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en.ce.cn/video_info/2018-11-13/1542090464449.json,553,450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14日讯 今年下半年以来,A股市场持续下跌,为化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近期,在监管部门的支持下,包括国资、银行、券商、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在内的市场主体集体行动起来,合力用真金白银、制度倾斜等方式,重点助力上市民营企业度过难关。出现股权质押风险的原因何在?风险化解政策背后体现了怎样的监管思路?普通投资者又该如何应对?中国经济网“金融深一度栏目”邀请到证券日报社常务副总编辑董少鹏和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进行权威解读。
左起:中国经济网主持人龙煦霏、证券日报社常务副总编辑董少鹏、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
数据显示,近年来上市民营企业平均质押比例的增长率远高于上市国企,董少鹏对此表示,国企融资相较民企更加容易和便利,如刘鹤副总理在10月19号的谈话当中所提出的,有的金融机构的业务人员认为把钱贷给国企没有政治风险,而贷给民营企业就有政治风险,认识上比较严重的误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比较困难,只好用股权质押的办法去获得融资。要在金融服务上要对民营和国有一视同仁,这是监管部门最近特别强调要调整的一个方面。
杨德龙表示,在金融去杠杆的环境下,银行压缩贷款量,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通过发债来融资,这个路子现在也很难走通,所以很多企业进行股权抵押融资,在股市下跌的时候,造成平仓风险。这些民营企业无法从正常渠道拿到补充资金,不得不采取变卖一部分股权的方式。
杨德龙指出,前段时间一些国资伸出援助之手去买入被质押的民企股权,导致出现一些误解,引起市场关于“国进民退”的讨论,所以最近中央三令五申,强调民营经济的重要性,特别是习近平主席亲自主持召开了民营企业座谈会,明确表示民营企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相当于给民营企业家吃了定心丸,后续的配套措施也很快推出,包括支持民营企业发债,以及向民营企业定向进行贷款,央行“三箭齐发”来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化解股权质押风险等,说明中央已经认识到民营企业存在的这些问题,已经集中采取措施来进行化解。
(责任编辑: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