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益科技子公司东莞事故死亡3人 事发俩月仍未见公告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22日讯 (记者 张海蛟) 近日,广东省应急管理厅网站发布公告《危险化学品、工矿商贸行业领域重大风险管控挂牌警示》显示,5月14日,东莞市生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生益电子”)内的有限空间作业场所发生一起3人死亡事故。记者查询发现,生益电子是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生益科技”,股票代码:600183)旗下子公司。
上述公告称,生益电子有限空间作业场所数量多,极易发生中毒窒息等事故。风险位置为东莞市东城区(同沙)科技工业园同振路33号;监管单位为东城应急管理分局;管控情况为已制定管控方案。
两个月前,东莞市应急管理局网站公示了生益电子“5·14”事故。
5月16日,东莞市应急管理局网站发布《东莞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对东城同沙科技园生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5·14”一般淹溺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挂牌督办的函》显示,5月14日12时45分,东城同沙科技园生益电子第三期污水站改建项目发生淹溺事故,造成1人死亡、2人受伤。
东莞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通知》(国办发〔2015〕20号)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该起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实行挂牌督办。
今年4月,东莞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东城街道2019年市重大项目1-3月进展情况》显示,东城生益电子东城工厂高端印制电路板增资扩产(三期)技术改造项目2019年计划年度投资4.42亿元。1至3月完成投资1.6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7.56%。
生益科技2018年年度报告显示,生益电子原为生益科技全资子公司。2016年5月19日经公司董事会决议,由公司将其持有生益电子的部分股权分别转让给新余超益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新余腾益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新余益信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新余联益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股权转让后,公司持有生益电子87.127%股权,新余超益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持有生益电子3.269%股权,新余腾益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持有生益电子3.412%股权,新余益信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持有生益电子2.995%股权,新余联益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持有生益电子3.197%股权。
2016年5月27日,经生益电子股东会决议,由生益电子股东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余超益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新余腾益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新联超益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新余益信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作为发起人,对生益电子进行整体改组,发起设立生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益电子2016年6月20日于东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变更登记。
2017年3月17日,经股东会决议,公司通过了《关于东莞市国弘投资有限公司对生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增资的议案》,东莞市国弘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弘投资”)以2.321元/股的价格向公司增资人民币1.50亿元,增资完成后国弘投资持有公司6462.80万股,占股本9.712%。
生益科技直接持股生益电子的比例高达78.665%。
生益电子经营范围为生产和销售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机电元件;多层印刷电路板)。报告期内,生益电子生产印制电路板1041.72万平方英尺,比上年同期增长5.52%;销售印制电路板1075.20万平方英尺,比上年同期增长10.63%。实现营业收入为20.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55%。
生益电子为高新技术企业,并于2016年11月通过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取得了《高新技术企业证书》(证书编号:GR201644003890,有效期为3年)。按照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2018年减按15%的税率计缴企业所得税。
官网显示,生益科技创始于1985年,是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全球电子电路基材核心供应商。生益覆铜板板材产量从建厂之初的年产60万平方米发展到2018年度的8860多万平方米。生益科技集团总部坐落于广东东莞。
中国经济网记者查询发现,生益科技没有发布上述事故的相关公告。
截至7月19日收盘,生益科技报14.49元,总市值为315.45亿元。
(责任编辑:关婧)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