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银行业治理结构改革“酵母”作用显现

2014年09月22日 14:54    来源: 经济日报     钱箐旎

  “在业务体系改革上,上海银行一方面提高总行层面的经营比重,成立资产管理、衍生品、投行、私人银行、理财等专业部门以培育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则依托上海本地特色,加大中小企业、养老金融、金融市场等方面的业务。”上海银行行长金煜日前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依托改革,上海银行在两年多时间内,资产规模突破万亿,达到1.1万亿元,成为中国国内第二大城市商业银行,并跨入中型银行行列。

  上海银行的良好发展,正是中国银行业治理机构改革的一个缩影。当前,中国银行业治理结构的“小”改革,正在不断推动银行业转型发展的“大”改革。通过完善公司治理、业务治理、风险治理和行业治理体系建设,实现银行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加强公司治理提升效率

  “公司治理体系改革,重点是在巩固近十年来股份制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三会一层的治理结构和制衡有效、激励兼容的运行机制,促进各治理主体规范、充分、高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中国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说。

  值得注意的是,发挥好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是其中的关键之一。业内人士指出,通过改进绩效考评体系,可以抑制盲目冲动,并将加快扭转以规模、排名论英雄的粗放发展模式。

  以“微贷”为例,浙江银监局对其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调查情况时发现,台州银行、嘉兴银行和浙江省农信联社等已通过再造信贷流程,推广“打分卡”技术等方式,将微贷业务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包商银行小微金融部营销中心执行经理王妙莲介绍,该行对微贷业务在批量化、集约化开发基础上,从绩效激励、风险定价等方面,进一步控制住了人员成本。如根据客户经理业绩能力,按照多劳多得、收益率贡献高收益高的原则制定客户经理的绩效考核方案。通过专业化队伍、专业化培训和专业化放款能力的提升,实现了业务的高速运转。

  做好风险治理体系管理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快速扩张,业务复杂程度不断提高,中国银行业在巩固信贷风险管控机制的基础上,推进表内外、境内外、本外币和母子公司的集团并表全面风险管理,合理确定风险偏好,控制整体杠杆水平和风险水平。并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建立覆盖非信贷和表外资产的全口径分层次的资本占用和风险拨备等制度,强化了银行集团在风险管理中的主体责任和监管机构的监督责任。

  成果已经开始显现,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科学化解历史积累风险的同时,积极有效地控制了新增风险,实现了从高风险到风险可控的转变。截至2013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为5921亿元和1%。

  总体而言,在上述治理结构改革综合作用下,当前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发展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突出表现在对外开放水平的明显提高,以及行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幅提升等多个方面。如16家A股上市银行在2014年上半年净息差水平好于市场预期,利息净收入合计12183.67亿元,同比增长12.54%,高于去年上半年9.23%的增速。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