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增速快、研发投入高 102家受理企业释放"活力因子"
5月7日,上交所受理北京连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有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科创板上市申请。至此,科创板受理企业数量增至102家。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受理企业招股书数据发现,102家企业呈现利润增速快、研发投入高的显著特征。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披露的企业整体上代表了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活力因子”,整体符合科创板定位。随着科创板各项工作进一步推进,审核问询层层落实,受理企业的质量水平将更加清楚地呈现在投资者面前。
业绩“加速度”
虽然科创板对于申报企业的利润要求大幅度放宽,但据招股书内容,在102家企业当中,采用科创板上市标准的一共有86家,占据绝大多数,显示受理企业对于利润规模有一定追求。
从2018年营业收入上看,52家公司收入在5亿元以下,22家公司收入在5亿-10亿元之间,26家公司收入在10亿-50亿元,2家公司收入超过100亿元,分别为传音控股的226亿元和中国通号的400亿元。102家企业2018年平均实现收入13.83亿元。
从净利润上看,2018年64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在1亿元以下,35家公司在1亿-5亿元之间。中国通号是受理企业中的盈利之王,2018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4.09亿元,紧随其后的是澜起科技和传音控股,分别为7.73亿元和6.57亿元。102家企业2018年平均实现归母净利润1.39亿元。
总体来看,科创板企业利润总额虽然不高,但利润增速相当惊人,展现出了超高的成长性。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发现,102家受理企业2018年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平均增速高达135.87%。
与之相比,2018年主板业绩小幅正增长,中小板和创业板业绩则呈现大幅度负增长态势。近日公布的沪深交易所2018年报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沪市上市公司共实现净利润2.80万亿元,同比增长4%。创业板公司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合计336亿元,同比下滑65.6%。
研发投入强度较高
与沪深两市相比,科创板受理企业在研发投入强度上显然具有较大的优势,显示出科创板服务创新企业的特点。
2018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大幅增长,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沪市实体类公司研发投入约3900亿元,同比增长约21%,但是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研发强度)超10%的公司只有60余家。深市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合计3443.87亿元,同比增长22.30%,绝对额连续四年明显增加。2018年共有245家公司研发强度超过10%,占深市公司总数的11.36%。研发支出超过10亿元的公司有48家,较去年同期增加10家。
科创板受理企业研发费用占收入比处于10%以上的企业比例明显更高。102家企业中,2018年有31家研发费用占收入比处于10%-20%之间,14家高于20%。虹软科技在这一数据上拔得头筹,2018年投入研发费用1.49亿,占当年收入的32%。
从2018年研发费用金额看,102家企业中有19家企业超过1亿元,其中研发投入最多的为中国通号,当年投入13.24亿元。此外,传音控股当年投入7.11亿元,中微半导体投入4.04亿元,苏州和舰芯片为3.85亿元,晶晨半导体为3.76亿元,都处于较高水平。
不过,目前受理企业中也有一些研发投入偏低,有21家企业2018年研发费用占收入比低于5%,如木瓜移动仅为0.71%。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企业不仅研发投入低,还在主营业务描述上“涂脂抹粉”,出现了将一些看起来科技含量较高的边缘业务描述成主营业务的情况。
某受理企业在招股书中介绍,公司主要面向互联网企业、传统企业、政府机构等客户提供云分发、云安全及数据应用集成相关产品和服务。但是招股书显示,2018年公司看起来科技含量更高的云安全及数据应用集成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只有1.07%和0.74,显然难以认定为公司的主要产品。
“一些券商确实存在对申报企业进行过度包装的行为,使企业主营业务看起来更符合科创板标准。”华泰证券一位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但是考虑到科创板审核委问询的细致程度,这些企业在首轮问询中可能就会被充分“曝光”。
超百亿募资重点投向研发
虽然受理企业整体研发投入强度较高,但是从募资用途上来看,大多数企业仍然把研发作为未来投入的重点。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102家公司合计拟募集资金超过995亿元,平均募资约9.75亿元。其中71公司拟募集资金净额小于10亿元,23家公司在10亿-20亿元,8家在20亿元以上。中国通号募资105亿元,成为目前的“募资王”。
在募资投向上,在招股说明书中明确部分募资将用于研发中心/科技中心项目的企业有51家,涉及募资金额约73.34亿元;8家企业明确将约40.63亿元募资用于发展与科技储备资金、产品研发与工艺升级基金等研发和科技相关项目。这两类项目合并融资约114.97亿元,占拟募资总额的11.53%。
视联动力在招股书中表示,将把8亿元募集资金用于发展与科技储备资金项目,是102家受理企业中计划在该项目上使用最多募集资金的企业。招股书显示,2016年至2018年,视联动力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7.19%,16.86%和10.71%。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企业的融资中,约143.1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运营资金。业内人士认为,上述企业募资补充流动资金,体现了科创板的包容性。此类企业多属成长型企业,营收稳定性有待提高,对流动资金需求比较大。
“很多企业的流动资金最终也是支持研发,在一些项目没有立项之前,企业不方便把资金归类为研发费用,但是最终可能会花费在研发上,”前述华泰证券的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不过,如果同意企业将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就意味着对企业资金使用方式的限制较小。因此也要防止企业随意通过该项目增加募资金额,增加资金监管难度。
(责任编辑: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