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老龄人口比例上升,导致我国养老金收支压力加大,中长期收支失衡风险,因此,多层次养老体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效机制。
在泰达宏利基金和中国证券报联合主办的“2014年中国养老金论坛”上,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当前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冲刺阶段,其中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尤为重要。
与会专家建议,基金投资管理是积累性养老计划的关键,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应该建立明确、合理的长期投资目标,将长期投资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中短期投资目标,并力争获取超过长期比较基准的超额收益,改变目前养老金投资组合重绝对回报轻超额收益,业绩评价没有基准的现状。
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规划研究部副主任熊军介绍,许多国家的养老金投资都明确提出其长期投资目标。比如,澳大利亚未来基金的长期投资目标为CPI+5%,新西兰超级年金为短期国债利率+2.5%,日本GPIF为工资增长率+1.1%,加拿大CPP为9.9%缴费率下提供25%替代率,马来西亚雇员公积金EPF为CPI+2%,泰国政府养老金为CPI+1.5%,美国养老基金普遍8%。
“8%的长期投资目标不等于每年8%的回报”熊军强调,“投资基准是养老基金投资管理的纲,投资基准代表承担风险的回报,是投资收益的主要来源。养老金应以投资基准为纲,寻求超额回报。没有明确的长期投资目标,过于强调短期绝对回报,既无激励又无约束,不利于养老金的保值增值。”
熊军表示,养老金资金性质的长期性意味着可以承受一定的波动风险,在可以接受的风险水平内努力提高超过比较基准的长期收益率,而不是局限于追求短期的绝对收益。只追求短期内养老基金资产的绝对保本,不注重提高长期回报,有可能埋下隐患,使得未来基金积累规模不能提供预期的养老待遇。
提到香港强积金的发展及市场趋势,宏利公积金信托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吴智珊称,香港强积金是由私营部门托管的强制、基金积累制的强制供款计划。香港从2000年开始启动强积金,作为政府养老金之外,亦是香港“退休保障三大支柱”的第二大支柱,覆盖香港所有雇员。
据悉,香港的强积金自2000年成立以来,成分基金的数量稳步上升。实施强积金制度前,香港340万劳动力中仅有约1/3拥有某种形式的退休保障,现在,386万劳动力中约有86%的工作人口已为某种形式的退休保障所覆盖。
目前,宏利在香港所管理的强积金账户数量约132万户,占据香港强积金资产18.2%的市场份额,在净现金流入方面亦领先同业,稳占香港第二大强积金服务供应商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