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的指导意见》,并对国企去杠杆提出要求。这是一个多月以来,中央有关会议第二次就国企降负债和去杠杆作出部署。今年4月2日,中央财经委员会成立后的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到结构性去杠杆,明确了国有企业是加快降杠杆的主体之一,要努力实现宏观杠杆率稳定和逐步下降。
近几年,去杠杆、减负债是国企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任务。国资委数据显示,2017年末中央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6.3%,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而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5%。从财政部公布的数据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1640767.8亿元,同比增长9.6%;负债总额为1065725亿元,同比增长8.7%;按此计算最新的国有企业负债率为65%,仍处于高位。在这一轮去杠杆过程中,国企和非国企的杠杆率继续分化。
为何国有企业的杠杆率高于非国企,而且去杠杆速度相对较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为广大网友答疑解惑。
Q1:什么是杠杆率?
杠杆率一般是指权益资本与资产负债表中总资产的比率。杠杆率是一个衡量公司负债风险的指标,从侧面反映出公司的还款能力。杠杆率的倒数为杠杆倍数,一般来说,投行的杠杆倍数比较高。
Q2:为什么要降低国企杠杆率?
国企杠杆率居高不下不仅是本身会引发金融风险,更在于造成了我国金融资源被大量低效、缺乏活力的国企尤其是僵尸企业占据,导致产能结构失衡、高效率民企及高新技术产业信贷被挤压等,最终作用于宏观经济增长层面也会引发金融风险。
Q3:为何国有企业去杠杆速度相对较慢?
首先,城投公司承担了部分政府性融资职能,但这些企业所举借的债务纳入到了国企债务中。作为分税制改革的配套,1995年开始实施的旧《预算法》限制地方政府直接举债。在财政支出压力下,地方政府开始组建城投公司,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城投公司来融资和投资。
其次,国企预算软约束,相对而言更容易造成债务累积。国企改革已历经多年,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但整体而言,国企的市场化程度要低于民营企业,具有明显的预算软约束特征。预算软约束突出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经营决策易受政策干预,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稳增长成为政策重心时,如4万亿元投资计划期间大批钢铁、煤炭新项目上马。第二,对资金成本变化不敏感。国企在举借债务时,所考虑的因素除了成本外,还包括维持就业、落实地方产业政策等,2017年第二季度债券发行利率上升时,取消债券发行的民企比例要远高于国企。第三,一些国企经营效率较低,导致举借债务投资项目之后,可创造的利润相对而言较少,这意味着偿还债务的速度要慢于平均水平。
再次,从产业链上看,上游、中游行业的资金需求整体要高于下游行业,这些重资本行业里国企占比高,也导致了国企的高债务。比如钢铁、水泥、煤炭、化工这些行业的龙头多为国企,这些国企前期投资大,生产经营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的现金备付,导致这些行业有较高的债务,进而推升了国企整体的杠杆率。
最后,各类型债务融资中,相对于民企,债权人对国企更为青睐,也为国企杠杆率居高不下创造了环境。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要有银行贷款、债券、信托、委托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国企通过这些方式融资时,金融机构等债权人,都有地方政府会兜底的预期。而对于民企则保持谨慎,会从企业资质、所属行业等方面慎重考察。
更多内容请查看“经点问答”专栏
http://finance.ce.cn/sub/ybnzt/jdwd/index.shtml
(责任编辑: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