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2022股市 > 股市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乐乐茶一心求卖,奈雪的茶5.25亿元获取控股权

2022年12月06日 19:11    来源: 央广网    

  12月5日晚,奈雪的茶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奈雪的茶”)宣布投资“乐乐茶”品牌的运营方上海茶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预计持有后者43.64%股本权益,总对价为5.25亿元,乐乐茶将保持独立运营。这是新茶饮头部企业的首次合纵连横。 

  根据公告,此次奈雪的茶投资乐乐茶主要方式是购买创始人老股和增资,之前的投资机构并未大规模退出。一位业内人士向央广网记者透露,乐乐茶的创始团队背景主要是烘焙和咖啡茶饮原料的,他们无心恋战,早就想离场了。乐乐茶第一次公开传出有出售意愿是在2021年7月,当时乐乐茶与喜茶谈判出售事项,但双方对估值未能达成一致。根据媒体报道,2020年乐乐茶就开始寻找收购对象,2021年喜茶给出了20亿元估值,而乐乐茶的报价则在40亿元左右。从此次5.25亿元的投资来看,乐乐茶的估值在12亿元左右,仅为去年喜茶报价的六成,大幅度降低。 

  估值大降的并非仅乐乐茶一家,消费投资热潮退去后,泡沫也越来越少。正在港交所招股的卫龙,假如按照发售价中位数来计算,市值约为244亿港元(折合人民币220亿元),仅为上市前680亿元估值的32%。 

  从运营层面看,2022年,乐乐茶计划新开72家门店,至2023年春节前,门店总量将会达到158家。乐乐的茶在2020年和2021年的收入分别为7.28亿元、8.70亿元,除税后亏损分别为2064.3万元、1816.7万元,资产净值分别为1.94亿元、1.82亿元。从上述数据看,估值12亿元对于奈雪的茶来说,相当划算,但双方整合有多大效果还有待观察。有业内人士表示,奈雪的茶也希望通过投资乐乐茶拉升估值。 

  奈雪的茶表示,乐乐茶作为现制茶饮行业头部企业之一,尤其在华东区域有较好的品牌实力和消费认知,投资事项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行业竞争环境,降低公司未来门店拓展、运营等方面的成本。未来将在门店拓展、供应链、数字化与自动化、内部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赋能乐乐茶。 

  事实上,虽然奈雪的茶有“新茶饮第一股”之称,但截至目前也没有完全构建出一套可持续的商业发展模式,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8年-2021年,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5660万元、-1170万元、1664万元、-1.45亿元。2022年上半年,奈雪的茶收入为20.45亿元,同比下滑3.8%,净利润为-2.49亿元。 

  截至2022年9月30日,奈雪的茶共开设门店973家,三季度新增69家门店,奈雪的茶目前新增门店全部为面积更小的PRO门店,以期降低租金和人工成本。2022年半年报中,奈雪的茶表示,短期内的目标是把门店层面人力成本下降并稳定到20%以内,门店层面实际租金成本维持在15%以内。 

  2022年初,喜茶、奈雪的茶等新茶饮品牌纷纷从高端定位往下走,将主流产品从30元以上降低到10-20元内水平。新茶饮当年勇闯天下的芝士奶盖、现场烘焙、光鲜大店不再具有吸引力,产品也就不再具备高溢价能力。但这些调整对新茶饮发展空间的拓展并不明显。 

  在这一轮调整后,新一轮的竞争点又回到了开店,往下沉市场开店。喜茶已经开放加盟,乐乐茶正筹备启动“LELECHA  FRESH”门店计划,60平米的店铺极大程度地优化了人工成本、门店动线和产品结构,以期快速高效地拓展扩张华中、华北和二三线城市。 

(责任编辑:蔡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