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第三次增资不到一年 太平基金又缺钱了?
导言
近日,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平资产”) 发布关于太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平基金”)向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申请借款的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公告。
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基金在去年8月1日曾获太平资产1.73亿元增资,使其注册资本达到4亿元。自被太平资产收购以来,坐拥固收优势的太平基金,发展似乎陷入规模和业绩的双瓶颈,近期向大股东借钱的做法究竟为何?
向股东借款1500万
7月13日,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平资产”) 发布关于太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平基金”)向太平资产申请借款的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公告。
公告中提到,太平基金与太平资产于7月4日签署协议约定,借款金额为1500万元,借款利率4.31%,借款期限 12 个月,到期还本付息,总利息按贷款实际使用天数计算。借款利率采用上海银行间 1 年同业拆放利率 4.31%,总利息按贷款实际使用天数计算。
《国际金融报》记者完整阅读了此次关联交易后发现,公告并未指出太平基金此次的借款事由。通常,大股东以增资的形式向控股基金公司“输血”,而基金公司向大股东借款现象并不常见。
记者注意到,去年3月,证监会下发《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中提到,公募发行机构定制基金必须转发起式运作,并且基金公司出资1000万持有三年。
基金公司通常将赚取利润上交股东,如果要自家出资认购基金,大股东可能会给予增资支持。
华南某公募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大股东向基金公司进行增资,主要缘由为补充注册资本或发行机构定制发起式基金。基金公司主动向大股东借款,如果借款为1000万元,很有可能也是发行机构定制发起式基金,如果是其他金额,暂无法判断是何原因。
公开信息显示,去年8月,太平基金获得大股东太平资产1.73亿元增资。至此,太平基金注册资本已扩张至4亿元。不过,时隔不到一年,太平基金“出乎意料”地主动向大股东太平资产“借钱”。
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基金该借款金额为1500万元。与《规定》中的1000万有500万元数额的差距。
太平基金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借款亦因公司业务发展需要,得到了股东的大力支持。
目前来看,暂不能判断太平基金向大股东太平资产所借的1500万元究竟用以发行新产品亦或者日常经营活动。
增资背后伴随高管变更
当前,公募基金形成了银行系、券商系、保险系和信托系等几大派别,而保险系公募目前大多都是成立不足5年的新兵。随着相关监管政策的出台,也束缚了基金公司规模扩张,行业马太效应愈演愈烈。在此情形下,中小型公司面临着规模和业绩的双困逆境,而增资补血就成为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规模逆袭的法宝。
《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发现,目前有6家保险系基金公司包括国寿安保基金、华泰保兴基金、平安大华基金、泓德基金、太平基金、国联安基金。其中,国寿安保基金曾在5月获得过其大股东国寿资产7亿元的增资。
而加入保险系不到两年的太平基金,显然已经享受到了股东带来的固收冲规模福利。
Wind数据显示,2016年四季度末,太平基金获得太平资产增资后正式更名后的第一个季度,基金总规模从0.09亿元增长至151.65亿元,规模实现巨额增长,年度总规模增长率位居第一。
然而,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太平基金的发展处于起伏状态,去年四季度末规模不增反降,减少37.62亿元。
二季度末规模为147.4亿元,其中,固收类产品规模达到了130亿元。旗下偏股型产品规模仅为17.06亿元。
有意思的是,《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发现,太平基金在被太平资产进行增资的三次操作里,每一次增资的前后均伴随着一次重大事项的变更。
公开信息显示,太平基金在2016年8月被太平资产收购后,同年先后获得太平资产两次增资。第一次增资,公司高管几乎全部被更换,太平资产委派汤海涛任太平基金董事长,招聘了业内老将宋小龙担任太平基金公司总经理;第二次增资,由“原中原英石基金”正式更名为“太平基金”;第三次增资,同年年底公司高管再次出现变动,太平资产原理事业部总经理邱宏斌出现在了太平基金副总经理名单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太平基金与太平资产签署借款协议的前3个交易日,来自太平资产的副总经理邱宏斌刚刚升任总经理一职。
1.45亿元本息仍未收回
即便缺乏主动管理产品,太平基金仍倾向于固收产品。据悉,今年6月中旬发行了太平恒利纯债,在债务频频违约的背景下依旧布局债基,确也引发了不少的关注。
有意思的是,找大股东借钱的太平基金,还有部分待偿还的本息在其他机构手里。
此前在今年1月,太平基金被曝与银河证券达成了4笔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到期便发生了违约。随后,太平基金提请仲裁,状告银河证券要求归还1.45亿元本息。
然而,记者发现,自该案件在4月被北京某法院裁定后,就已不了了之,目前暂未有任何审判结果。
太平基金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解释称,发行债券基金,也是公司战略布局与经营的一部分,债券投资的信用风险是市场上每个资管机构都必须正视的。
此次银河证券债务违约一案,因司法程序正在进行中,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现阶段公司不便披露太多,以免影响案件的审理。此事件不会对公司的经营风格、投资理念及战略方向产生不利影响。
国际金融报记者 夏悦超
(责任编辑: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