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技创新交易数量猛增 多地力推并购重组

2025-03-28 07:01 来源:经济参考报

  A股市场近期并购浪潮涌动。3月26日,功率半导体领域龙头企业扬杰科技宣布,计划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东莞市贝特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份,并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扬杰科技的并购预案是近一段时间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日益活跃的缩影。2024年9月24日,证监会正式发布了《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即“并购六条”)。自那时以来,并购重组市场活跃程度不断上升。Wind统计数据显示,按照首次披露日期计算,去年9月24日以来的半年时间中,A股市场累计发生并购重组事件102起,涉及交易金额1079亿元。

  活跃并购重组市场已经成为今年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头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优化股票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制度。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要抓紧完善“并购六条”配套机制,在估值定价、审核流程、支付工具等方面进一步打通堵点,大力推进企业并购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发展,推动更多科技创新企业并购案例特别是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案例落地。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对记者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科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优化股票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制度,正是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激活资本与技术的融合效率,为科技创新注入系统性动能。

  陈雳表示,并购重组是突破技术壁垒的“加速器”。科技创新往往面临周期长、风险高的挑战,而并购重组能以“资本+技术”的杠杆效应快速整合产业链资源。2024年大多数的并购标的涉及新质生产力领域,如生物制造、量子计算等,这正是资源向高潜力技术赛道集中的体现。同时,并购重组还是构建创新生态的“连接器”。科技创新需要“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链条支持。并购重组不仅为早期技术项目提供退出通道,还能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此外,政策鼓励设立并购基金、引入险资等长期资本,实际上是在构建“耐心资本+技术转化”的良性循环,这正是硅谷等全球创新高地的核心经验。

  在政策支持下,近一段时间,全国多地密集推出相关举措,鼓励并购重组。

  3月26日,安徽省支持企业并购重组专题培训会暨省并购联合会成立会议在合肥举行,会上安徽省并购联合会成立揭牌,并进行了并购基金、并购贷款签约。

  在3月25日举行的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上海市国资并购基金矩阵正式发布,总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并购基金将聚焦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上海重点产业领域强链补链,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

  今年1月,全国首个以并购基金为主导的组织——深证并购基金联盟成立。3月12日,全国首个跨区域产业并购服务平台——湾区产业并购服务中心在深圳成立,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并购服务迈入新阶段。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的提升,将有力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对记者表示,从推动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鼓励并购重组有助于企业进行关键技术与优质资源的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科技和模式创新成本,夯实创新基础,激发创新活力,提升科技创新综合能力。通过并购重组,加速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涌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实现业务重构,进而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形成创新集群,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此外,并购重组还能促进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打破技术壁垒,优化创新生态,培育新动能,壮大新兴产业,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市场学会金融委员付立春对记者表示,并购重组是企业“进化升级”的重要方式。一方面,科技企业的成长往往需要大量资金和资源,而并购可以让小公司快速获得大公司的资金、市场渠道和技术支持,少走很多弯路。比如芯片、生物医药这些行业,单靠一家小公司自己研发,可能要花十几年,但如果能和大公司整合,创新落地会更快。另一方面,并购还能帮助资源更有效配置,让真正有技术实力的公司做大做强,而不是让“僵尸企业”浪费资源。过去,很多科技创新公司因为融资难、市场推广难,最终没能活下来,而现在通过并购重组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这对整个科技行业来说都是好事。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蔡情)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2025股市 > 股市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聚焦科技创新交易数量猛增 多地力推并购重组

2025年03月28日 07:01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记者 吴黎华

  A股市场近期并购浪潮涌动。3月26日,功率半导体领域龙头企业扬杰科技宣布,计划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东莞市贝特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份,并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扬杰科技的并购预案是近一段时间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日益活跃的缩影。2024年9月24日,证监会正式发布了《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即“并购六条”)。自那时以来,并购重组市场活跃程度不断上升。Wind统计数据显示,按照首次披露日期计算,去年9月24日以来的半年时间中,A股市场累计发生并购重组事件102起,涉及交易金额1079亿元。

  活跃并购重组市场已经成为今年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头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优化股票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制度。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要抓紧完善“并购六条”配套机制,在估值定价、审核流程、支付工具等方面进一步打通堵点,大力推进企业并购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发展,推动更多科技创新企业并购案例特别是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案例落地。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对记者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科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优化股票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制度,正是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激活资本与技术的融合效率,为科技创新注入系统性动能。

  陈雳表示,并购重组是突破技术壁垒的“加速器”。科技创新往往面临周期长、风险高的挑战,而并购重组能以“资本+技术”的杠杆效应快速整合产业链资源。2024年大多数的并购标的涉及新质生产力领域,如生物制造、量子计算等,这正是资源向高潜力技术赛道集中的体现。同时,并购重组还是构建创新生态的“连接器”。科技创新需要“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链条支持。并购重组不仅为早期技术项目提供退出通道,还能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此外,政策鼓励设立并购基金、引入险资等长期资本,实际上是在构建“耐心资本+技术转化”的良性循环,这正是硅谷等全球创新高地的核心经验。

  在政策支持下,近一段时间,全国多地密集推出相关举措,鼓励并购重组。

  3月26日,安徽省支持企业并购重组专题培训会暨省并购联合会成立会议在合肥举行,会上安徽省并购联合会成立揭牌,并进行了并购基金、并购贷款签约。

  在3月25日举行的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上海市国资并购基金矩阵正式发布,总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并购基金将聚焦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上海重点产业领域强链补链,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

  今年1月,全国首个以并购基金为主导的组织——深证并购基金联盟成立。3月12日,全国首个跨区域产业并购服务平台——湾区产业并购服务中心在深圳成立,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并购服务迈入新阶段。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的提升,将有力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对记者表示,从推动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鼓励并购重组有助于企业进行关键技术与优质资源的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科技和模式创新成本,夯实创新基础,激发创新活力,提升科技创新综合能力。通过并购重组,加速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涌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实现业务重构,进而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形成创新集群,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此外,并购重组还能促进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打破技术壁垒,优化创新生态,培育新动能,壮大新兴产业,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市场学会金融委员付立春对记者表示,并购重组是企业“进化升级”的重要方式。一方面,科技企业的成长往往需要大量资金和资源,而并购可以让小公司快速获得大公司的资金、市场渠道和技术支持,少走很多弯路。比如芯片、生物医药这些行业,单靠一家小公司自己研发,可能要花十几年,但如果能和大公司整合,创新落地会更快。另一方面,并购还能帮助资源更有效配置,让真正有技术实力的公司做大做强,而不是让“僵尸企业”浪费资源。过去,很多科技创新公司因为融资难、市场推广难,最终没能活下来,而现在通过并购重组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这对整个科技行业来说都是好事。

(责任编辑:蔡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