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士公益课堂开讲 专家揭示疫情期间五大诈骗手法
“配合案例讲很有意思,不知不觉就看完了!”
“我得让爸妈赶紧来听听课!”
“我想问下专家,我怎么辨别对方是不是诈骗呢?”
“听了真实用,关注安博士课堂。”
“我之前亲身经历过被骗,卡上余额500多块瞬间被骗走,现在虽然长了教训,但还是想知道有效的维权途径都有哪些?”
……
2月28日晚20:00,由中国经济网联合中国平安推出的安博士公益课堂正式开讲。在第一课《注意!利用疫情诈骗,千万别中招》中,平安银行北京分行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经理孙媛向广大网友介绍了利用新冠肺炎疫情进行金融诈骗的最新案例,并提出专业建议。在短短半小时的在直播过程中,视频节目被网友争相转发,播放量达到138万,众多网友针对疫情期间的诈骗行为纷纷留言点赞,并询问专家如何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
专家提示警惕疫情期间五大诈骗手法
当前正是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有不法分子竟然利用疫情实施诈骗,而且手法五花八门。
平安银行北京分行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经理孙媛
首期安博士公益课堂中,孙媛充分总结了疫情期间的诈骗手法,大抵包括“退改签”骗局、“采购防护物资”骗局、“特效药”骗局、“治疗费”骗局、“献爱心”骗局这5种。
这些骗局多数是利用消费者对防疫物资的需求、对增加自身抵抗力愿望、对疫情的同情心等进行诈骗。
在公开课中,孙媛分享了受害人被骗的案例。有的消费者收到了虚假“退改签”短信,内涵虚假客服电话或点击不明链接,按其提示操作,提供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进而将卡内余额转走;有的消费者以售卖口罩为幌子,要求消费者先支付货款或订金,受害人付款后就拒不发货或拉黑骗钱;有的消费者轻信了骗子推销的“新冠病毒特效预防药”;有的消费者想通过网络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和一线工作人员捐款,款项却流入不法分子的口袋。
消费者被骗案例听得网友心惊胆战,纷纷表示“防不胜防”,“原来骗子在疫情期间一直没停工”,“骗子手法层出不穷,老年人太容易上当受骗”。有网友在线向专家发出提问,“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好保护我的钱包?”
孙媛提醒消费者,一定要牢记保护个人敏感金融信息,任何机构或个人都没有理由索要消费者的银行卡密码和银行发来的验证码;网络购物时,要选择正规渠道,切记不能与陌生人私下转账交易;若收到亲属要求转账的信息,一定要与亲属本人或其所在单位、学校等多渠道进行确认;对疫情相关信息,要关注权威媒体的公开报道,要做到不信谣、不造谣,更加不能传谣。
安博士公益课堂助力打好金融消费安全战“疫”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和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金融投资、委托理财等走入千家万户,“金融消费者”概念受到了广泛关注。
央行发布的《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整体上有所提升,但在贷款、投资、保险等方面的知识水平仍有待提高,不同群体对各类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安博士公益课堂是中国经济网联合中国平安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的指导下,共同推出的“金融消费者素养提升计划”系列公开课。通过创新公益宣传模式,引导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互动,普及金融基础知识,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树立正确金融消费理念,引导理性消费投资;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及时进行风险提示;营造风清气正的金融互联网生态,从中发现和表彰一批“金融好网民”。平安银行作为安博士公益课程的战略合作单位,为节目提供了很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专业知识。
据悉,在2019年11月举办的中国金融服务与创新论坛上,中国经济网和中国平安共同发布了“金融消费者素养提升计划”,根据计划,双方将发挥自身优势,从自身做起,并将联合社会各界积极开展金融消费者素养提升活动,利用数字化融媒体传播手段普及金融知识,开展专项教育活动,引导消费者理性投资,充分承担媒体和企业的社会责任,为金融消费者素养提升贡献一份力量。
平安银行作为安博士公益课程的战略合作单位,为节目提供了很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专业知识。
安博士公开课首期课程反响热烈,孙媛的精彩讲解点赞获得网友认可,中国经济网AI主持人“安博士”的帅气外形和冷静头脑也被网友所关注。视频播出后,多条留言感谢安博士课堂的答疑解惑,表示期待下一期课程的播出。中国经济网发出安博士公开课话题征集令,期待你的参与!
(责任编辑: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