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专家建言去杠杆:打好政策组合拳 破解企业融资难

2018年09月02日 09:22    来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日讯 证券日报与中国经济网8月31日联合举办“结构性去杠杆和债务风险化解”座谈会,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针对去杠杆进程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回应社会关切,提出意见建议。

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建辉。中国经济网张相成/摄

  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建辉从融资成本情况、资本市场情况、信用风险情况三方面分析了民营企业的资金状况问题,并提出五点应对意见:一是发挥全国工商联旗下4.6万家商会的优势,构建一个新型的信贷模式,从而来有效的破解民企融资难题融资贵;二是要理推进产能高端化、库存合理化和杠杆适度化;三是打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金融监管的组合拳;四是加快改革开放,有效的提升供求;五是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前所长张承惠。中国经济网张相成/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前所长张承惠针对如何解决企业高杠杆的问题,提出六点建议: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过去过于关注速度和规模转向真正注重质量和效益;第二,金融机构要加快转型。要转变理念,也要进行战略调整,还要转变信贷理念,改变现在以抵押担保为唯一防控风险的手段。风控方面,可以利用技术更有效的去发现小微的客群;第三,要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调整过度依赖银行体系的融资结构,发展资本市场股权融资;第四,需要打破刚兑,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的秩序;第五,企业需要调整业务结构,过去过度多元化的扩张、不恰当的扩张需要转变、纠正。通过并购重组市场,加快推进企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六,进一步优化支持中小微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政策环境。首先要减税降费。其次要进一步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再次要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最后要使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政策进一步优化,更有针对性。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中国经济网张相成/摄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认为,信用危机是这次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爆发的最根本原因。她表示,实际上民营企业的债务资产负债率并不高,大概只有50%左右,但2018年以来,债券市场的违约事件不断爆发,甚至很多明星企业都暴露出来流动性的问题,使得人们对于债务风险,尤其是民营企业债务风险的担忧越来越严重。对此,她主要提出两点应对措施:第一,要客观、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民营机构的经营和资金的实际的情况,稳定民营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的市场预期;第二,尽快引入市场化的私募资金或者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到企业债务重组过程中,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化解本次民营企业的债务风险。

恒丰银行研究院商业银行研究中心主任吴琦。中国经济网张相成/摄

  恒丰银行研究院商业银行研究中心主任吴琦表示,结构性去杠杆要从全局出发,实现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统筹协调,从政府、企业、家庭三个维度推进结构性去杠杆工作。具体为:第一,注重政策的协调配合和综合施策,应特别注重“精准滴灌”,既要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又要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第二,持续推进国企降杠杆工作,同时关注去杠杆进程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第三,控制好居民部门的杠杆,防止其过快增长。

丽鹏股份副董事长、董秘李海霞。中国经济网张相成/摄

  山东丽鹏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李海霞在谈到去杠杆对公司的影响时,主要表达了两个观点,一是去杠杆长远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快速去杠杆让企业在一段时间内感觉很“痛”,不知如何去“治疗”。二是这次去杠杆没有让公司“伤筋动骨”就此倒下,而是活下来了,和公司谨慎发展的经营观念有一定关系。对于解决企业的发展难题,她主要提出了三方面的想法和建议。一是企业首先打铁还得自身硬,把自身产业做好,先活下来,再想怎么活的长些;二是希望国家的政策或者市场不要一刀切,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民营企业;三是资本市场既不能一管就死,也不能一放就乱,避免大水漫灌,要喷灌、滴灌,精准服务于有发展,有未来的企业。

(责任编辑:张厚为)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