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隆股份收购控股股东旗下资产 标的2年出现3次安全生产问题
每经记者 张明双 每经编辑 张海妮
确定“工贸一体化”发展战略后,农资流通企业辉隆股份(002556,SZ)决定扩大工业板块的规模,于今年8月份启动收购控股股东旗下的精细化工资产。不过拟购标的安徽海华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华科技)过去几年出现了业绩波动较大的情形,2017年尚在亏损,2018年即实现净利润6304.33万元,深交所由此关注其是否具备持续盈利能力。
9月12日晚,辉隆股份回复深交所问询函称,由于海华科技2017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部分生产线停工整顿,造成停工损失及产销量较低,进而导致亏损;2018年以后受益于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公司业绩出现大幅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海华科技在2017年、2018年两年间出现三次安全生产问题且受到行政处罚,虽然辉隆股份表示标的已进行整改,但是否还会因出现安全生产事故而影响业绩,仍是未知数。
标的业绩波动较大
辉隆股份为农资流通企业,化肥等农资产品内外贸分销、化工业务是其两大主营业务,其中工业板块以自主品牌为发力点,目前已成为辉隆股份重要收入和利润来源。为增强业绩持续增长动力,辉隆股份期望通过精细化工资产的注入夯实工业板块作为第二大主业的定位。
2019年8月中旬,辉隆股份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可转债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海华科技100%股权,最终交易价格确定为8.28亿元。交易方作出业绩承诺,2019~2021年标的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扣非前后孰低)分别不低于8000万元、8210万元和8780万元。
财报显示,辉隆股份2016~2018年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03亿元、1.37亿元和1.39亿元,如果收购海华科技的承诺业绩得以实现,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将大幅增长。
不过,海华科技过去几年并不是连续盈利的,2017年、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71.12万元、6304.33万元和5906.55万元,业绩波动大,且出现过亏损。标的是否具备持续盈利能力,能否顺利实现业绩承诺,不仅投资者对此有疑问,也成为深交所重组问询函的关注重点。
辉隆股份9月12日晚间解释标的亏损原因时称,2017年1月份海华科技发生安全生产事故,部分产线停工整顿,产生停工损失1095.51万元;受停产影响,当年甲醚类产品产、销量较低,按照当年销售单价、毛利率计算,影响销售收入5123.34万元、毛利936.55万元。另外,标的公司2017年剥离房地产业务也产生了一定损失。
2018年以后,随着环保、安全政策趋严,化工行业淘汰产能,海华科技部分产品价格上涨,加上新增生产线投产,销售收入上升。“标的公司业绩变动趋势与可比上市公司基本一致。”对于2018年以后的业绩增长,辉隆股份表示,目前标的公司产量销量逐年走高,未来市场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业绩承诺的可实现性较强。
公司采取改进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辉隆股份对海华科技2019年以后的业绩增长预测仍较为谨慎,2020~2024年预测各年度净利润增幅均在8%以下,且在2022年后增幅下降,公告称主要是考虑到产能限制、价格下降及行业周期的影响。
当然,作为化工企业,最大的风险还是安全生产和环保问题,而海华科技过去两年均在安全生产方面出现过问题。
2017年1月,海华科技发生爆炸燃烧事故,后被有关部门发现存在擅自改变工艺流程、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等问题,该事故导致海华科技部分产线停工并造成当年亏损;2018年2月和5月,海华科技两次被有关部门检查发现存在安全生产问题,被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不过两次违法情节均较为轻微。
深交所由此关注海华科技加强安全生产的具体措施,以及近年来安全生产政策趋严对标的公司经营的影响。辉隆股份表示,安全事故发生后,标的公司按照安全监管部门、安全专家等的要求采取了具体改进措施,包括跟班带班制度、应急处置预案、应急救援器材和设施等,“(2017年12月控股股东)收购至今公司未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辉隆股份还称,短期内,安全生产及环保政策趋严将给标的公司带来一定的成本压力,但长期来看,限制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有利于提升标的公司的盈利能力。
(责任编辑:魏京婷)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