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达集团短期借款8.87亿财务承压 6名高管离职实控人拟引入战投解围
近日,被市场强硬标记上“华为概念股”的实达集团(600734.SZ)连收4个涨停板,可谓风光无限。
不过,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实达集团的业绩并不乐观。去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7.60亿元,同比增长4.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7亿元,同比下降243.09%。
业绩下滑严重的同时公司的债务压力剧增,截止一季度,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为5759.12万元,货币资金为1.83亿元,而短期借款高达8.8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今年已有6名董事高管先后离职,而实控人也有引入战投解决目前困局的打算。
针对公司债务问题,实达集团方面回应长江商报记者称,公司目前债务相当承重,在2月、5月暂时共归还了“17实达债”30%债务,但是之后待偿还金额将更大,债务压力也将更大。
去年净利亏损2.67亿
受累商誉减值,实达集团业绩突然断崖式下降转为巨亏。
4月30日,实达集团发布2018年年报显示,公司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67.60亿元,同比增长4.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7亿元,同比下降243.09%。而且扣非净利润为-3.31亿元,同比下降295.86%。
2016年,实达集团正式实施“移动互联+物联”战略,先后将深圳兴飞、东方拓宇、中科融通三家公司及其业务揽入怀中,公司成功转型成为一家移动智能终端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并实现在物联网安防领域的初始布局。
重组完成后,公司前两年的业绩相当亮眼。2016、201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2.33亿元、64.74亿元,同比增长1265.48%、52.94%,而同期扣非净利润为9514.52万元、1.69亿元,同比增长365.67%、77.62%。
而去年,公司扣非净利却亏损3.31亿元,一次亏掉前两年扣非净利总和。
实达集团公告称,扣非净利润的严重亏损是因公司大额计提了资产减值4.72亿元。计提资产减值主要是对子公司中科融通、深圳兴飞计提商誉减值准备。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2016年公司收购的深圳兴飞、东方拓宇两家公司业绩承诺都踩线完成。2016-2018年,深圳兴飞实际累计净利润为4.97亿元,完成承诺业绩的103.90%;东方拓宇累计实现净利润为1.32亿元,完成承诺业绩的103.01%。而中科融通并未完成业绩承诺,其2018年净利润只有4078.51万元,低于承诺的5070万元,仅完成承诺业绩的80.44%。
中科融通未完成业绩承诺,期末计提了2527.84万元的商誉减值。计提资产减值的还有深圳兴飞,虽然深圳兴飞完成了业绩承诺,但公司通过对国内外市场行情、深圳兴飞目前的经营状况以及资金状况等综合分析,决定对收购深圳兴飞形成的商誉计提4.47亿元的商誉减值。
对于深圳兴飞商誉减值,实达集团方面回应长江商报记者称,深圳兴飞前三年业绩完成的比较好,但对公司未来的经营情况并不乐观,特别是公司的资金紧张问题影响到公司的经营,所以对深圳兴飞进行商誉减值处理。
三年募资22.12亿资金仍紧张
业绩下滑严重的同时,公司的债务压力加剧。
截至2018年底,公司货币资金仅为2.99亿元,其中受限货币资金为2.04亿元。同时,公司账面付息债务(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合计17.02亿元,公司存在债务压力较大及流动性风险。与此同时,公司的应收票据及账款居高不下,近三年一直在30亿元以上。
因受金融机构收贷影响,目前公司流动性资金紧张的情形仍然存在。截止一季度,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为5759.12万元,货币资金为1.83亿元,而短期借款高达8.87亿元。
近日,公司发布的公告显示,截至目前,实达集团发行在外的“17实达债”债券票面余额仍有4.13亿元,公司还应于2019年8月15日偿还本金1.18亿元及利息,2019年11月15日偿还本金2.95亿元及利息。
实达集团在风险提示公告中称,公司后续一段时间还债的压力仍十分巨大,仍存在未来到期债券违约的风险。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实达集团重组完成后一直在融资。同花顺数据显示,重组时,其向控股股东昂展置业、天利2号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12亿元配套资金,然后公司陆续两次增发股权共计募资4.12亿元,2017年债券融资6亿元,一共募资22.12亿元。
面对目前债务压力问题,公司的解释是2018年因宏观去杠杆因素影响,金融机构开始陆续对公司收贷,造成公司资金面逐步紧张。特别是原计划于2018年第4季度拟发行的10亿小公募债未能如期发行,2017年11月已发行的私募债“17 实达债”在2018年11月进入回售期,更加剧了公司资金的紧张程度。
在业绩下滑债务承压的情况下,今年董事高管已离职6人,其中包括上任不到半年的副总裁苏健。
而近日,公司控股股东及实控人在公告中称正在准备引进战略投资者事宜,并且就引进战略投资者事宜已和部分机构进行接触,但由于尚未签署任何正式股权转让协议,客观上存在谈判破裂、无法达成一致等情形,最终是否能顺利引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责任编辑: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