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方案》的印发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工作进入实施阶段。
裴晓菲说,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年排放量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此次三个行业纳入碳市场管理后,不仅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而且有利于以市场机制,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和低碳技术创新应用,推动三个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碳定价机制正在形成
碳市场是国际通行的气候治理政策工具。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启动上线交易,是目前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制度体系日趋完善,数据质量全面改善,以碳市场为核心的中国碳定价机制正在形成。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就《方案》答记者问时表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仍处建设初期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市场当前仅覆盖了发电行业,参与主体高度同质化导致市场活跃度低,市场机制作用未充分发挥。扩围工作满足了我国发展完善碳市场的现实需要,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构建碳减排激励约束机制新局面。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仅覆盖了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00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年排放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以上。此次扩围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扩大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类。”裴晓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