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基成投资者“避风港” 中长期品种更“香”

2024-02-08 07:00 来源:中国证券报

  2月6日,中证全债指数上涨0.19%,2024年以来的累计涨幅达1.46%。收益稳健的债券资产已持续成为投资者的“心头好”,2024开年以来,已有4746只债券型基金获得正收益,其中10只产品的涨幅超过3%。

  有公募人士预测,2024年债市或为“票息之年”,投资将倾向信用债配置和持有到期为主,同时将更加重视超长债的配置价值,超额收益或将主要源于自下而上的择券和“二永债”(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的波段交易机会,可采取票息持有叠加杠杆策略为主、波段交易策略为辅的运作思路。

  债市近期表现不俗

  2024开年以来,债市表现不俗,10年期国债收益率向下突破2.5%关口,3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快速下行,活跃券成交热度居高不下。

  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6日收盘,中证全债指数2024年以来累计攀升1.46%,该指数在2023年全年上涨5.23%。

  据Wind统计,截至2月5日,2024年以来有4746只债券型基金(本文A/C份额均未合并计算)取得正收益,更有10只产品的涨幅超过3%。其中,有数亿元规模的景顺长城中债1-3年国开债C、鹏扬中债-30年期国债ETF的涨幅超5%,这两只产品均为被动指数型债基。此外,规模超10亿元的华泰保兴安悦、兴华安裕利率债A、招商招兴定开A等产品表现较为出色,而这三只产品均属于中长期纯债型基金。

  如果将周期拉长至近半年,似乎更能看清债基的“魅力”。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5日,从过去的半年时间来看,取得正收益的债基达到4275只,其中有158只债基的涨幅超过3%,更有18只产品上涨超5%。鹏扬中债-30年期国债ETF、博时安仁一年定开A、博时利发纯债A分别以8.84%、6.90%和6.62%的涨幅位居前三名,后两者均为中长期纯债型基金,基金规模分别达15亿元和30亿元。

  “这波债市行情自2023年12月开始,由资金面、风险偏好、基本面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主要债券品种利率均大幅下行,其中超长利率债表现突出、30年期和10年期产品利差收窄是近期行情的主要特点。”南华基金总经理助理兼固收投资总监何林泽表示,债基等固收类资产具备了中长期走牛的基础,短期权益市场出现较大波动则会催化这一进程,资金出于避险需求密集进入债基。

  何林泽认为,债市向好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资金价格中枢明显回落,主要得益于政府债券供给阶段性高峰过去、财政投放加速以及降准在内的各项维持流动性充裕的操作;二是权益市场有所波动,资金有一定避险的需求;三是基本面平稳运行、缓慢复苏为债市向好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北信瑞丰固收投资部副总经理靳晓龙表示,2024年以来债市呈现新的交易特征,其中长久期信用债和超长久期利率债交投活跃,尤其以30年期国债与20年期国开债为代表,收益率快速下行,换手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成香饽饽

  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在上述半年来涨幅超过5%的18只债基中,有10只产品属于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此外,2024年以来取得正收益的4746只债基中,有2836只属于中长期纯债型基金。

  从不同久期来看,长期债券收益率的下行幅度更大。截至2月6日17时,1年期、10年期和3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分别报1.9100%、2.4500%和2.6575%,较2023年末分别下行10.5个基点、10.6个基点和20.3个基点。

  泰康基金固定收益投资部负责人蒋利娟认为,纯债投资是近两年相对稳健的收益来源,而中长期纯债更是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整体低迷的市场趋势中,在起起伏伏的权益市场映衬下,纯债基金主打“心平气和”、走势平稳。此外,短端债券受偏高的资金成本约束,当前性价比相对不足,投资者更倾向于拉长久期。

  “考虑到当前经济处于结构转型期,预计2024年的货币政策依然保持稳健,债券市场大概率能够延续良好表现。”蒋利娟表示,一方面,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仍有下调空间;另一方面,尽管近期政府债券的供给预期有所上调,但1-2月份“少增”情况较为确定,广义信用债供需更失衡,资产荒仍将延续。

  应对市场波动

  近期,随着A股震荡调整,债基愈发成为投资者的“避风港”。业内人士称,展望2024年,利率的走势仍取决于经济的复苏程度以及政策外力的推动,中期维度对债市较为友好,但阶段性的波动不可避免。

  蒋利娟认为,2024年债市或为“票息之年”,可采取票息持有叠加杠杆策略为主、波段交易策略为辅的运作思路。

  何林泽表示,考虑到当前收益率偏低的位置以及未来行情的波动,单独依靠票息难以支撑较高收益,有必要利用短期行情进行充分的久期管理。在组合资产布局层面,为应对市场的波动,构建哑铃型、高流动性的组合是一大前提,方便快速调整利率风险敞口以适应新的市场逻辑。

  在靳晓龙看来,当前国债收益率已处于历史较低水平,而中高等级信用债相对同等期限利率债的信用利差,高于历史中位数,因此信用债的票息增厚,仍是债券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投资者需要仔细分析发债主体的信用资质和相关债券的流动性水平,不可盲目信用下沉。

  ● 本报记者 刘伟杰

(责任编辑:蒋柠潞)

查看余下全文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债基成投资者“避风港” 中长期品种更“香”

2024年02月08日 07:00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