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基层监管让金融服务更“接地气”

2014年09月22日 14:46    来源: 经济日报     崔文苑

  基层金融监管部门,作为银行业感知金融风险、体察市场金融需求的 “神经末梢”,对于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在基层金融监管部门的实践中,中国银行业各项改革平稳推进,相对完整的多层次银行体系得以建立,全面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试办民营金融机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如何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推动金融租赁公司发展、如何确保村镇银行股东资质优良……试办民营金融机构是金融业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但这一改革过程中难题却不断涌现。各地金融监管部门发挥当地情况熟、管理效率高等优势,在民营金融机构“攻克难关”、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比如村镇银行的建立,能够发挥“草根银行”支持“草根经济”,解决城市“虹吸”农村资金、“三农”和小微金融供给不足等问题。但如何应对存款吸收困难、一股独大带来治理结构不合理等难题,需要基层监管部门发挥助力作用。

  在天津,当地银监局就通过突出民营股权在银行中的话语权,用金融业“对外开放”来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据了解,天津市华明村镇银行增资调整股权结构,通过吸纳当地优质民营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入股,资本金由1亿元增加到10亿元,民间资本占比从76%提高到94%。这一探索,在全国范围内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村镇银行民营化,打破了民间资本进入银行的“玻璃门”、“弹簧门”,突出了民间资本在银行公司治理中的话语权,也为增强银行资本实力、激活银行经营体制做出了贡献。

  除此之外,本土化、专业化,也都成为村镇银行金融服务水平高低的关键性因素。在各地银监局的引导下,散布于全国各地的村镇银行真正扎根基层,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通过差异化经营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发展普惠金融,“强壮”薄弱服务环节

  推动金融“接地气”,向金融服务链条末端的中小企业和农民倾斜,是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普惠式金融的要义所在。近年来,我国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以及占比持续上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进一步提高,面向弱势群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快,但与庞大的普惠金融需求相比,仍显不足。

  以农村普惠金融为例,还存在产品种类少,非生产性贷款难,资金价格高于“三农”实际承受能力等问题。从各地基层监管部门的做法来看,主要通过加快产品创新、推动资本融通模式创新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解决薄弱的服务环节。

  “创新要结合‘三农’实际。比如,根据农村经济具有春种秋收、“两头大、中间小”的季节性特点,年头年尾为信贷需求高峰期,其中一季度投放量约为全年的50%左右,银行应重视研发符合农村经济季节性特点的产品,为农民提供‘及时雨’。” 广东银监局局长王占峰表示。同时,在抵押方式创新方面,破解农村缺乏抵押物的难题、探索丰富抵押物种类也是结合实际进行创新的重要方面。据了解,多个省份的银行正在监管部门引导下,探索开展农村三权抵质押贷款,广大农民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普惠金融探索远不止于此。据了解,各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历程,是政策性资本、商业性资本、合作性资本相互交织、共同提供资金来源的过程。在荷兰、德国、法国等国家,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得较好,占据40%左右的市场份额。我国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和应对措施,合作制的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

  “当前,要有所侧重地进行三种融资机制创新。”王占峰说。比如,对政策性资本,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商业性资本,鼓励涉农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权、短融等工具筹集资金,拓宽其普惠力度;对合作性资本,则要加大规范力度、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当前,银行业肩负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艰巨任务,“输血”实体经济的作用亟待加强。基层金融监管位于改革“一线”,作为中央金融政策和监管任务的具体执行者,将在深化银行业改革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