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能叫利好?!康旗股份就是涨给你看
康旗股份(300061.SZ)12月6日发出18份公告,其中有一条关于更名的信息迅速引发市场关注。
公告称,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司主营业务情况和公司实际发展情况,拟将公司名称变更为“旗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证券简称拟变更为“旗天科技”。而在此之前,公司完成了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从股价上看,9月17日康旗股份冲上10.47元每股的高点后一路下挫,且几乎再无反弹之力,但是,更名后不只迎来了久违的涨停板,还连涨两日。
上市近10年的康旗股份更名换涨,究竟是改名真能更好地体现主营业务,亦或只是A股市场玩烂了的“保价”手段?
更名的“福利”
消息公布后第一个交易日,康旗股份迎来了今年10月17日以来的第一个涨停板,报收于6.61元/股,第二日早盘继续上涨,一度涨超4%,截至收盘报6.75元每股,上涨2.12%。而就在11月25日,康旗股份曾连跌6个交易日,最终报收于5.74元每股。涨跌间1元的差距,对于一家总市值不到50亿的公司而言,已是接近7个亿的市值变化。
公告称,康旗股份已于2018年末出售与眼镜镜片相关的资产与负债,从2019年起不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公司主营业务构成随之发生变化。同时发布的还有一份关于收购江苏欧飞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下称“江苏欧飞”)100%股权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江苏欧飞是一家致力于数字商品分销和服务的创新型企业,康旗股份称拟将“防蓝光树脂镜片生产线建设项目”出售后收到的募集资金及“旗计智能运营中心建设项目”的全部募集资金,用途变更为收购江苏欧飞100%的股权。公司拟使用上述募集资金支付部分交易对价,其余资金由公司自筹解决。
此前,康旗股份已经完成了董事会、监事会的成员调整,形成了以新任董事长刘涛为核心的决策层和管理层。康旗股份表示此次更名将“股份”改为“科技”,是出于体现企业特性、强化行业属性的考虑,以达到兼具需求洞察、客户识别、智能科技和落地服务为特征的To B型金融科技服务体系,但公司经营仍存在一定风险。
今年8月,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费铮翔以协议转让方式、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其直接持有的公司股份累计不超过3976.1165万股,减持的资金主要用于向公司支付购买眼镜镜片相关资产的剩余转让价款。而费铮翔在减持前还质押了不少股份。因此康旗股份被外界质疑,大股东为了购买自己公司的业务而减持,说是转型,却更像是“卖壳”。
从发展进程来看,康旗股份确实大刀阔斧地向包括消费金融、征信、保险销售等多个金融行业迈进,并为此开始了频繁的资本运作。资本运作上似乎符合转型逻辑,但报表的变化却让市场觉得“蹊跷”。
2019年康旗股份发布业绩预告时提前“预警”,称此前收购的旗计智能业绩增长未达预期,预计计提商誉减值准备9000万元。投资者见后认为,在A股公司纷纷因计提巨额商誉导致利润大跌的当下,9000万元对于账面平稳的康旗股份来说还算“承受得起”。
等到正式披露年报时,投资者才发现事情不对劲。商誉减值计提额由9000万元变成了11.45亿元,激增逾11倍。2018年前三季度,康旗股份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579.92万元、7412.49万元和1.25亿元。第四季度,归属母公司净利润急转直下,显示为亏损10.18亿元,但营业收入却未有明显下滑,反而较前三季度有明显增长。因此,直接导致2018年年报账面巨亏近8亿元。
康旗股份2018年年报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93亿元,同比下降365.75%。这与此前公司披露的《2018年度业绩预告》、《2018年度业绩快报》净利润均保持在3亿元以上的预计,存在重大差异。
在深交所9月3日一则通告批评的决定中,康旗股份曾因财务数据披露存在重大差异,遭深交所通报处分。
2019年上半年,康旗股份业绩再次受挫。2019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盈利预计在3500万元至5000万元之间,较去年同期下降明显。去年同期利润为9992.41万元,这意味着下降幅度达到49.96%至64.97%。
每两天就有一上市公司更名
A股上市公司更名可谓屡见不鲜。
据记者整理,包含退市、ST戴星、摘星等公司在内,2019年共有209家公司更名,仅3季度就有24家公司更名,除去以上情况后的三季度上市公司实际更名数量达到13家,其中包括北京城建更名为城建发展(600266.SH)、振兴生化更名为双林生物(000403.SZ)、环能科技更名为中建环能(300425.SZ)等等。
(第一财经据Wind数据整理)
从统计数据来看,上市公司对更名喜好颇盛,仅2013年至2015年期间就有超过400家上市公司更名,2013年、2014年分别有151家、180家上市公司更名,2016年和2017年全年也分别出现182起和153起更名行为。也就是几乎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家上市公司更名。记者发现,其中不少上市公司更是频繁、多次更名十次有余。
比如阳煤化工(600691.SH)更名达13次,实际更名3次,从“东新电碳”到“林凤控股”,再回到“东碳”一次,最后才落定为“阳煤化工”。而西部资源(600139.SH)和浪莎股份(600137.SH)也各更名12次,南通科技(600862.SH)和深信泰丰(000034.SZ)亦各更名11次,富奥股份(000030.SZ)更名达到10次。
公司名称本身也是一种品牌,如非必要,维持公司名称的稳定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无疑是更有利的,这一点对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的名称都会体现出公司的行业背景,投资者可一眼识别该公司所属的行业。
从上市公司变更公司名称的原因来看,业务变更、注册地变更、借壳、转型、或因财务不达标/重新达标而发生改变等都是原因,也正是因此,少次改名才应是常态。但是,主营未变,只换“马甲”的上市公司可谓层出不穷。
从市场反应来看,或许通过简单改名来蹭热点、搏眼球引来了股价的上涨,才是上市公司热衷改名更重要的原因。
比如新世纪更名而来的联络互动(002280.SZ),改名当天大涨7.28%,此后连续收获3个涨停。海隆软件改名而来的二三四五(002195.SZ),当天大涨5.95%,此后再连续收获两个涨停。
更有一些所谓的“污点”上市公司,试图通过更名而逐渐淡化投资者对公司过往不良业绩或行为的记忆。
比如,曾财务造假上市的万福生科改名佳沃股份(300268.SZ),公司称变更公司名称和股票简称,符合公司发展战略定位、产业布局,能够满足公司经营发展及品牌建设的需要,涵盖公司重要信息,有利于投资者辨识,并不存在利用变更名称影响公司股价、误导投资者的情形。
又比如曾擅发1001项奇葩公告的ST慧球将公司中英文名称都进行了变更,由广西慧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广西慧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当然,也有确实因为公司业务变更而改名的。比如今年6月,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将公司名称拟变更为“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尔智家”。“青岛海尔”这一名称已经伴随公司26年,此次更名,并不是简单的变更名称,而是体现深耕家电业的海尔将超越家电本身,全面发力智慧家庭。
“更名换涨”老方一贴,却屡试不爽,但记者观察到,从股价涨幅度和上涨时长来看,投资者“聪明”了,也更谨慎了。物极必反,之后想要单靠换“马甲”搏眼球的上市公司,恐怕要小心了。
(责任编辑:韩艺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