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拓展全球市场 正泰“走出去”步伐提速

2014年12月31日 14:58    来源: 中华网    

  正泰集团的国际化发展,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如何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了一个观察样本。

  11月22日,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启程随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出访新加坡、印度,并向当地捐赠光伏系统。从7月随习近平主席出访韩国到近期随李克强总理出访德国,从欧洲到东南亚,南存辉这一年成了名副其实的“空中飞人”。与此同时,正泰的国际化业务也在全球遍地开花。观察人士认为,这意味着正泰的国际化进程已进入加速期。

  “创世界名牌,圆工业强国梦。”10月30日,南存辉在正泰集团创业30周年纪念大会上再次响亮地提出了这句口号,这是发展,也是使命。正如南存辉自己所言,“我们不应该在中国等着去做国际生意,而应该‘走出去’成为当地的知名品牌,世界的知名品牌。”如今,这家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中国制造业巨头,已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相当的技术和品牌实力。

  开疆辟土海外业务遍地开花

  从销售产品到与国外企业和商业组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再到并购海外公司;从本土出口,到成立海外销售公司,再到海内外产销结合;从产品、技术输出到服务输出;从本土国际化到国际本土化,凭借以世界眼光做天下生意的国际化路径,正泰在“走出去”过程中步伐稳健。

  2014年对正泰来说,是收获颇丰的一年。从北欧到西欧,从欧洲到东南亚,正泰的国际化版图得到了进一步扩张。

  多个海外项目成功落地,是正泰拓展全球市场取得的新突破。今年7月,正泰韩国西山9MW单体地面电站实现成功并网,并全部采用子公司上海正泰电源系统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二代光伏并网逆变器。“在韩国这样一个有一定本地化保护倾向的国家,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实属不易。”业内人士认为,正泰自主研发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得到进一步肯定。该光伏电站目前也是中国逆变器厂家在韩国应用的最大电站。

  10月,正泰成功签约芬兰赫尔辛基地铁西线项目,北欧市场的发展再添亮丽一笔;与此同时,正泰国际工程公司与西欧电力公司再次正式签订合作项目,品牌影响力辐射到欧洲主流电力市场。

  “产品的专业性、高效的沟通能力、执行力,这是正泰给我们的印象。我们相信正泰能够生产出优质的产品,选择正泰产品对于双方而言都是一件幸事。”西欧电力公司代表团对正泰给予高度评价,也道出了正泰近几年在国际市场迅猛发展的原因所在。

  此外,海外并购已成为正泰国际化征途中的关键词。今年年初,正泰成功收购德国知名光伏企业Conergy旗下法兰克福奥登市工厂,作为其在全球布局的一个重要区域工厂。此举不仅有效规避光伏双反,还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该厂目前已成为德国东部最大的太阳能工厂。据悉,正泰德国工厂年组件产能300MW,主要服务于欧洲客户,提供高品质组件产品。与此同时,当地议会还正式通过了正泰太阳能德国工厂附近“正泰大道”(ChintAvenue)的道路命名方案,或将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条以中国企业命名的道路。

  通过行业展会集中展示新产品和新技术,着力提升自身在国际上的品牌形象,也是正泰“走出去”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年4月,正泰携多元方案“出征”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工业展会——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在展会上,正泰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行业内专家展示了自身在智能电气、光伏产业、城市地铁轨道交通等方面的技术实力,而这也是正泰第11次亮相汉诺威展会。

  公开数据显示,正泰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正泰电器上半年海外销售实现同比增长29.65%,市场认为公司海外市场营销策略创新和销售通路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创新驱动科技打造硬实力

  “听中央的,看欧美的,干自己的。”南存辉曾这样总结正泰的发展之道。十多年前,当中国民企制造业还处于行业低端重复制造阶段的时候,正泰就审时度势地加大创新力度,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率先走出国门谋发展。正泰的自主创新、科技强身要追溯到20年前。

  1992年,正泰第一次参加广交会,获得首笔出口订单,就此揭开了正泰外贸出口历史上的第一页。1993年,公司投入巨资,率先建起浙江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电器产品检测试验站。正泰按照国际标准,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并于1994年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成为全国低压电器行业及温州市首家获得该证书的企业。1996年,正泰成立了专门的贸易机构,1997年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同年,正泰DZ47产品获取了第一张海外认证证书(比利时CEBEC认证),首次取得了海外市场的国际通行证。1999年,正泰在美国硅谷注册成立了科研信息机构。此后,正泰先后在欧洲、北美、南美、中东等地建立了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点。随着中国加入WTO,正泰提出了实施“国际化、科技化、产业化”的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加快国际化步伐。


(责任编辑: 康博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