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美联储如果开始抽回 对大宗商品冲击将是巨大

2013年08月29日 07:3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未来一旦美联储在宏观上的支撑作用开始抽回,对大宗商品储备库存的冲击将是巨大的

  美联储现在正在“复核”2003年一个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决定——第一次容许受其监管的银行在大宗商品现货市场上进行交易。

  随着美国经济逐步的进入到复苏期,对于美国来说实体经济的真实复苏任务高于一切利益,而摩根大通等投行霸主们所把持的原材料全链条导致的结果就是美国的消费者在采购原材料时也要为此操控付出巨大的溢价成本。

  中国经济在新一届政府的改革推动下已经开始走上了经济真正转型的轨道,未来经济放缓平稳、结构调整、产能过剩行业淘汰等在短期内或成为常态,上述提及的溢价成本就自然而然地转嫁到了美国正在复苏的制造业身上。

  此时,美联储政策或转变的秘密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已成为“顺应潮流”的一件事。

  在此背景下,其实最坐不住的还是摩根大通的管理层,一方面前期在刚刚有风声的时候,秘密的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股权上撤出,从港交所收购中高位套现,另一方面到最近风头很紧的情况下被迫宣布调整名下的现货大宗商品业务寻找战略选择,包括所持有的任何大宗商品资产以及名下的现货交易业务,还包括出售、拆分以及战略合作等在内的全部战略选择。

  虽然摩根大通还在强调自己正在寻求退出现货大宗商品业务,但是仍将继续致力于为大宗商品市场提供传统的银行服务。很显然这句话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其依旧把持着衍生品领域和贵金属市场尤其值得关注,既然大宗业务利润下滑并受到监管冲击,此时战略性布局将力量加强到衍生品上或许就是摩根大通前日子内部讨论会里秘密决定的事情。这也证明了2009年摩根大通收购瑞士联合银行(UBS)手上的加拿大商品,如今又借机把瑞银场外交易(OTC)衍生品大宗商品资产组合也一并吞并来增强其大宗商品交易部门。

  对比来看,高盛在这方面要比摩根大通做的要好。

  2012年,高盛其实就因把持着美国电力以及衍生品领域而受到警告,高盛集团大宗商品业务副总裁本贾克布斯和高盛集团大宗商品和衍生品交易部门执行董事拉吉希斯几乎同时选择了离开高盛集团,表面上看,貌似为了更高的理想和追求主动放弃了在高盛的优质待遇和资源,但其实真正的原因恐怕还是怕一旦监管层推出新的监管规则,自己掌握的这一块其实“踩红线”,怕东窗事发后自己却变成了替罪羊。

  事实证明他们算是离开的“恰到好处”,没过几个月的时间,电力市场就东窗事发了。

  高盛在2010年到2012年就开始逐渐缩减自己的自营交易业务席位,2013年4月,高盛又开始低调出售旗下的金属仓储公司,而这家著名的仓储公司可是控制着LME主要商品铝的仓储和物流。

  笔者认为,事实上在LME建议修改规则之前这几家“大鳄鱼”就已经开始规划和布局了,最大的转折点就是在港交所收购LME的过程中发生的。

  在LME控制下的基本金属领域,过去的10多年其实就是一部中国企业和外资“斗争”与“反抗”的斗争史。在2011年底摩根大通和中国银行在抢夺曼氏金融时还大有一副谁敢动我的蛋糕我和谁拼命之势,但谁知没过多久竟然忽然峰回路转,港交所竟然毫无阻力和悬念的顺利拿下LME股权这块高地,相信这背后一方面有中国政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以及价格也比较吸引人之外,或许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把持着LME的大鳄鱼们已经嗅到了未来风格变换的味道。从现在摩根大通、高盛等主动退出大宗领域的行动来看,就八九不离十了。

  这一风格变换恐怕就来自于美联储此前规定的保留投行大鳄们拥有及经营仓库、油库及管道等实体大宗商品资产的权利或许要面临着失去的风险。

  美联储对这些银行机构在大宗商品中产生的制度性支撑作用正在抽回,未来一旦美联储在宏观上的支撑作用开始抽回,对大宗商品储备库存的冲击将是巨大的,或许大宗商品从过去10年的兴盛开始走向衰弱。

  (证券日报 付鹏)


(责任编辑: 代思聃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