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2018股市 > 股市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海底捞跨界“碰壁” 烧烤业务上线10天就夭折

2018年07月26日 07:16    来源: 证券日报    

  ■本报见习记者 余若晰

  食品饮料公司玩跨界早已不是新鲜事了。

  可口可乐玩起了服装、农夫山泉做起了面膜、泸州老窖推出了香水,食品企业的跨界动作让人应接不暇。如今,海底捞也玩起了跨界,结果却是出师不利。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发现,海底捞于7月5日上线的外卖烧烤业务,在短短10天之后,便悄然下线。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底捞线上外卖烧烤下架,应该是属于阶段性的调整,不排除调整完之后重新再上架。

  海底捞烧烤上线不足十日

  值得一提的是,朱丹蓬也对海底捞的这一跨界举措给予了肯定。“其实烧烤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但是烧烤行业并没有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海底捞想去整合或去打造一个烧烤市场的品牌,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思路。”

  早在6月30日,海底捞外卖的官方微信就曾预告过其即将上线烧烤业务的消息,当时,也引发众多海底捞粉丝的热切讨论。不少网友都很期待,还有人表示,“看着真不错,终于可以吃到海底捞除火锅之外的东西了。”

  7月5日,海底捞的烧烤外卖业务正式上线。试验的门店为北京高碑店店,在微信“海底捞外卖”公众号、美团外卖、饿了么、电话均可下单。

  据了解,彼时,为了吸引消费者,烧烤外卖免配送费,但是起送价较高,为158元。

  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捞推出的烧烤外卖业务与普遍意义上的外卖不太一样。目前的烧烤外卖,大多是加工完成后送到顾客那里,而海底捞所推广的烧烤外卖,则是由送餐员带着电烤炉和腌制好的烤串,现场烧烤。

  可惜的是,这样的烧烤模式却没有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有媒体报道,从上线到7月10日,海底捞外送北京(高碑店店)在微信点餐平台上的销量并不乐观。部分菜品销量只有个位数,且大部分产品还未有销售记录。

  海底捞外卖烧烤业务下线,是否是因为其销量不佳?对此,朱丹蓬表示,销量只是一方面,另外,海底捞在推出外卖烧烤业务的时候,还有很多细节性的东西,并没有做到非常完善。

  对于为何海底捞企图进入中国的烧烤市场?有业内人士表示,海底捞以火锅起家,虽然早在2010年6月份就开始推出外卖业务,但实际上,火锅还是最适合堂食,并不太适合外卖,开拓烧烤业务很大程度上是让其外卖营收增加。

  从海底捞的招股书来看,虽然,目前海底捞外卖业务营收占比并不高。不过,海底捞外卖的营收增长却非常迅速。2015年,海底捞外卖业务营收为7407.3万元,而到了2017年,则增长至2.19亿元。

  食品安全问题应放首位

  纵观中国的烧烤市场,毛利率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是任何一家餐饮企业都想去吃的一块肥肉,海底捞进入这个行业,或许也是看好了行业的高毛利。

  对此,朱丹蓬表示,烧烤市场缺乏品牌效应,海底捞进入该行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品牌影响力。但能否获得成功,要具体看海底捞多元化布局的落地能力,这一点很关键。”

  事实上,在2018年夏天,海底捞也在进行其它多元化布局。例如在六月底推出了上门美甲的服务,虽然目前仅限北京,但这也是海底捞的创新之举。不仅如此,海底捞还在饮品方面下足了功夫。近日,针对夏季,海底捞推出了“冰爽Hi茶”。

  朱丹蓬认为,海底捞的多元化布局比较有前瞻性,并看好张勇的战略。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5月17日,海底捞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作为中国火锅界的龙头企业,海底捞的上市引发业内外的高度关注。

  “海底捞还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朱丹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而言,海底捞最大的一个问题是食品安全管控问题。譬如,它的北京劲松店,继‘老鼠门’之后,又出了‘苍蝇门’。多次的食品安全问题,这是海底捞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对于餐饮企业而言,把食品安全做好,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华青剑)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