市场的一个桥梁。最新的这个数据我向大家通报一下,截止4月17号,也就是开通五个月,我们沪股通的资金累计已使用额度1235.44亿元,剩余的额度占58.8%,港股通累计已使用额度713亿元,剩余额度占71.48%。沪股通的交易金额达到了5514.85亿元,平均每天是57.45亿元,港股通的交易金额是2459.39亿港元,日均是26.45亿港元。从这个数字来看,特别应该初期北上的资金是比南下的要多,也就是说境外的投资者比我们上海市场更多一些,我们称之为“北温南冷”。但实际上随着这个基金的推出后,随着投资者逐步的适应、了解相互的市场,两个市场之间的磨合进一步完善,现在我们看到一个新的趋势,就是现在南下的资金,也就是说我们港股通,内地投资者去香港投资已经多起来了,尤其像四月份以来,曾经出现过额度用完的情况。当然我们港股市场也出现了非常火爆的一个行情。这说明我们这个市场的本身的机制设计是非常成功的,它的效应在不断地显现。
而沪股通方向,也就是境外投资者随着我们A股近期的行情的火爆,其实是有一定的迈出的走势,就是他是一种净退出的方式,这更说明了他是一个市场非常理性的表现,因为我们市场非常火爆,短期内可能似乎有些高估,内地市场比较谨慎,而港股在启动之前相对A股是出现了低谷,所以投资者的理性程度代表他们资金的走向,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当然这个沪港通说检讨的话,其实我们还是有很多机制还在完善中,比如说两地投研报告的推送,两地的行情推送方面,另外还有一些汇率制定等。再有就是市场普遍呼声比较大的投资额度的扩大。最终结果,我们内地的机构,包括保险,证券基金,他们去参与沪港通,去港股市场筹资,所以这个机制还在不断地完善中,所以我们非常有信心在未来效益会更加的显现。
如果说到启示,沪港通它本身是在一国两制下,它就是资本市场的连接,然后对大量的数据,内地市场和资本市场开放和人民币的互换,他本身是具有可复制的,可推广性的。我们还召开了一个全世界交易所领域第一次的关于互联互通机制的研讨会。因为其实真正的放眼全球,交易所之间通过互联互通实现合作的最成功的案例就是我们沪港通。所以在这次研讨会上来自全球五大洲的15个交易所。当然也包括我们台湾交易所一起研讨了各个市场之间互联互通的经验。我们向与会的交易所详细介绍了我们的运作机制,得到了很大的共鸣,很多交易所也表示了合作的愿望。我们非常愿意和所有的交易所进行合作,通过互联互通的方式。上午其实已经说到,我们在2014年台交所我们就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其实为下一步合作打了非常好的基础。沪港通正式推出后,在工作层面,也做了很多的交流,应该说基础是非常好的。
我个人非常有幸参与了沪港通的整个筹备过程。我的一个最深的感受,也就是说经验体会吧,就是这个机制确实蛮复杂的,小加原来说一个方管子和一个圆管子对到一起,这个确实在细节上,确实是非常的复杂,需要两方的监管机构,包括两个交易所,包括中介机构,各方不懈地努力,紧密地合作。单靠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所以这是一个经验之谈吧。另外谈到我们两岸,两地的相关合作其实相互之间的优势互补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市场刚才已经说了,我们市场非常火爆。现在最新的市值已经达到33.58万亿元,这已经是全球差不多排第二的,特别加上深圳后55万亿元的接近市值,这个是全球第二个证券市场。我们应该说25年时间里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但是这只是一种规模的数量,其实我们在内在的法规包括运作机制、产品结构、中介机构水平,包括我们国际化程度等等方面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两岸三地我觉得各个市场都有各自的优势,我们的优势可能现在我们的投资者的热情,大家看到了,我们这个星期一的时候,4月20号,我们就突破了1万亿,达到1万1千5百亿的交易量,这是历史的一个(天量),投资者热情这也是我们的一个优势吧。但是我们市场确实还有更多需要完善的,两个交易所之间的目的是互联互通,能够推动共同的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特别是比如说我们沪港通推出以后,大家看到我们最近的创新明显加快了。2月9号,上交所的ETF期权上线了。4月16号,中证两个新的产品也上市了,所以这个创新在加速。因为一个投资者他一旦同时能投资两个市场的时候,他就会做比较,他做比较中,他就会提出要求,这是在我们改革上的叫高于机制,就是一种开放促改革的一个机制,我们也觉得这个机制是非常的有效的。
应该说在未来,国际化是我们上交所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我个人研究过,其实从学术界的研究来看,境外的投资者他是一种专业的机构,他相对是比较理性的,他进入一个新兴市场,有助于改变一个新兴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使它更加成熟,同时也能够降低一定的波动性。实际上,我们市场机构投资者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们截止到去年末,我们上交所QFII总共有248家,RQFII有77家,合计持有的证券类资产是4837亿元,这个占比并不高。但是他们起到一种引领作用,因为他们投资的领域主要是建筑、金融、制造业这些传统的领域。他们这个价值投资理念非常的明显,换手率去年只有172%,所以这是对市场一个非常好的方面。
当然我们也关注一些他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比如说2013年12月20号,我们曾经出现过QFII投资者尾盘的一个反弹定单,造成了价格的一些波动,我们也在不断地完善相关的监管机制。所以,我想国际化引入更多的国际投资者,对我们市场是非常有利的,包括尤其是在结构方面的和理念方面,但是我们也关注他可能带来一些东西,所以我们希望能够秉承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引入投资者的同时加强相应的监管措施。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在引进境外投资者的机构的同时,壮大本地机构投资者的实力。
最后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国际化的一些新的动向,大家都知道2014年2月份,中国证监会批准了我们上交所在自贸区建立一个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应该说这个项目,现在在改革推进中,等待监管机构细则进一步明确之后,这个项目应该就可以实质性的推进了。另外,今年的2015年的3月17号,中德双方财经高级论坛在柏林召开,之后两国政府共同宣布了,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德国交易所集团在法兰克福建立一个跨境人民币的离岸金融资产交易平台,这个项目也在顺利推进中,应该说我们未来国际化水平的方向和领域也是全方位的,多渠道,多保障,多广泛的,多方面的。
宋丽萍:我简单说一下,因为沪港通还有一半没讲完,接着讲,大家没有关系。记者朋友们也都特别关心,我想请大家再耐心等一下,因为深港通的方案在两地证监机构的指导下做了一些方案,但现在还没有得到两地监管部门的批准。批准之后,详细的大家感兴趣的也都清楚了,我相信也不会等太久。大概是这样,就是因为我们跟上交所的一母同胞,我们是亲兄弟,所以交易结构、组织架构、限制投资者群体其实都是一样的。因此深港通的架构基本模式跟沪港通是一样的,所以刚才几位记者问我就是这块,特别是在起步阶段。
不同的是什么呢?因为深交所的上市公司的结构跟上交所的结构不太一样。上交所大部分是金融机构比较多、大型企业比较多。我们主板是在90年代上市的企业,大企业稍微多一些,然后是2004年开始起步的中小版, 774家公司,还有我们2009年启动的创业板,有400多家公司。这些企业是特色比较鲜明的,民营企业啊、跨境企业啊这种。今天上午王健林先生讲了他的万达院线,就是在我们这儿上市的,这样的群体聚集。我们有海外路演的结果回来给我们讲,海外路演的比较感兴趣的这个问题。他们还特别跟我讲说,他们刚到台湾路演的时候,台湾投资人就问,说能不能买那样的公司,我想呢这两天我去拜访了我们对台中心和我们台交所,我慢慢理解了为什么台湾的投资者对这个群体感兴趣,就是台湾曾经经历过这个群体,这是一个高成长的阶段,可能是有这种激励的机制,经历过这个阶段。可能大家是这样一种感觉。
沪港通推出之后呢,我们也在跟踪分析,不断地跟上交所的同行们坐在一起来研究。我们就考虑到他的综合目的是什么,刚才李总(编者注:李小加)实际上讲的特别好。说我们做什么事情,特别是我们搞资本市场,简单的从经济层面来说,我们这个其实对内地企业来说,刚刚讲了一个特别好的观点,就是开放促改革,这里面就更重视是制度的对接,比如说信息这一部分。还有交易制度,包括我们对投资者的分析,如何提升这个市场的质量,大家也能看到我们从4月8号,深交所已经增加了上市公司早间公告。这就跟小加他们,小加老总的港交所学习,以前我们中午,有午间公告和收市之后的公告,但早间公告呢,以前是没有的,我们考虑到深港通之后,国际投资者已经习惯了在港交所上市公司的早间公告,那我们没有就很不方便,所以我们就加班加点,4月8号开始,就已经做了。
还有一个,今天上午王健林董事长讲他1988年创始的四次自我超越,自我革新。其实他讲的成功的一面大家一定会想到他坚信另一面。所以大陆的上市公司我们是1650多家,就有一千多位创业者是在我们这里。我们接触比较多,他们的故事就告诉我们说,就是大陆的经济特别多样性。这样的话就是他现货市场,我们虽然现货市场,他需求又特别多,就各种各样的事情会发生,然后他就要求停牌。当然他不愿意停牌的时候,我们也希望他能停牌,因为他会影响到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判断)。去过大陆的朋友肯定都知道,大陆的各个区域都不太一样,你说那是特色也好,都可以。所以引起停牌触发的原因会特别多。这在国际上是很少见的,所以停牌这个事情,我想深港通之后可能要亟待的来解决。
因为你停牌太多的话,国际投资人看不懂,然后特别是有些重组一停就停几个月,我想这些投资者都不愿意投资这样的标的,类似这样的制度对接都是比较多的,所以我们在深港通正式通之前,像这样的基础性的这种我们都在检讨,尽可能在深港通开通之前准备好,然后通之后呢,大的方面国际投资者能够看得懂,看得懂我们的上市公司,方便他们的决策的一个效率。
李述德:资本市场合作,我想根据这个主题我分三个重点给大家分享一下,汇报一下。一个资本市场是干什么的,第二个怎么合作,第三个未来怎么走。我想分三个方向,刚才两位,第一个资本市场干什么,刚才宋总也特别提到,就是替大家服务的,很抽象的,对不对?流通证券,国民经济,那怎么做呢?帮助企业筹集资金,保护大众投资市场,今天资本市场我们各种动作都是过程、手段,真正的目是资本市场的现货、期货、债市,帮助我们的企业筹集资金,让他壮大,让他增加就业体,让他增加产值,让他带动后期的经济活动,这是基本市场第一个核心。
那钱从哪里来啊?大众的口袋,但是为什么让他投资你呢?资金要结合的话。今天这个证券市场他的核心任务就是企业筹资更便捷。另外一方面呢,大众投资更稳当,在这样一个任务之下,资本市场也好,证交所也好要做什么,实际上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第一个就是资讯要透明,不管企业的资讯,交易的资讯,都要及时,要做核实,不能糊弄投资者,不能做假帐。让你自己来选择,要不要来投资。
我们股权和债权投资,要不要投资大众,要不要投资理财,赚点就齐了。总的来讲,证券市场长期持有赚股企业,短期慢慢赚差价,那今天这两个现象我们证交所,我们资本市场的发挥。两个数字给大家做个参考,我不太清楚,不过就我们台湾的证券市场来讲,去年一年透过这个市场筹集了将近5千亿元的资金,给这些企业做生产,意思就是说把民间将近5千亿元的资金变成生产资金。创造了多少价值,这个就是资本市场的一个核心价值。
为了要达到这样一个核心价值,后面一些动作要做,资讯透明、机制公正、商品多元,我想这也是我们相关的,这段时间做了多少对证券市场的开放改革,为什么要做?就是让市场更自由化、更国际化、更市场化,回到理性的行为,让市场火起来。第三个最重要的这个市场的机制就是什么?三条规则,我经常用证交所,我们简称GWS,加上未来的,后面有两万种的商品由我们投资方来选择。选择一般都很难,股票1700多家,债券将近900多家。
就两万种商品给大家选择,不是只有1700家,所以今天我们这个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证交所,我们的任务服务投资大众,服务企业,透过资讯揭露,机制公正,这是第一个跟大家说的。当然每一天的变化很重要,那他更重要的是他品质好不好,品质什么意思?投资方有没有违约,券商有没有胡搞瞎搞,上市公司有没有内线,这些是不是在掌控之中。否则价格很高,我们操作是很危险的,这是第一个跟大家报告,资本市场干什么,它的任务是什么。
第二个谈到的合作,怎么合作?我们回顾一下过去一、二十年,我们证交所53岁了,发展历程中,跟各方面去做,我们今年上海有一家合作,通过ETF啊,我们大陆很多的合作,通过机构啊,通过F股啊,总之只是方式的不同。还是有很多很多的形态,全世界的合作他分几个类型,欧美国家他比较强调什么,像机构的整并,另外也是两百多岁了跟十几岁的合家。
前一阵子由大阪证交所,变成日本交易所,林林总总很多,是机构整并,为什么要整并呢?是为了扩大今后更多的服务,对不对?服务是什么?就是我讲的筹集资金,笼统资金。那么我们另外一个寻求的合作是什么呢?是业务上面的合作,授权指数啊诸如此类。甚至到今天所讲的沪港通,交易更便捷。所以合作的内容非常之多,当然因为每个市场发展的程度不一样,我们投资大众对市场了解程度不一样。所以我们也很敬佩跟沪港通交易发展的运气,他提供更多的机会。
同样的,不是就我们的人员知道沪港通也好,深港通也好,台日通也好,到最后是亚洲通,世界通,一个资本市场不是只局限在区域,随着资讯的发达,随着各种运输的便捷,随着网络化的这种推广。所以他一个市场一个平台,能够让我们的投资者坐在家里面投资全世界的股票,十分钟,让你在家里做投资理财可以赚到很多合理的投资报酬,我想也是应该的,认准这个合作,他的内容是无时无刻在变化。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跟大家报告一下,分享一下,现在我们台湾的资本市场何去何从呢,这是大家所关切的,我们每天所关心的指数涨的比较多。但是我希望我们今天的市场,让他很成熟,很稳健,能够应用大局的变化所发展。所以最近我们看得到,我觉得很多很多对我们资本市场改革的一些措施,当然我们今天台湾证券交易所也好,甚至我们的会展中心也好,在这种架构之下,怎么样巩固国际化,更市场化,更效率,这次我们在一起互相借鉴,我想我按我们的相关的这些制度他们所做的一些案例,作为参考,我觉得很好啊。他提供我们大陆跟香港之间资金的流通,投资平台的流通,一个交易日深港通、沪港通等。
干什么?帮助企业筹资,帮助投资理财,所以当这样的架构之下的思维,对交易所在陆陆续续,跟新加坡交易所展开合作、跟日本团结合作,也陆陆续续有一些具体的项目出来。但是现在市场的内容不同,结构不同,所以谈的内容也不同。有的是实体股票的圈定,有的是ETF,有的是指数授权,所以林林总总,所以这里面我们说,第一个我们的任务要清楚。第二个我们合作的方式不要潦草,是系统性的。第三个就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在有步骤,有系统这样的推展下去,才能够水到渠成,我想大概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谢谢。
李小加:谢谢,我看回到主题的话,还谈沪港通本身。今天,想最快的给大家汇报一下我的理解,沪港通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第二个沪港通开通以后呢,现在对市场的影响大概应该是什么样的?最后一个长远的意义应该在哪里?这些角度。那么沪港通,我觉得要想了解沪港通,大家都觉得在互相交易,好像是打通了,但实际上,我们已经谈到了非常复杂的一个,当时具体的开放的因素,最主要的核心问题,沪港通应该把它看作是制度的转换器,就是中国内地的资本市场,尽管发展的时间才有二十几年,二十五年多,但是这二十五年到今天的话,它已经从规模上、从广度上、从深度上,特别是在市场结构上,它市场结构是全世界最独特的,其他所有国家的市场结构都不一样的,都是由于券商成立交易所,客户在后面,然后交易所是券商,做会员,后来交易所上市了,券商仍然是会员,所有的客户都在后面,交易所是看不到客户的,中国的这个市场是唯一的一个市场,叫做全程透明的市场,就是所有的,1亿8千万的帐户,将近8000万的投资者,每个人的户头都是直接在中央结算,和交易所,和各个银行开的。
就是中国的市场,是几乎是可以从软件上进行监管,在软件上立法,可以几乎从个人立法,所以这个水是干净得不得了,所以它这个干净到人家说大鱼都没有了,有很多的小鱼,很干净就是很安全,但是很干净的话是不是动力不足?所以它也有很多的问题,但是这个市场的结构呢,从哲学上来说,它是一个很安全的市场,从这样一种情况,要让这个市场去适应国外的市场,或者让国外的市场去适应这样一个新的市场结构的话,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混乱的一件事情,那就意味着到今天的话,大家可以向世界靠拢,可以向世界接轨,今天的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很难让它彻底的为世界而改变,而世界也不会为了中国而改变。那同时中国必须开放,世界也非常希望能够融入中国的发展之中,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必然要开放。
在这样一种几乎是impossible的不可完成的任务之前,摆在交易所、结算公司、监管者之间,就是我们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办法,使得这种不愿意为对方改变的市场,又能够有高度市场化的开放和接通,这就等于说刚才讲的,两个市场放管子,两个市场不同的电压,两个市场不同的方式、方法,和交易习惯、交易做法,怎么能够有机的通过交易所,通过结算公司,通过监管者,通过技术条件、规则安排、监管对接等等方面的话,把两边市场80%以上的差异能够综合消化掉,这样双方市场基本上它还能进行交易,这是沪港通最核心的实质,也就是我们公司里面,这边一批人,那边一批人,国际投资者在这边,国内投资者、内地投资者在那边,如果真正的开放,就意味着中国的投资者都要到外面去开户,扛着钱出去,国内的投资也要把钱拿进来,进行交易,来我们这儿清算结算,要么你就得到对方市场去。
而沪港通做到的是什么呢?就是大家都坐到原地不动,所有沪港通交易、清算、监管这几个层面,一层一层地捋出来,在交易层面最简单,实际上交易层面是彻底地打通了,等于变成了个全球和中国一致的,叫做virtual market的一个虚拟市场,虚拟市场就是大家的电子定单,全部都是全世界的电子定单,这边一个管子,用港交所接到上海去,一个撮合器,也就是你在比利时去交易一个宝钢的股票,或者深圳的一只股票,你的那个单子将和世界上所有的投资者,包括所有的中国投资者一起去撮合,找到最好的价格,找到国内的投资者、内地的投资者,所有的单子,每天的交易,电子定单一个大管子,由上交所和深交所拉到港交所,然后在港股里面一个定单,这样的话大家在价格发现上,绝对是得到了最大的价值发现。
但是清算、结算,国际的投资者全部都回香港清盘结算,也就是说每天国外的投资者,成千上万的投资者投资A股,但是每天他们都是买卖了之后,由港交所结算,把每天的净量去和(中登)结算,所以中国人民的成千上万的交易,每天清算都和(中登)结算,结算了之后净量拿出来和香港结算。实际上说了半天,沪港通根本啥也没通,每天就是港交所一个人拿着钱进,交钱,或者交货,每天(中登)一个公司出境,替所有中国人民交钱、交货,就这么简单,这样的话,你从交易者来说,你不需要到对方那儿去弄钱,你不需要把钱挪到对方去,你不需要跟对方发展新的券商关系,你完全可以利用今天的券商体系,这个交易所体系,你的现金结算体系,来和对方交易。
这样从两个监管者来看,第一,突然发现所有的人,外国人到我这儿来交易,都在清算结算系统,谁买什么,谁卖什么,谁赚多少钱,一目了然。所以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在很困难的情况之下,沪港通这样的事情能够一路顺风,就能够进行,尽管这么困难,但最终是做出来呢?就是他为这种不同的制度,特别是大家都对风险,对自己的制度安排有很强烈的信心,不愿意改变的情况底下,又找到了一个可行的、开放的途径,这里面很重要的是监管当局,监管当局要很清楚的,我们今天中国的投资者全部到香港来投资,投的公司都是中国证监会不监管的公司,同时全体的国际投资者到中国去投,都是投一些香港SSC不监管的公司,同时每天从河南、长沙,都在去交易香港的股票,实际上干了什么坏事,香港的SSC是抓不到的,同时你可以从比利时,从非洲南非到上海去捣乱,中国人民也抓不到你,那就需要两个监管者在一起共同监管,共同配合,特别是监管的互动。
这就是我举个例子,你要开一个餐馆,人家到你这儿来吃饭,你一定对你吃的这个食品是安全、健康要负责的,有问题的话你要负责的,百分之百负责,可是如果一个人跑到对面去吃饭,吃错了和你没关系,零负责,沪港通做了一件什么事?沪港通就是这个餐馆,把那家的菜也拿到自己的餐馆来,跟我自己的客户说,这边是川菜,我们家开的,但是你也要特别想吃广味,我们这个桌子上也有广味,但是这个菜可不是我做的,这是对面做的,吃错了以后呢,你不能完全找我,但是你不能不找我,谁让你把菜拿到我这里呢?但是我这个菜要出了事情,我就要跟对方的厨子交涉,那么我就得带着他去,一起把这个事情搞定。
但是为什么他会帮我呢?因为很有可能他的客户吃我的菜吃出问题了,这个时候两个监管的合作非常重要。因为双方不同的交易所搞一个东西很难的,我们对称,只要我要的你给我,你不想给我这个东西,你也别想从我这儿要,你想赚多少钱,我想赚多少钱,北上我可以在北边挣钱,南下多,我就南下挣钱,总之没有任何的区别。所以说沪港通通过一种非常有创新的方式把它做起来。
当然现在很多人说,过两天搞一个纽沪通,搞一个伦沪通啊,越搞越多,那么都去找,但是我们自己心里知道,只要在不同的时区就很难搞,因为我们这个沪港通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按本地市场的原则,那就意味着两地市场有很多不同,其中包括假期的不同,比如说你这边春节,咱们内地的春节很长的,要十五才回来的,咱们香港就初四就回来了,就交易了,那你不能说是我们圣诞节,他那边是要开市的,这边是复活节什么是要开市的,十一的国庆节都很长的,开始他们说那不行,那得打开,要么国庆节那么长时间,出了事情我们的老百姓跑不掉怎么办?那你可以那样做,就意味着所有的一到过春节,大家都别去休假了,都在这儿上班,因为香港要开市,到圣诞节也要开市,因为中国在开市,中国不过圣诞节,那肯定不行。
最后就是说为了稳定市场的原则要求,只要沪港通两边一个市场是假日,沪港通全程就关闭,那就意味着怎么可能搞纽沪通,我们夜里,我们大家都起来不睡觉,到他们晚上他们也不睡觉,但是台沪通就很有可能,新沪通就很有可能,东京,日沪通也很有可能,这个可以,同一个时区,但是一定回过头来还是要监管当局,监管者在一起好好工作。沪港通第二个讲一下,对市场影响多大呢?当然对市场的发生顺序来看呢,沪港通最早的,就是大牛市开始,我们非常想说沪港通造成的大牛市,说是可以这么说,但是沪港通本身既没有造就成功,没有造就A股市场的大规模牛市,但是它给大规模的牛市开始有一个大的催化。
这个所以说有一个催化的作用,但是南下的沪港通通了,对香港的大牛市肯定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但是即使今天香港的牛市,你看今天香港的交易量,已经是去年交易量,这两个星期的交易量,每日交易量是我们去年每日交易量的三倍。但是这个你要看纯粹沪港通下来的钱没这么多钱,但是这个东西就像桥一通,什么东西一通了,这两个市场本来是一些自己相对来说是死水,自己的体系,一旦通了以后,联动就非常迅速,这个市场的钱来来回回,有的从空中走,有的从地下走,有的从水里走,有的从沪港通里走,走出来的钱就开始大规模的。
外国人开始觉得,你们这个根本,香港的东西怎么可能值这么多钱,好,你们要,全卖给你们,你以为这个外资就跑了?外资跑了以后,马上突然发现不一样了,整个规则变了,整个规矩变了,整个性质变了,他会大批人马,拿着他的援兵,家里什么兄弟姐妹,一样会大举回来,因为钱一定要见钱,世界上不同的流量在一起,不仅有物理上增加,最重要还有化学上的变化,因为中国的钱和国外的钱就是不一样,因为这个钱,咱们中国的股市和国外的股市就是不一样,但是这个不一样没有什么太大的,在香港,有时候也有大家的声音说要A股化,我们将来怎么办?钱多也不好,钱少了也不好,钱少了肯定不高兴,钱多了又觉得这个东西以后把我们赚钱的规则,会影响到我们市场的变化呢?肯定会有变化。
因为国内的市场,比不上政府的手对市场的影响,政策影响很大,但是你现在这个市场结构,老百姓成千上万的,实际上没有这么多的投资者在这儿自己投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投资者是这么自信的,自己拿着小板凳去炒股,他也不去找基金帮他管理,他就觉得我自己看这个曲线就比你看得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国家能这样。但是这也反映了中国整个国民发展,资本发展的话,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历程,但是中间的机构投资者这块是缺失,而国外的话没有这个活力,美国的话,交易量现在换手率,实际上根本就是中国人,但是机构的投资者的介入,也会影响他。
所以有时候我们不要光看可能会,我在香港经常说,不要光看我们会被A股特殊的情况影响,我们机构投资者我们希望国际化,人家也希望机构化发生。所以我希望这个变化,化学的变化,今天整个的发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香港这样的地方,对香港来说是福音,对内地也是福音,你像长江,滚滚长江流向东,但是你长江里面的淡水鱼到咸水里一定死,咸水鱼一定到长江上冲的话一定会死,但是就是在长江三角洲这个地带,淡水见咸水的时候,这是我们香港的特长,就是在这个里面的鱼,让淡水鱼慢慢的融入大海,让海鱼慢慢融入淡水,最后慢慢形成一个高度的融合。
那么对长远来说呢,我们对于长远更大的理想和愿景,我们和宋总、老贵经常讨论这个问题,实际上世界排名最后一块,最大的资产,还没有真正全球配售的是中国的资产,而中国的资产基本上还在银行里面,对吧,你像30万亿美金的中国资产,20万亿在银行里,5万亿在债权市场里,7万亿在股票市场里,而这个比例完全倒过来,在美国、欧洲,都是倒过来的,那这就意味着中国总有一天,他的国民财富,要全球配置,多元化配置,自己的资本市场要达到your trade,但是他的市场还有一大块资产,必须全球配置,也就意味着我们如果像A股市场能够迅速地国际化,能够通过沪港通这样特殊的有创意的机制,将来有台沪通,有其他的通,这样在亚洲时段,这是上万亿,几十万亿美金的亚洲资本,能够把大量的产品给它,让他配置,然后这个产品,就刚才讲的,实际上资本市场上,对香港来说就四个人,一个是中国缺钱的人,一个是中国有钱的人,一个是世界缺钱的人,一个世界有钱的人。
我们香港的模式,过去二十年,就是内地需要资金的人到香港来融资,世界上有钱的人把钱给他,这就是我们过去的业务模式,今后的这二十年,除了继续做这个以外,就还有一个,就是要把中国需要投资的有钱的人,要和世界上需要资金发展的人四个结合,这样的话中国的公司不断的在全世界,在中国拿钱,全世界拿钱,把世界的公司也能到中国,中国的资金也能够出去,所以我们这个交易所,为什么这些年我不再谈竞争了?没什么好竞争的,我们要干的事情太多了,我们合起来干都不够,就是要把中国带向世界,把世界带向中国,谢谢大家。
林涌:我感受到了,我就是从长江里面的一个鲈鱼,现在变成了海鲈鱼了,从上海游到了江南,还好变成了咸鱼了。
在今天中午的时候呢,我跟曾博士请教这个问题,我说曾博士,这次沪港通,从我的数据反弹,究竟是有没有分流的要求?分流的三江水的客户,过去可能是担心,你的新的沪港通,当然这里面是时间很短,不足以来分析这个。这是一个目前的数据,带着很多的增量到上海交易所,沪港通本身对上海交易所的交易量,有一个正面影响。另外一个角度呢,我们大家有一个数据,这个数据非常有意思,为什么说有意思呢,海通呢,就是曾经在上海中国目前最大的一家公司,海通国际呢,就是在07年左右证监会到海外设立的金融机构,我们在2010年收购了香港的公司开发的。
那么现在海通国际有18万的客户,其中大半是来自中国大陆,一半是香港本地的。去年年末的时候,我看到有一个数据,就是说我们活跃客户的数量,这个数据拿出来的时候我有点诧异,在去年年末的时候,我们国内客户的占比达到了38%,过去五年的数据不到20%。在去年年末的时候,国际客户数量增加到了38%,但是这是在什么背景下呢?有沪港通,在去年年末的时候,沪港通对香港交易所交易量帮助增大,那个时候我看了一下数据,去年全年港交所的交易量,比前年提升10%,港交所的恒生指数呢,上涨10%以上,我们国内客户数量几乎增加了一倍。
那到了今天呢,到了4月份,我相信国内客户也超了一些,那也就是说让我思考的,究竟沪港通对上海交易所是增加了增量的客户,还是分流了他的客户和资金呢,对我来说呢,虽然在去年的时间段里面,客户在沪市里的收益并没有港交所表现得好,但是仍然激活了我的客户群,所以国内客户超过6个月的成交,就是沪港通开通前,在和香港交易没有活跃的情况下,这个制度就让我们客户苏醒过来,逐渐解冻。今天的数据就不好说了,像去年的,我怎么说呢,现在这个应该整体的激活了。
那我像今年的论坛,沪港通以及未来的深港通,对未来合作的体制,我想也许这是一个很方便的体制,所以市场体制对业界,对这样的机制是非常正面的,我们非常期待,希望我们沪港通、港台通,为我们创造更多的企业。从业界的角度来讲,我们做什么呢?刚才介绍了资本市场过程,我们业界的角度呢,大家说香港只有四个人,我们的角度是,从买方的角度呢,我们作为中国的一个投资者,我们的策略,我们跟随着我们的客户,满足我们客户的需要,跟着我们客户往外走,他去哪里我们跟去哪里,那这里呢,我想接着这第二个话题打开,对我们的客户,他们的行为特点,来做这个交易。
我觉得几年前我们去香港的时候,香港的市场,香港本地的四百家公司非常的谨慎,他觉得市场就这么大,参加一个人进来,可能就会分掉他们的蛋糕,当然这个蛋糕也很少,就一块,公司过来自带干粮。我们确实是自带干粮过来了,就我们大家讲的,我们是跟随谁的?跟随着客户的投资需求往外走的,那我今天跟你讲的是买方和卖方,买方方面呢,中国大陆的投资者是这两年才齐备,中产阶级数量增加,投资群体在扩大,但是中国大陆目前市场呢,一直也有一些投资的需要,但是海外投资呢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其实他们是中国投资者,我现在说的非常非常的,有些话是非常可怜。
为什么这么讲呢?大家现在看到的表面现象,就是不知道哪里,不知道香港能把港股炒起来,不知道哪里买什么炒起来,如果买房把房炒起来。如果从另外的角度考虑,其实作为投资者来说,他确实是一个很弱势的,他总是买贵的东西,因为大部分投资者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现在来做的时候,共同的心理特点就是,不熟的地方我先不去,不熟不做,我先做自己熟悉的领域,做我可以了解,可以沟通,可以交流的地方。现在从客户情况来看,我们客户先到海外投资第一站基本上就是香港,之后才有意识的说,在我们客户的海外投资里面,我原本以为,在07年08年我到香港看过,也到台湾看过
那现在看来呢,一样的数据是美国的市场,美国的中高端市场是中国大陆投资者更大的一个市场。然后就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几乎美国的市场、美股的市场,占了中国大陆海外投资者,几乎占了80%,其他市场很小,原因在于大陆投资者坚信这种概率,很多因为在中国大陆,其实是很谨慎、很小心,他们过不去,很小心的,那么这是一个特点。但是这个特点呢,反过来我们也在想,为什么沪港通这样的机制,会引起这么大的,港交所的交易量从七八百亿到现在两千多亿,投资者觉得他是我可以坐在我家里,按照我习惯的方式,我可以搬着小凳子到营业部去,我可以弄个电脑我看着,按照我休息的时间,按照我吃饭的时间,激活了整个的,香港港股这个股指低不是今天才有,已经有五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正是这么一个制度,让他们觉得这是可以。
所以从业界的角度,我的期待是,我非常期待的是能够有更多的投资和场景,投资的品种,到我的客户可以选择,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第二个,我也知道客户期待的希望是什么呢?去找他熟悉的,可以了解的、交流的市场和品种给予他。那么我个人感觉呢,会觉得刚才大家都谈到台湾,台湾真的是我们外面谈的时候,非常敬佩台湾的市场,然后上市公司,台湾的综合制度,台湾的投资者,都是非常优秀的。需要给他们一个契机,我不希望我们到一个地方,他失败了,我希望他到一个市场是有品质的,投资者能够得到好好保护的,让他能够获得投资收益的,同时让所有的参与人都有收益,包括交易所,包括我们台湾的同行,包括我们自己,都能有收益。
当然,刚才薛教授也要求我谈谈其他市场,其实我还在研究当中,我的客户目前投资的主要是新加坡,SSC市场,去美国的市场还不是太多,感觉80%还是跟中国有关的地方,这是我的一个期待,我想也反映了背后大陆客户的期待,我非常期望有机会能够让大家知道台湾在科技产业方面,在一些消费品方面非常优秀的。我是前天刚刚从广东回来,我在外面做了一个路演,我跟台湾投资者谈我的看法,我说沪港通并不是改变了中国股市,而是重新推动,因为大家知道香港交易所超过50%的上市公司,可能不止,他们的业务和内地有关系、关联,他们的业务在中国,他一定是有新兴市场的定位,但是香港是一个国际市场,你如果把它当作国际市场一个整体,但是你要按照发达市场的位置给他,我觉得可能是错的,所以我同意,就是现在其实这些,究竟香港的这些应该怎么样给他们,我也相信同样的在台湾,台湾其实市场里面这些科技企业也有很高的成长,也许有了活水,有了机会,有更大的市场,这是我个人的观点,谢谢。(根据录音整理,未经当事人审阅。文字整理:韦伟)
点击进入专题:第五届“三经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