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跑”的嘀嗒出行 赴港上市仅靠顺风车难讲好故事
互金观察站
最近,共享出现领域传出的重磅消息,10月8日,嘀嗒出行正式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了上市招股书,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整个出行领域,基本唯“滴滴”是瞻。结果登陆资本市场上,老大未动,老二先行,抢跑的嘀嗒着实让市场惊讶。
招股书显示,嘀嗒管理层通过5brothers持有34.43%的股权;蔚来资本为最大外部股东,通过旗下基金持有21.60%股权;此外IDG持股10.23%,崇德投资持股7.15%,其他主要股东还包括易车、高瓴资本、京东、携程。目前嘀嗒出行的业务主要涵盖三大部分:顺风车服务、智慧出行业务、广告及其他服务,主要盈利点在顺风车业务,这个版块成为嘀嗒出行的核心业务。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顺风车业务占据嘀嗒出行的大壁江山,但是此项业务的合规风险和发展弊端无法回避。伴随着交通部门都顺风车的管理逐渐趋严,未来嘀嗒出行发展中必然要面对的是监管和安全问题所带来的挑战。
财经观察站
作者 郑义
弯道超车 闷声发财
网约车市场的潜力,早在众多玩家入局之初就已经显现,最近几年,伴随移动互联网和支付的迅速发展,网约车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3.62亿,占网民整体的40.1%,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网约车运营业务出现短暂停滞,用户规模较2019年也出现下降,但从中长期来看,网约车用户规模将会保持增长,市场上升趋势不改。虽然网约车市场前景可观,但是与其相伴相生的顺风车市场却较为低沉。
嘀嗒出行在招股书的风险提示中提到,目前顺风车市场仍相对较新,用户对其接受程度和未来是否会继续增长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受较为低迷的行业环境影响,各平台的发展不尽人意。根据2019年相关数据显示,大多数网约车平台都处于亏损的状态,目前行业并未形成清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这一点也成为行业前行的掣肘。嘀嗒出行同样在招股书的风险因素中提到,嘀嗒的业务模式并未得到充分认证,发展中存在修改业务模式和运营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从财务数据上看,嘀嗒出行的表现可圈可点。2018年-2019年,嘀嗒顺风车业务的总交易额、营收数据快速增长。总交易额从2017年的7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85亿元;营收方面,从0.49亿快速增长至5. 81 亿元。市场份额快速增长的同时,嘀嗒出行也实现了扭亏为盈。2020年上半年,嘀嗒出行营收为3.1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6.25%,综合毛利率为82.2%,调整后净利润为1.51亿人民币,净利率为48.6%,同期顺风车业务收益占比达到87.8%。
上述数据清晰表明,嘀嗒出行的顺风车业务扛起了嘀嗒盈利“大旗”。而且,放眼整个市场,嘀嗒的顺风车业务也算得上“一枝独秀”。按2019年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嘀嗒是中国最大的顺风车平台,占据66.5%的市场份额。
嘀嗒出行的IPO进展激起行业水花,快速进军资本市场的步伐让外界颇感惊讶,毕竟此前整个领域最为人熟知的机构还是滴滴。作为曾经入局较早、实力相对雄厚的种子选手,滴滴一直是顺风车行业的佼佼者,然而2018年因为两起安全事故,滴滴的顺风车业务受到重挫,自此下线了顺风车业务。在滴滴的顺风车业务下线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顺风车司机、用户往嘀嗒出行的流动,使嘀嗒出行悄无声息的壮大起来。要知道,此前嘀嗒顺风车早期的交易总额和搭乘量数据并不算太好,但2018年9月30日之后,却迎来了高速增长阶段。
对于嘀嗒出行的抢跑,澎湃新闻在最新的报道中援引业内人士观点称,嘀嗒出行抢先于滴滴IPO,是“缺钱”,在经营现金流上,嘀嗒2019全年经营性现金流仅4亿元。在启动IPO之前,嘀嗒已有三年没有公布过融资消息,投资人存在一定的变现需求。同时,市场普遍认为,嘀嗒出行的资本故事并不好讲。
前拥后挤下的赛道之困
市场对嘀嗒出行的不看好,还是在于自身业务的天花板较低。除了顺风车市场,智慧出租车服务也是嘀嗒出行的业务之一。有观点指出,嘀嗒目前的顺风车业务与出租车都很难具备主流潜质,天花板可触,容易被竞争者蚕食,这样的成长路径很难窥见嘀嗒出行的护城河。
目前出租车服务市场中前五大在线移动平台的合计市场份额为3.07%,其中嘀嗒出行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0.55%。嘀嗒出行的出租车服务推出于2017年,在3年的时间中得到一定增长,截至2020年上半年,嘀嗒出行已经在86个城市提供了出租车服务。2019年,嘀嗒出行在智慧出租车服务上实现的营业为630万元,2020年上半年,该项业务收入继续增加,达到1560万元,整体而言尚处于成长初期。正如相关媒体评论,被嘀嗒寄予厚望的出租车业务,基本上处于画饼阶段。
而对嘀嗒出行而言,更为严峻的考验来自赛道的不断拥挤,整个竞争格局逐渐呈现群雄争霸的形势。2019年下半年,沉寂一年的滴滴顺风车业务开始复苏,在多城市重新上线了顺风车业务板块,并推出了青菜拼车、花小猪等子品牌。
除了老将王者归来,新秀们也开始“伺机而动”。2018年,美团、高德地图就已经登陆战场,在出行领域扬起了纷飞战火。美团打车以出租车和快车两种业务攻占了上海市场,高德则是直接举起补贴、优惠的旗帜,通过自营顺风车业务在武汉、成都市场走马圈地。除了上述俩家平台,阿里旗下的哈啰出行、首汽约车、神州优车、曹操出行等平台也同样来势汹汹,对嘀嗒而言,每一个竞争对手都不容小觑。
由于用户使用网约车的频次有限,最能保持消费者使用粘性的还是在于价格和优惠力度。在下半场竞争中,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力,进一步打开市场成为各大平台共同需要面对的难题。
无法回避的隐忧
通过梳理顺风车行业发展脉络不难发现,无论是嘀嗒还是其他平台,一个绕不开的隐忧来自于顺风车的安全与合规,这也成为最大的风险所在。业内人士表示,顺风车作为嘀嗒的核心业务,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顺风车安全问题可谓是一颗不定时炸弹,对平台来说,谁都无法保证未来不会发生与顺风车服务相关的安全问题,而这样的事件一旦发生,带来的后果和影响都是重大的,此前的滴滴就是先例。
同时,嘀嗒出行同样面临着较高的合规成本。嘀嗒在招股书显示,目前相关法律及法规通常适用于网约车服务,无法直接应用于嘀嗒的业务模式以及顺风车、智慧出租车服务。今后监管机构可能会提高对顺风车平台的监管审查水平,同时新法律及法规的出台可能对嘀嗒的业务有影响,嘀嗒可能无法及时有效地适应该等变化。
上市后的嘀嗒出行将会有哪些机遇和挑战?目前给出预判恐怕为时过早,不过嘀嗒出行的IPO一定程度上还是为市场带来了活力,未来嘀嗒出行是否能持续为行业带来改变和影响,一切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责任编辑:蒋柠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