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美光伏贸易纠纷再升级 光伏发电推广面临不小阻力

2014年06月25日 09:44    来源: 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最近光伏行业又成为关注焦点。月初,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产品存在补贴行为。在长沙,首个居民自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本月并网发电,长沙高新区管委会大楼屋顶光伏发电项目也即将投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运营模式在长沙成为现实。而从7月1日起,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向国家电网公司售电,售电发票由国网公司统一开具,这意味着今后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业主只需定期与电网公司结算售电收入即可,不需要再开具发票。结算手续的简化有利于居民自建光伏电站的进一步推广,光伏产业在海外市场频频受挫的尴尬局面下,国内巨大的潜在市场正等待被“唤醒”。

  形势 中美光伏贸易纠纷再升级

  对光伏行业来说,“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并非新鲜话题,自2011年美国首次对中国提出“双反”以来,两年半时间,全球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花样百出。本月,美国商务部终于宣布反补贴调查初裁结果,认定来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存在补贴行为,补贴幅度为18.56%~35.21%不等。美国商务部还将于7月底对此案作出反倾销调查初裁,8月中旬作出“双反”调查终裁,这一系列做法使得中美光伏贸易纠纷再度升级。一旦“双反”出现不利裁决,或将影响中国20亿~30亿美元的出口金额。此外,欧洲也开始借机再次对中国光伏产品发难,中欧2013年签署的反倾销协议将可能失效。

  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的现状和面对“双方”调查时的无力,导致中国光伏企业只能默默“忍受”。如何进一步挖掘国内光伏市场,进而摆脱一味依附的国外市场,成为国内光伏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算账 居民建电站7到8年收回成本

  近日,家住天心区九峰小区的刘先生家自建光伏电站并网到国家电网,所发电除了自家用,多出来的还可以拿出来卖钱,成为长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一消息经本报报道后,很多市民致电本报或电力部门,咨询自家安装光伏设备的事宜,还有市民提出想去刘先生家参观。

  记者了解到,在长沙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或尝试自家建光伏电站这件“前卫”的事。去年10月,一则推广家庭光伏发电的消息激发了长沙县跳马镇村民龚立军的热情。他立即采购太阳能组件,按照说明自己动手安装,一周时间,35片太阳能电池板就摆上了屋顶。

  对普通家庭来说,建设一座“家庭光伏电站”建站卖电的成本账怎么算呢?龚立军告诉记者,他家的电站功率为8000瓦,建设成本约3万余元,冬天时每天能发电约10度(千瓦时),一个月发电200多度,时下夏天光照强烈,每天能发电30度,一个月就能发电约900度。累计下来,他家的发电站一年大约可发电7000度。根据国家政策,光伏发电的发电量每千瓦时还可享受0.42元的国家补贴,也就是说,居民用户所发的电上网出售,每千瓦时收益超过0.9元。龚立军初步估算,除去他自家用电,要收回成本得要7到8年时间,而一套光伏产品的使用寿命长达25年。

  分析 光伏发电推广面临不小阻力

  龚立军家刚开始装太阳能发电站时,远近都有好奇的村民来看热闹,很多人也想学着搞,但大半年过去了,依然只有他在“孤军奋战”。居民自建太阳能电站还处在仅供“发烧友”玩一玩的阶段,离流行还很远。

  “如果没有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光伏发电的推广还面临着不小的阻力。”湖南红太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易臻希告诉记者,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推广面临着分布式项目小而散、发电收益率不稳定、回报周期长、建设成本较高、光伏材料铺设受到小区楼房可利用面积限制等现实问题,使得投资者仍然更倾向于建设大型地面光伏发电站。

  “对一般家庭而言,如果没有财政补贴,个人花费几万元建家庭电站,相当于一次性支付10多年的电费,很多人也觉得划不来的。”龚立军认为,只有把多余的电通过电网卖出去,让资源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就像当年的德国一样,老百姓靠“向日葵屋”发电卖,一年就能获得几千欧元的收益,势必促使更多的人一起来建家庭电站。

  尝试 长沙首试政务大楼屋顶发电

  2014年被喻为中国的分布式光伏“发展元年”,各地居民自建光伏电站并网发电的消息数见不鲜。在近日召开的光伏发电建设和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表示,要积极推进各项政策落地,坚持完成全年光伏目标,达到10GW增长目标,通过组织屋顶资源调查,积极探索新型商业模式和新的支持政策。

  高新区管委会政务大楼和软件园大楼成为长沙首试“屋顶发电”的政务大楼,其屋顶建设的“迷你”电站,每年发电约50万度,可节省电费6.75万元,未来还将逐步推广到更多的公共建筑。记者了解到,该项目主要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即不需要业主方单位出钱,而是由红太阳光电全资负责,建成后光伏发电价格按照市电八五折计算。

 


(责任编辑: 邢晓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