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IPO观察|微商渠道名亡实存、存货蹊跷变动 转道港股的上美集团质地如何?

2022年03月10日 16:13    来源: 和讯股票     刘不然

  中国化妆品行业正掀起以国货崛起为显著特征新一波浪潮,国货化妆品企业上市热度不减。旗下拥有韩束、一叶子、红色小象等耳熟能详品牌的上美集团,也在2022年开年重拾上市梦,由A股转道H股并正式递交招股书。

  然而,作为化妆品企业通病,上美集团重营销、轻研发局面待解。上美集团虽避扣不谈曾饱受争议的微商史,但实际上仍有不少代理商在埋头卖货。此外,消费者负面认知杂多、大客户与大供应商多次重叠、行业内更加激烈的竞争,都让市场为其充满担忧。

  消费者负面认知杂多,“第一微商”撕标签还是表面功夫?

  尽管上美集团宣称实行多品牌战略,旗下拥有韩束、一叶子、红色小象等三大主力品牌。但透过招股书不难发现,三个品牌差距逐渐拉大,一叶子一路滑坡,反而是韩束凭借一己之力撑起场子,2021年前三季度贡献近半营收。

  

  图源:招股书

  作为当家花旦,韩束的腾飞史离不开微商兴起的时代背景。2014年,微信朋友圈刮起卖货风潮,韩束迅速成立微商事业部,其微商CEO陈育新帮助上美集团坐上“第一微商”的宝座,韩束更是创下40天销售破亿的记录。最后,却以陷入“传销”质疑匆匆收场,微商事业部也旋即取消。

  从招股书可知,上美集团正在努力撕掉昔日的“微商”标签:全文未曾提及“微商”字眼,董监高名单中没有了陈育新身影,线上渠道也只是区分为线上自营、线上零售商及线上分销商。其中,线上自营指天猫、抖音、京东及快手等自营网店,线上零售商包括天猫超市、京东及唯品会等第三方,线上分销商则从上美集团处购买产品,再卖给电商平台或其他线上门店。

  

  图源:招股书

  然而,笔者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以“韩束/一叶子代理”关键词搜索后发现,近三年来仍有不少用户自称为“韩束/一叶子一级经销商”,称“按代理价一次性拿满420元产品后,公司会授予代理授权书”“免费代理,批发价”等,更有杭州东印化妆品公司自称是“一叶子品牌唯一官网授权微商渠道运营者”“主营上美旗下品牌”,在其宣传图中,一叶子、韩束、红色小象等品牌均现身。

  

  图源:网络

  由此带来的疑问则是:微商渠道是否仍是上美集团销售渠道之一?倘若答案为肯定,那么招股书里对“微商”一词避之不及的上美集团或涉及了信披瞒报或漏报。传销风波先例之下,上美集团对这部分微商代理渠道的监管、货源及价格的保证同样值得关注。

  另一方面,与“微商”标签高度绑定并非好事。艾瑞咨询在《2021年中国微商市场研究白皮书》中,将韩束、一叶子、俏十岁、欧诗曼列为四大微商营销美妆品牌典型案例。而在消费者美妆行业鄙视链中,微商品牌低于崛起于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完美日记、花西子等品牌。

  不仅于此,消费者对于上美集团旗下品牌和产品仍存在大量负面认知,如:黑猫投诉上有消费者购买的韩束护肤品与直播中的保质期不符,用完脸上长痘、皮肤过敏等;韩束、一叶子曾在抽检中被通报质量不合格;一叶子洗面奶被检出微量重金属砷以及甲醛;继韩束蹭韩妆概念后,如今另一品牌高肌能的外包装又与日本护肤品牌珂润“撞车”。

  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会影响最终购买行为,转变消费者认知、打造品牌形象仍是上美集团面临的长期课题。

  重营销轻研发,“神仙水之父”真加持还是假挂名?

  轻研发、重营销是个护美妆行业的普遍问题。上美集团亦不例外,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以下简称“报告期内”),销售及分销开支分别为13.25亿元、15.36亿元、11.19亿元,均高于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率分别为46.1%、45.4%、43.1%。

  

  图源:招股书

  从最早的明星代言、综艺节目冠名到电视剧植入,当下,抖音等新兴平台俨然成为营销新阵地,抖音连续直播9天总GMV超6200万元,邀请吴敏霞和佟丽娅参与,入驻李佳琦、朱梓骁等明星和主播直播间等玩法众多。尽管上美集团没有细分披露抖音渠道营收与成本情况,但在其营销策略不断创新下,获客渠道分散是否会让成本提升、直播电商监管趋严又是否会对抖音渠道的表现造成重大不利影响,都需要警惕。

  此外,对营销的大笔投入使得上美集团毛利率高、净利率低,对业绩的积极作用同样有待考据。根据飞瓜数据,近6年来“双11”天猫美妆品牌TOP10中,上美集团旗下仅一叶子在2016年、2017年上榜,此后持续缺席;2021年抖音“双十一”的美妆品牌TOP10中,同样没有出现韩束或一叶子,榜首为韩国品牌后,GMV约1.09亿元。

  

  图源:飞瓜数据

  

  图源:飞瓜数据

  与大手笔销售费用相比,尽管上美集团在招股书浓墨重彩描述了其对研发的重视,但该公司研发投入仍偏低,报告期内分别为0.83亿元、0.77亿元、0.72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2.9%、2.3%、2.8%。

  研发人员方面,招股书显示,上美集团员工在2021年9月30日达到4067人,其中3379名销售及营销人员、307名行政管理人员,而研发人员为227人,占比5.58%。

  

  图源:招股书

  而作为上美集团特别提及的核心研发团队成员“7宝”之一——原SK2“神仙水之父”山田耕作,现任该公司位于日本的红道科研中心护肤首席科学家,负责基础研究和护肤配方及工艺,双方还合作推出高端抗衰同名品牌山田耕作。然而,山田耕作似乎并不只有上美集团一个服务对象,他还出现在另一国产品牌YAMII PRO宣传通稿里。究竟是大佬加持还是挂名噱头?这让上美集团研发含金量蒙上质疑。

  

  图源:网络

  对研发的轻视不仅会阻碍高端化进程,也对后续的品牌接力形成挑战。目前上美集团拥有PP2A、高肌能、安弥儿、极方等新品牌,分别定位抗衰、大众敏感肌、孕肌敏感肌、固发洗护;安敏优、一页、山田耕作等储备品牌,分别定位敏感肌、宝宝敏感肌、高端抗衰,但2021年前三季度前述品牌合计收入占比仅8.9%。新培育品牌尚未成熟,但主打领域已然涌现出不少经验丰富的玩家,如专注敏感肌的贝泰妮,抗衰领域更是竞争激烈,入场已晚的上美集团又将何以抗衡?

  A股转道港股,7年上市梦能如愿吗?

  与大多数拟上市公司一样,上美集团同样将产能扩张写入计划。

  招股书显示,上美集团2020年前拥有奉贤、冈山、苏州和青浦4个工厂,但2020年后苏州和青浦两个工厂停产。报告期内,奉贤、冈山工厂产能利用率最高为90%,尚未满产。本次IPO上市,上美集团却打算投资5.18亿元用于奉贤工厂提高约2.61万吨产能。

  

  图源:招股书

  报告期内,上美集团营收增幅分别为17.65%、12.73%。现有工厂产能利用率尚未饱和、营收增速又趋缓,如此一来,扩充产能真的有必要吗?日后新增产能又是否有足够销量来消化?

  在上下游产业链中,上美集团则存在大客户与大供应商多次重叠的情况。具体为:公司A是报告期内第一大客户,2019年至2020年的第三大供应商;公司F是2021年前三季度第二大客户、第二大供应商;公司G是2021年前三季度第五大客户,报告期内第一大供应商。一般而言,这样的复杂关系可能会影响拟上市公司的经营独立性,甚至存在潜在的利益输送风险。

  此外,上美集团还出现存货增加、但存货减值及报废反常减少的现象。招股书显示,2020年存货规模从2019年的5.06亿元增至5.77亿元,但存货减值及报废却从2019年的6980万元减至2020年的5780万元,存货周转天数从2019年的196天减至2020年的188.2天。

  

  图源:招股书

  

  图源:招股书

  针对本文涉及的诸多疑问,笔者曾联系到上美集团公关总监,对方表示将问题发送至官网公开邮箱后会有专人查看和回复。遗憾的是,截至发稿,尚未取得任何回音。

  无论如何,创始人兼CEO吕义雄喊了多年的自上市梦看似已近在眼前,上美集团能否顺利叩开港交所大门,获得与资本市场“双向奔赴”的结局呢?

  不得不提的是,上美集团的上市筹划已7年之久。吕义雄最早在2015年发布朋友圈称计划2018年完成上市,但直到2021年2月才与中信证券(600030)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并在上海证监局登记备案,此后再无实质性进展,直到今年初转道港股。有市场人士指出,上美集团放弃A股可能与其自身质地达不到要求有关,相较之下港股上市条件更为宽松。

  这也引发另一层疑问。目前,A、H股日化企业估值存在明显分化,且H股普遍偏低。以3月10日滚动市盈率为例,A股上海家化(600315)45.77倍、珀莱雅(603605)65.34倍、贝泰妮103.48倍、丸美股份(603983)38.02倍;港股欧舒丹20.04倍、自然美32.69倍、奥思集团5.63倍、恒安国际8.70倍、蓝月亮集团30.30倍、维达国际13.38倍。若上美集团顺利登陆港股,低溢价又为会自身带来多少加成?仍是未知数。

(责任编辑:魏京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IPO观察|微商渠道名亡实存、存货蹊跷变动 转道港股的上美集团质地如何?

2022-03-10 16:13 来源:和讯股票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