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海星股份财务数据混乱 营收数据是否真实存疑

2018年09月25日 15:26    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胡振明

  海星股份表面上增长的营业收入没有足够的财务数据支持,而与此相关的产销与存货、存货与成本之间的数据同样也不符合一般财务勾稽关系,显得有些混乱。 

  近日,主要生产铝电解电容器用电极箔的南通海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星股份”)发布了最新版招股说明书(申报稿),计划在上交所首次公开发行不超过5200万股新股,募集约4.7亿元用于“高性能低压化成箔扩产技改项目”等四个建设项目。 

  分析海星股份招股书披露的信息,《红周刊》记者发现该公司报告期内(2015年至2018年1~6月)表面上增长的营业收入并没有获得相应财务数据支持,而与此相关的产销与存货、存货与成本之间的数据同样也不符合一般财务勾稽关系,显得有些混乱。 

  收入真实性存疑 

  招股书披露,海星股份的营业收入2016年以来保持了持续增长态势,分别实现营收7.56亿元和9.6亿元,同比增长了2.41%和26.98%,然而就是这看起来表现不错的营收数据,《红周刊》记者却发现其似有虚增的嫌疑。 

  2017年,公司实现营收96024.31万元,其中内销收入占了77.86%(如表1),考虑到内销部分需征收增值税,则当年含税营业收入达到了108734.28万元。从财务勾稽角度看,这个规模的含税营业收入必然一定规模的现金流量、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与之匹配。

  

  现金流量表中,海星股份2017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有71750.49万元,从财务勾稽角度看,这意味着108734.28万元含税营收中还有36983.79万元的销售没有获得现金流入,需要形成一定的经营性债权。 

  资产负债表中,海星股份2017年年末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合计为29992.47万元、计提的坏账准备为1009.67万元,三项合计金额与上一年年末相同项目金额合计相比,新增债权1979.07万元,显然,这一数值与36983.79万元理论新增债权相比相差了3亿多元。那么,如此巨大偏差又是否由预付账款出现大幅变化所影响的呢? 

  实际上,从海星股份的产销模式来看,该公司并不会有太多的预收款项。招股书披露,公司2017年年末预收账款余额只有103.30万元,相比上一年年末仅新增了56.19万元。显然,该数据的细小变化还无法对应前述含税营业收入与现金流量之间出现的差额。从整体核算结果看,海星股份2017年的财务数据中,现金流量、应收款项及预收款项等项目的金额与当年含税营业收入之间仅从财务勾稽关系看,是存在35060.92万元缺口的。 

  除了2017年营收数据存疑,海星股份2016年的营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2016年,公司含税营收达到了84920.69万元,与当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56189.14万元勾稽,理论上应有28731.55万元未收到现金的营收需要形成新增债权,即在资产负债表中形成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的新增,或者预收款项出现相应规模的减少才合理。 

  可实际上,海星股份2016年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加回坏账准备)仅比上一年新增了2929.76万元,而预收款项则减少了14.68万元,两项合计不到3000万元,显然,这与理论新增债务28731.55万元相比,相差了25787.11万元,意味着在2016年时,海星股份有25787.11万元的含税营业收入是莫名出现的,有大幅虚增营收之嫌。 

  产销数据不支持库存金额变化 

  招股书披露,海星股份的主要产品为铝电解电容器用全系列低压、中高压化成箔,两种产品的销售收入占公司营收的99%以上。分析这两项产品的产销情况和库存数据变化时,记者发现其存货金额的变化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在海星股份2017年的存货之中,其中高压化成箔产品在存货的库存商品之中有1539.20万元,发出商品之中有1527.76万元(如表2),两项合计可知该产品的库存产成品金额为3066.96万元,和上一年同类项目相比,减少了1943.29万元。

  

  一般情况下,库存产成品减少意味着该产品同期销量是大于产量的,即出现往期库存因当年销售旺盛而减少。2017年,海星股份中高压化成箔产品的产量为1142.69万平方米,同期销量为1196.06万元,销售比产量多出53.37万平方米,意味着这一年将会销售过往库存产成品53.37万平方米。那么,这部分减少的库存成本又是多少呢? 

  从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来看,当年中高压化成箔产品的单位成本是每平方米47.25元,由此可推算出多销售出去的53.37万平方米中高压化成箔产品的库存成本为2521.73万元。显然这一结果是让人奇怪的,因为与前文提到的招股书披露的中高压化成箔产品库存减少1943.29万元相比,两者之间相差了578.44万元。 

  同样的逻辑,《红周刊》记者发现低压化成箔在2017年的产销情况与招股书披露的库存变化也是有一定差异。2017年,低压化成箔的产量比销量少了16.38万平方米,以其单位成本23.08元/每平方米测算,推算出该产品的库存金额减少了378.05万元。然而,招股书披露的2017年的存货之中,库存商品和发出商品中的低压化成箔产品的741.20万元合计金额相比上年同一项结果仅减少了189.93万元。很显然,前后两组数据间相差了188.12万元。综合起来,海星股份的低压、中高压化成箔在2017年的库存与产销之间的差异金额合计达到了766.56万元,这对于3000多万元的库存规模而言,显然不是个小数据。 

  同样的方法测算2016年的产销情况并与库存变化做对比,可发现2016年类似的差异金额更明显,超过了千万元。2016年,海星股份的中高压化成箔产品的产量比销量少了21.75万平方米,按每平方米47.32元的单位成本测算,则该产品的库存减少了1029.21万元。同时,低压化成箔产品的产量比销量少了23.98万平方米,以单位成本每平方米22.70元测算,库存也减少了544.35万元。 

  综合起来,2016年两种主要产品的库存金额合计减少了1573.56万元,这一结果与招股书披露的2016年这两类主要产品的库存商品和发出商品金额合计只减少396.07万元相比,存在1177.49万元的差异。 

  看不透的存货成本 

  前面已经分析了海星股份营业收入存在虚增的嫌疑,那么其主营业务成本变化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2017年,海星股份主营业务成本之中能源动力占比最高,达31750.16万元(占43.81%),其次是直接材料,达22665.87万元(占比31.27%),两项成本合计达到了54416.03万元(如表3),占主营成本的绝大多数。

  

  在2017年,除了电力采购之外,海星股份还采购了中高压光箔、低压光箔、辅助材料、外购腐蚀箔等原材料以及委外加工费,这几项采购的合计金额为58032.81万元。将这个采购金额跟主营业务成本中的能源动力和直接材料成本合计做对比,发现有3616.78万元的采购并未结转到营业成本中。理论上,这部分采购是需要留存在存货之中,体现为相应存货成本的增加。 

  可奇怪的是,海星股份2017年的存货为5957.33万元,跟上一年的存货相比,整体上并没有增加,反而是减少了3206.81万元,显然这与理论上形成的存货成本增加是完全相反的。 

  在存货构成中,海星股份原材料854.26万元相比上一年年末减少了6.48万元,委托加工物资增加了115万元;同时,库存商品、发出商品和半成品这三类产品存货4865.09万元合计金额相比上一年减少了3314.37万元。由于招股书未直接披露产品的材料成本及能源动力成本,考虑到产品成本结构与主营业务成本结构相近,这里按直接材料和能源动力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即31.27%和43.81%)来测算,则库存商品、发出商品和半成品的减少额之中共包含了2488.43万元的材料成本和能源动力成本。 

  综合起来,2017年存货变化情况所体现出原材料及各类产品的材料成本实际减少了2379.91万元,与理论上应该增加3616.78万元成本相差了5996.69万元。 

  其实不光是2017年,2016年和2018年1-6月这两个时间段的数据也都出现了明显差异问题。2016年,海星股份中高压光箔和电力等原材料、能源采购合计有49365.02万元,比主营业务成本之中的直接材料、能源动力合计金额45095.69万元多出了4269.33万元,理论上这应该体现为存货原材料及材料、能源成本的增加。 

  可实际上这一年存货整体上只增加了245.10万元,其中,原材料和委托加工物资增加了170.74万元,而库存商品、发出商品和半成品的材料、能源成本增加60.41万元,合计存货成本只体现出231.15万元的增加,这跟理论上应该增加的4269.33万元金额相差了4038.18万元。同理,通过对比采购、主营业务成本及测算存货的相关成本,也可发现2018年1~6月也存在4190.57万元的差额。 

  每年都有数千万元的原材料、能源采购金额既没有结转到主营业务成本,也没有体现为存货相应的增加金额。如果不是海星股份采购数据不可信,那么就是其存货成本的计算出现问题。不管如何,招股书披露的存货与成本数据是难以让人采信的。 

  混乱的采购 

  分析了海星股份营业收入和成本问题后,若进一步分析其采购方面数据,可发现其采购方面数据似乎也有不实之处,显得有些混乱。

  

  以2017年数据为例,海星股份的总采购金额为68495.01万元,考虑17%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影响,含税的总采购额达到了80139.16万元。如此多的采购除了需要支付一定的现金外,还可能会形成一定金额的负债新增。 

  从现金流量表披露的数据来看,海星股份2017年“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为42947.73万元,与含税总采购额相比,理论上还有37191.43万元由于未能付现需要形成相等规模的负债,进而在资产负债表中需要体现为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的新增,或者预付款项出现相应的减少。 

  资产负债表中,海星股份2017年年末的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为13232万元,与上一年年末同项金额相比,不但没有新增,反而减少了1062.42万元,那么是不是公司的预付款项有了大额减少的情况呢? 

  实际上,海星股份在2017年的预付款项变化并不明显,年末117.62万元余额相比上一年年末金额只减少了115.05万元,显然这一结果与前述既没有支付现金也没有形成新增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的差额相去甚远。综合来看,海星股份2017年存在38138.79万元的含税采购额来源不明的情况。 

  那么,这又是不是海星股份在这一年存在大额设备等长期资产的采购,进而影响到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数据变化呢? 

  2017年年末,海星股份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为61082.58万元,比上一年年末新增了216.59万元,同年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的金额为1026.92万元,除此之外固定资产的单独购置也没有很多,同时,在建工程本期增加了2587.54万元,无形资产原值则增加了331.07万元,综合起来这几项长期资产合计大约新增了2108.28万元。 

  现金流量表中,2017年“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为2190.30万元,显然这基本上是能够覆盖同一年长期资产增加额的,因此也不太可能形成大额的应付款项。此外,招股书也未具体披露票据背书转让用于支付的情况。总体看,2017年采购数据虚增的可能性很大. 

  2016年也有类似的问题。当年的采购总额为56888.72万元,考虑17%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影响,含税总采购达到了66559.80万元。同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为36123.45万元,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新增了974万元,预付款项减少了128.19万元。整体核算后可发现,在2016年也存在29334.16万元含税采购来源不明的情况 

(责任编辑:蒋柠潞)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