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部委发文支持新业态发展 滴滴:政策为共享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空间

2020-07-16 11:26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7月16日消息(记者 梁爽)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15日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其中就包括培育发展共享经济新业态。专家称,政策加持下,共享经济将迎来再次加速发展的新机遇,同时,新业态对“六稳”尤其是稳就业的实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意见》明确,培育发展共享经济新业态,创造生产要素供给新方式。拓展共享生活新空间。鼓励共享出行、餐饮外卖、团购、在线购药、共享住宿、文化旅游等领域产品智能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生活消费新方式,培育线上高端品牌。打造共享生产新动力,探索生产资料共享新模式。

  共享经济再获政策利好,迎来加速发展新机遇。国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师、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新红在16日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共享制造正在成为共享经济主战场,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拥有丰富的制造资源和制造业主体,对共享制造有最迫切的需求。从宏观看,共享经济经历过两年盘整,开始实现突破,迎来再次加速发展的新机遇。从微观看,共享生活领域还会出现更多新的业态,原有相对发展较早的业态如共享出行、餐饮外卖、共享住宿等将迎来更加积极的政策环境,一些政策瓶颈有望突破。

  “2016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30%,开始从量变走向质变。未来几年每年提升两个百分点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0%以上。”张新红指出,我国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已经成为最活跃也最重要的新动能。疫情完成了一次全社会数字生存能力的大考验,凸显了数字经济的优势,也成为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催化剂,一大批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涌现出来,显示出了对化解后疫情时代诸多矛盾的重要作用和潜力。

  但同时也要看到,社会各界对于新业态新模式的认知还有一个过程,不懂、不敢、不愿发展新业态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在对待新业态发展时,需要突破各种惯性思维,那些不适应新业态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监管模式和技术手段也需要改进和提升。这些改变都需要新的政策推动。

  新业态成为就业的蓄水池和缓冲器。“2013年以来,我国城市新增就业岗位连续七年保持在1300万个以上,在经济新常态下成为就业问题解决最好的一个时期,新业态功不可没。”张新红强调,新业态对“六稳”尤其是稳就业的实现至关重要。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以新业态形式出现的平台企业员工数已经达到了623万,比上年增长了4.2%;平台带动的就业人数约7800万人,同比增长4%。新就业形态下的网约车、外卖、闪购、民宿等平台经济的灵活就业,已成为吸纳就业、解决失业问题的新渠道,是实现“保就业”的重要载体。

  以滴滴为代表的新经济平台型企业,正在利用自身平台优势,解决现存就业压力。记者了解到,滴滴平台上有1166万网约车司机、近18 万代驾师傅、6000名两轮车运维师傅。同时围绕生态有3000多家汽车租赁公司,产业链上下游拉动600余万相关就业,总共带动1826万个就业机会。

  “《意见》为共享经济新业态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滴滴相关负责人在15日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滴滴出行提供多种交通出行的线上化服务,有超过1000万网约车司机在滴滴平台获得收入,今年也推出跑腿、货运等新业务进一步扩大就业,并继续为退役军人、贫困地区群众以及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湖北地区群众,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机会。“力保存量岗位的同时,积极创造更多增量就业岗位,后续计划在三年内提供10万以上的岗位。”

  在数字经济提速发展背景下,滴滴等新经济平台如何更好的发挥自身优势?张新红认为,平台企业应加强与政府协作,寻求更多政策支持,共同推动打破一些限制新业态发展的政策瓶颈。同时,平台要积极配合政府监管创新需求,在推动数据共享、公平竞争、安全保障、标准体系、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与政府部门密切合作,推动协同治理新局面的实现。另外,平台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创造新价值,提供更好服务,树立品牌优势。

  上述滴滴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滴滴将借助国家支持新业态的东风,在智慧交通、自动驾驶的前沿技术领域加大投入,积极探索共享出行产品智能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让出行更美好,并为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贡献平台经济的力量。

  张新红称,预计在新政策推动下,微经济将快速发展,新个体会大量涌现,灵活就业会继续大量增加。

 

 

(责任编辑:华青剑)

查看余下全文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13部委发文支持新业态发展 滴滴:政策为共享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空间

2020年07月16日 11:26    来源: 央广网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