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22家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常态化退市格局加速形成

2025-03-27 06:57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孟 珂

  随着今年退市新规的全面实施,上市公司若触及重大信息披露违法或财务造假等情形,将立即面临退市风险警示,特别是被*ST处理后,其退市风险将大幅攀升。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26日,年内已有22家上市公司发布股票交易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相关公告,相比去年同期的3家,这一数量显著增长。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退市风险警示数量增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退市新规的严格执行、财务指标动态趋严以及监管主动“排雷”。这释放出严监管的信号,通过“应退尽退”和精准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市场优胜劣汰。

  重大违法类退市风险

  占比较大

  上述22家上市公司中,12家由未被实施任何风险警示到被ST或*ST,3家由ST调整为*ST,还有7家被叠加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监管层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等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加大,集中严打了一批涉及重大财务舞弊、虚假记载的A股上市企业,采取标识ST或*ST等严厉措施,以强化风险警示、保护投资者权益。

  记者发现,上述22家退市风险类型中,9家涉及重大违法类退市风险,占比较大。例如,*ST东方因重大信息披露违法受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此外,还有5家公司涉及规范性退市风险,5家公司涉及其他类型退市风险,3家公司涉及财务型退市风险。

  田利辉表示,修订的股票上市规则新增对财务造假行为的约束,明确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被行政处罚但未达重大违法退市标准的将被实施ST,目前已有多家因此被警示。同时,退市标准进一步细化,包括财务数据不达标、资金占用、内部控制缺陷等,触发风险警示的情形更全面。此外,监管层加大对信息披露违规、资金占用等行为的查处力度,并向市场提前释放风险信号。

  尽管上市公司被ST后面临较大的退市风险,但个别问题整改高效的企业也有望“摘帽”。今年以来,已有1家公司由ST成功蜕变至不再被给予任何风险警示,1家公司由*ST调整为ST。如新疆浩源通过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成功“摘帽”。

  国浩律师事务所资本市场业务委员会暨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刘维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对于已经被风险警示的上市公司,应积极寻找并购重组机会,并购优质资产以摆脱企业经营困境。

  A股投资生态

  发生积极改变

  在监管利剑高悬之下,“退市警报”频频鸣响,当前A股投资生态正发生积极改变,今年已有数家公司因触及退市指标而终止上市并摘牌。

  从今年触及退市指标的公司来看,*ST大药(大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市值持续低于5亿元,与2024年营收、利润等经营数据无实质性改善的背景下,公司成为了A股市场上极少数同时触发财务类退市、交易类退市情形的样本公司,于3月21日终止上市并摘牌。

  退市卓朗(天津卓朗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曾连续5年财务造假触发股票上市规则规定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于3月6日终止上市暨摘牌。

  *ST美讯(国美通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ST博信(江苏博信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则因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总市值均低于5亿元,符合股票上市规则第9.2.1条第(五)项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

  吴丹称,随着新“国九条”等新规落地和退市机制的日渐完善,A股市场的投资生态和估值逻辑已悄然发生重大变化,买壳、炒壳等价值意义已不在,市场正在逐步回归价值投资本源。

  展望未来,吴丹表示,在“应退尽退”的严监管导向下,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扰乱市场秩序的企业将被加速出清,资本市场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加速形成。唯有合规经营、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立足,而投资者也应更加关注企业基本面,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田利辉认为,A股退市将呈现常态化、多元化。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技术手段的进步,退市流程将更加顺畅快捷,多元化退市标准将更加全面适用。借鉴国际成熟市场的经验,A股退市制度有望在保障投资者权益的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实时监测预警,提高退市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蔡情)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2025股市 > 股市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年内22家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常态化退市格局加速形成

2025年03月27日 06:57    来源: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孟 珂

  随着今年退市新规的全面实施,上市公司若触及重大信息披露违法或财务造假等情形,将立即面临退市风险警示,特别是被*ST处理后,其退市风险将大幅攀升。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26日,年内已有22家上市公司发布股票交易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相关公告,相比去年同期的3家,这一数量显著增长。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退市风险警示数量增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退市新规的严格执行、财务指标动态趋严以及监管主动“排雷”。这释放出严监管的信号,通过“应退尽退”和精准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市场优胜劣汰。

  重大违法类退市风险

  占比较大

  上述22家上市公司中,12家由未被实施任何风险警示到被ST或*ST,3家由ST调整为*ST,还有7家被叠加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监管层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等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加大,集中严打了一批涉及重大财务舞弊、虚假记载的A股上市企业,采取标识ST或*ST等严厉措施,以强化风险警示、保护投资者权益。

  记者发现,上述22家退市风险类型中,9家涉及重大违法类退市风险,占比较大。例如,*ST东方因重大信息披露违法受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此外,还有5家公司涉及规范性退市风险,5家公司涉及其他类型退市风险,3家公司涉及财务型退市风险。

  田利辉表示,修订的股票上市规则新增对财务造假行为的约束,明确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被行政处罚但未达重大违法退市标准的将被实施ST,目前已有多家因此被警示。同时,退市标准进一步细化,包括财务数据不达标、资金占用、内部控制缺陷等,触发风险警示的情形更全面。此外,监管层加大对信息披露违规、资金占用等行为的查处力度,并向市场提前释放风险信号。

  尽管上市公司被ST后面临较大的退市风险,但个别问题整改高效的企业也有望“摘帽”。今年以来,已有1家公司由ST成功蜕变至不再被给予任何风险警示,1家公司由*ST调整为ST。如新疆浩源通过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成功“摘帽”。

  国浩律师事务所资本市场业务委员会暨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刘维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对于已经被风险警示的上市公司,应积极寻找并购重组机会,并购优质资产以摆脱企业经营困境。

  A股投资生态

  发生积极改变

  在监管利剑高悬之下,“退市警报”频频鸣响,当前A股投资生态正发生积极改变,今年已有数家公司因触及退市指标而终止上市并摘牌。

  从今年触及退市指标的公司来看,*ST大药(大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市值持续低于5亿元,与2024年营收、利润等经营数据无实质性改善的背景下,公司成为了A股市场上极少数同时触发财务类退市、交易类退市情形的样本公司,于3月21日终止上市并摘牌。

  退市卓朗(天津卓朗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曾连续5年财务造假触发股票上市规则规定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于3月6日终止上市暨摘牌。

  *ST美讯(国美通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ST博信(江苏博信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则因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总市值均低于5亿元,符合股票上市规则第9.2.1条第(五)项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

  吴丹称,随着新“国九条”等新规落地和退市机制的日渐完善,A股市场的投资生态和估值逻辑已悄然发生重大变化,买壳、炒壳等价值意义已不在,市场正在逐步回归价值投资本源。

  展望未来,吴丹表示,在“应退尽退”的严监管导向下,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扰乱市场秩序的企业将被加速出清,资本市场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加速形成。唯有合规经营、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立足,而投资者也应更加关注企业基本面,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田利辉认为,A股退市将呈现常态化、多元化。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技术手段的进步,退市流程将更加顺畅快捷,多元化退市标准将更加全面适用。借鉴国际成熟市场的经验,A股退市制度有望在保障投资者权益的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实时监测预警,提高退市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责任编辑:蔡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