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戴威的车"黄"了:多次传收购 作价从20亿降到10亿

2018年11月05日 21:43    来源: 投资者报    

  

  输赢的颜色:戴威的车儿“黄”了

  这是,理想褪去后,现实的颜色。

  2014年9月,23岁的戴威在结束了一年支教生活之后,回到北京大学继续攻读经济学硕士。读研期间,他与四位同学薛鼎、张巳丁、于信、杨品杰合伙创立了ofo,伴随着风口来临,从此开始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创业历程。短短数年间,ofo便获得金沙江创投、滴滴出行、经纬中国、DST等知名机构高达几十亿美金的融资。

  2016年中国共享单车整体市场份额中,ofo以51.2%的月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第一。

  在“共享经济”模式于中国大地疯狂蔓延的高光时刻,戴威的“小黄车”风行在城市街头,一辆辆簇新的单车徐徐游动,带着夺目的鲜亮,那是属于戴威的颜色。

  然而,时隔未久,这些仓促交付的单车就又仓促地在另一个地点汇集了。这个地点,后来被人们称为——共享单车坟场。这样的坟场,遍布在全国各个地方。

  只不过此时,小黄车的黄不再鲜亮,而是混合着斑驳的铁锈,伴随着变形的车身在荒野中一抹孤独的黯淡。

  这是,理想褪去后,现实的颜色。

  被“坏消息”包围的ofo

  10月31日,界面新闻发布《ofo开始准备破产重组方案》一文,其中指出,目前,已有一家大型券商中介机构入场做ofo破产重组的方案。同时表示,收到一份约半年前ofo的负债表,当时,ofo整体负债为64.96亿元,其中用户押金为36.50亿元,供应链为10.20亿元。

  不过,ofo方面立即发声明否认,称界面新闻发布假新闻,“破产重组”的说法是无稽之谈。ofo目前仍在保持独立运营,各项业务推进正常有序。

  

  实际上,今年以来,有关ofo的“坏消息”屡出不穷。

  2月,ofo抵押资产数百万辆单车,向阿里巴巴方面获取17.7亿贷款融资。

  7月,根据外媒发布的新闻,ofo已经退出德国、澳大利亚、以色列市场,关闭了美国市场部分业务。

  8月底,上海凤凰发布公告,表示ofo仍拖欠凤凰自行车货款人民币6,815.11万元,并且已就此向法院提起诉讼。

  

  9月,媒体爆出ofo北京总部已经人去楼空。

  10月22日,ofo运营主体东峡大通(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悄悄变更了法人代表,创始人戴威不再担任公司法人,由陈正江接替。10月31日,界面新闻爆出,ofo已进入破产重组阶段。

  除此之外,还不断有ofo用户表示退押金困难。例如在退ofo押金的时候,页面会出现一个0元购年卡的红包,在点击确认之后,押金就会自动转换成年卡。

  被合作方追债、被用户质疑欺诈,同时,身后的资本又虎视眈眈……显而易见,戴威的ofo已经来到了生死关头。

  曾经的高光时刻

  众所周知,0f0曾经是个站上风口的明星公司。

  2014年9月,戴威在结束了一年支教生活之后,回到北京大学继续攻读经济学硕士。读研期间,他与四位同学薛鼎、张巳丁、于信、杨品杰合伙创立了ofo,致力于解决大学校园出行问题。

  

    ofo创始人团队

  创始人戴威一路走来也带着光环。

  91年的戴威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是央企高管,从小到大一路顺风顺水。

  早在学生时代,戴威就显现出了创业者的特质:爱折腾、爱创新。根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报道,本科时候,戴威曾经和北京大学附近一个餐馆合作,搞了一个“通宵自习室”,生意十分火爆。

  

    大学时期的戴威

  后来,戴威竞选上北京大学学生会主席。任职期间,也会常常把“学生会产业化”一词挂在嘴巴上。

  创立ofo之后,更是一路狂奔。短短数年间,ofo便获得金沙江创投、滴滴出行、经纬中国、DST等知名机构高达几十亿美金的融资,成为资本的宠儿。

  

  截至2016年底,全国至少出现了23个以上品牌的共享单车(其中包括小鸣单车、小蓝单车、优拜单车、骑呗单车等),而其中,摩拜单车和ofo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在比达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中,2016年中国共享单车整体市场份额中,ofo以51.2%的月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第一。其中,城市覆盖数是第二名的3倍,单车投放量是第二名的1.6倍。

  截至2017年5月,ofo进驻了美国硅谷、新加坡、剑桥、哈萨克斯坦和泰国5个城市。月度活跃用户增长至6272万。

  错过合并、收购

  2018年4月,摩拜以27亿美金的价格“卖身”美团。ofo则继续坚守。实际上,ofo也有过不少机会,不过都被一一错过。

  首先错过的是合并机会。

  就如2014年滴滴、快的打价格战之时,各方都认为两者合并才是最好方式一样,2017年摩拜、ofo为首的单车市场烧钱打仗,背后的投资者也纷纷持“合并”观点。

  朱啸虎就是其中之一。朱是ofo早期的投资人,2016年,朱啸虎出资1千万帮助ofo度过难关。投资了ofo之后,朱啸虎曾经在多个场合为ofo“摇旗呐喊”,甚至还在朋友圈与马化腾对恁。

  

  不过,在2017年多方共享单车打价格战的背景下,ofo不断烧钱,可是盈利却遥遥无期。于是朱啸虎开始呼吁摩拜和ofo合并。

  事实上,在滴滴的推动下,摩拜和ofo两方也曾经坐下来谈过“合并”。根据媒体报道,当时滴滴给出的方案是:由程维担任新公司的董事长,摩拜的王晓峰担任CEO,而ofo创始团队则不担任任何管理职务。不过这一方案立马被戴威拒绝,他认为,这对ofo不公平。

  双方的合并就这样被搁置了。2018年1月,根据朱啸虎妹夫欧成效透露,朱啸虎已于2017年12月将自己的ofo股份以30亿估值的价格卖给了阿里巴巴和滴滴。

  第二个错过,就是错过了滴滴的并购。

  2016年9月,滴滴出行出手投资了ofo。滴滴入局之后,众多机构也竞相入场。

  根据公开资料,在这一时期,戴威与程维关系不错。他们常常在微信上沟通“战术”,在戴威眼里,程维不止是ofo的投资人,还是自己的“大哥”。

  不过,这种“亲密”的关系并没有维持太久。2017年上半年,ofo频繁爆出“贪污腐败”、“挪用用户押金”等负面新闻。在这样的情况下,2017年7月,作为股东之一的滴滴空降两名高管来到ofo,分别为前滴滴品质出行事业群总经理付强、前滴滴开放平台负责人南山、前滴滴财务总监 Leslie Liu。付强出任ofo执行总裁,南山和 Leslie Liu进入市场部和财务部。

  很快,强势的戴威就受不了被这几位高管“管头管脚”。2017年底,戴威就把这几人劝退了。当时,一个被很多媒体提及的细节是:在和付强电话的时候,戴威非常愤怒地说:“所有滴滴的人都给我离开ofo!”

  在三位高管被戴威“劝回”之后,2017年12月,滴滴立刻正式上线“青桔单车”。这也意味着:ofo与滴滴决裂了。

  2017年底,市场上传出ofo将获得阿里10亿美元融资的消息。不知为何,最终这笔融资并没有实现。2018年4月,ofo抵押资产数百万辆单车,向阿里巴巴方面获取17.7亿贷款融资。

  还能坚持多久?

  很显然,戴威的坚持是导致ofo走到如今处境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一个从不差钱的90后,他对于能将公司以多少价格卖给大佬并不在意。更多的,他是在意是否可以独立将ofo做成功。

  不过,作为一个毫无商业管理经验的学生创业者,他在创业过程中是否具备成为“第二个程维”、“第二个马化腾”这样的能力呢?

  许多媒体都曾撰文揭露,ofo的内部管理存在问题。2017年上半年,“ofo员工爆料内部贪腐”新闻传遍网络。很多ofo员工都记得,在2017年的年会上,公司评选出10大最佳员工,戴威为他们一一颁奖。而仅仅一个月之后,这十名员工就有三名因贪污腐败被开除。除此之外,公司不少运营人员吃空饷、贪污等新闻也被爆出。

  在创始管理层,有ofo内部人员表示,公司创始团队每人都有一部特斯拉,而一辆特斯拉的价格最高可达100万。作为一个还没盈利、仅在融资阶段的公司,创始团队能够如此奢侈而且高调也是少见。

  而实际上,ofo的资金面并不宽裕。甚至需要动用用户押金来还款。根据《财新周刊》报道,截止2017年12月,ofo共计超过30亿元押金用于支付供应链欠款,账面包括押金在内的可动用现金仅剩3.5亿。

  除了ofo内部因素,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也受到质疑。与滴滴、Airbnb不同,共享单车并没有盘活任何存量资产,它是一种“伪共享经济”,其本质是分时租赁:通过募集资金,然后生产单车,生产完毕之后将其投放于市场,赚取押金、租金与广告费,但是也要花去维修运营费用。

  原本,在单车不断折旧的情况下,押金、租金与广告费能否使企业盈利就存在争议。在2017年整个共享单车行业还通过打价格战来获取市场占有率,补贴金额使许多单车使用接近免费,不少单车还取消了押金制度。这使共享单车陷入了不良竞争环境,导致企业仅仅在烧钱,而收回成本却很困难。盈利更加遥遥无期。

  今年以来,多次传出ofo被收购的消息。而作价也从最初的20亿美金降到如今10亿美金。若该数据属实,那么ofo如今卖身的价格就只有摩拜的三分之一。同时,对于没有高科技的小黄车而言,时间拖得越长,资产的价值就会越低。

  

  不知戴威和ofo还可以坚持多久?

  不过,回头来看,戴威的成败输赢,固然与他的强势和坚持有关,但在这个商业模式发展的脉络里,真正起着决定作用的,是背后那只无形的手——当初小黄车的风行天下争相效仿,后来在共享单车坟场的殊途同归,如今ofo在戴威坚持之下的垂死挣扎——都由这只无形的手在暗中操控。

  得意之时,它可以助你上青云;失意之间,它对你晓以利害迫使就范。

  这是资本的颜色。

(责任编辑:马先震)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戴威的车"黄"了:多次传收购 作价从20亿降到10亿

2018-11-05 21:43 来源:投资者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