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2014年专题 > “28号文”助推 贵金属现货交易所谋交易模式转型 > 要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宗商品植互联网基因 大圆银泰三招防风险

2014年09月18日 10:58    来源: 中国网    

  在中国大刀阔斧清理整顿各类交易所的关键阶段,江苏大圆银泰对新交易模式的探索就格外引人关注。

  9月11日,一种全新的大宗商品交易新模式在获得监管部门首肯后在南京“浮出水面”。作为国内首家主动转型的商品合约交易所,大圆银泰的新模式将风险的防范提升到了最高级别。

  “与会员单位联合设立投资者权益保障基金,实现交易体系中登记、交易、结算三项业务的分离,从根本上杜绝各类违规行为发生,将风险有效地阻隔在市场之外。”13日,大圆银泰总裁袁顾明对中国网财经表示,“以贵金属交易为代表的中国大宗商品市场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变革与救赎,牢牢守住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中国大宗商品市场正在告别野蛮生长。目前,对各类交易市场的清理整顿仍在紧张进行。在这种背景下,什么样的交易模式是值得肯定的?投资者又该如何选择交易平台?

  在大圆银泰新交易模式中,政府的有效监管将深入贯穿到交易体系各个环节。去年年底,大圆银泰配合江苏省金融办发起成立了国内首家省级登记结算公司——江苏交易场所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下称“江苏结算”)。袁顾明表示,江苏省有着非常好的政策环境,很多监管措施都走在全国前列,大圆银泰的交易模式创新受到了监管层的大力支持。“江苏结算”是大圆银泰新交易模式重要的一环,这是一家政策性非营利机构,于今年年初正式开始运营。

  新模式的最大亮点在于引进了“江苏结算”。袁顾明表示,通过接入江苏结算,将实现交易体系中登记、交易、结算三项业务的分离,交易所将只专注于提供交易平台服务,会员单位将专注于做好投资者教育和服务工作,而所有的登记开户、交易监控、资金结算都将通过江苏结算完成。新交易模式的意义在于,政府监管层不仅能够直接监控到所有的交易数据、资金动向,而且能够全面掌握到投资者的情况,进而从根本上杜绝违规行为的出现,有效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袁顾明称,从去年6月份开始,大圆银泰就没有再发展新的会员单位,希望通过主动降速来逐步完善自己,为模式转型和以后发展打好基础。到今年上半年的时候,大圆银泰率先开始了对经纪商的清理整顿工作,原来大圆银泰共有5000多家经纪商,经过清理以后,只剩下 1000多家。另外,4月底大圆银泰上线了网上开户平台,一是为了简化开户流程,方便投资者,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中间业务环节,加强对会员单位和经纪商的监管,做好投资者风险教育。

  在推出新交易模式的同时,大圆银泰还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11日,大圆银泰与江苏股权交易中心和江苏小微企业融资产品交易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帮助小微企业减少融资环节、降低融资成本,为投资者提供高质量的金融产品。

  在大宗商品交易中植入互联网基因是大圆银泰的一大创新。袁顾明在阐述新交易模式时表示,未来大圆银泰横向将整合产业链,拓展业务渠道,继续往实体部分延伸,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投资者,纵向,大圆银泰将建成一个国际化的、基于互联网的综合财富管理机构,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投资产品和投资选择。

  “大圆银泰正在定义中国大宗商品交易的新常态,这个新常态就是市场和交易的本质,即服务投资者和实体经济,为交易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保障和信息服务,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江苏结算总经理徐彦武表示,政府监管的深入和强化为大宗商品现货市场的交易模式转型带来了新的契机,此次大圆银泰率先推出新交易模式,对摸索中前进的中国大宗商品行业具有借鉴意义,有助于打破大宗商品行业发展桎梏、延续行业蓬勃生命力,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极具意义。


(责任编辑: 蔡情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