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时基金董事长张光华:公募丰富了我的人生
博时基金董事长 张光华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6日讯 今年正值公募基金行业成立二十周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中国经济网制作“公募基金践行二十周年”大型专题呈现给广大投资者。
博时基金董事长张光华就公募基金行业20周年发表如下寄语:
公募丰富了我的人生
他和管理团队力挽狂澜,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将一家老牌基金公司从下滑的窘境,重新带回到第一梯队,资产管理规模翻番,各项业务驶上正轨,迎来风华正茂的20岁,迎来充满希望的明天。
他既高瞻远瞩又身先士卒,作为基金公司董事长,一面把握未来发展战略,一面时常深入一线,到金融机构营销,到市场调研,为博时的发展无私地贡献自己的“朋友圈”。
从央行青年干部,到商业银行高管,并兼任过保险、投行、基金、租赁等机构的董事长,最后掌舵基金公司,他几乎备齐了从监管机构到各类金融机构的完整履历。
他,就是博时基金董事长张光华。
一个暖意融融的南国冬日上午,张光华分享了他的公募情缘。
勇挑重担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张光华的职业生涯可以说是:挑战不断,精彩纷呈。一路行来,他风雨兼程,肩上责任重大,但成就更大。
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大学生,张光华1979年迈入大学校园,1986年进入国家外汇管理局,主要从事外汇管理的政策研究工作。1992年,他赴人行海南省分行工作,曾任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南分局副局长。那个位置,不仅意味着他成为当时央行系统最年轻的副厅级干部之一,而且意味着在清理整顿金融秩序、处置海南发展银行等金融风险的历史事件中,他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
1998年底,人行系统改革管理体制,设立了跨省的九个大区行,张光华担任广州分行副行长、党委委员。“当时,广州分行辖区有三大特点:金融总量大、经济发展差异大、金融风险也比较大。情况复杂,得时刻警醒,一点都马虎不得。”1998到2002这三年,张光华在广州分行的领导下,全力参与到防范和化解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战斗中,励精图治,披荆斩棘,在加强金融监管,整顿金融秩序方面经受住了一系列重大挑战和考验。
2002年,年仅45岁的张光华再次被委以重任,成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行长。因设立之初承担支持地方建设责任和由各级政府建立的多级法人体制等积弊,当时的广发行一面是坏账高企而拨备甚低,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一面是内部管理问题复杂,历史包袱沉重。“我实际上是肩负着重组广发行的重担上任的。”
张光华接手时,广发银行已困难重重。对广发银行的改造,张光华一面得大刀阔斧,一面得小心翼翼,用他自己的话说:“既不能激进,也不能保守”。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广发银行的内部管理得到规范和加强,业务发展出现了新的势头和亮点。2006年底,广发银行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央行、银监会的领导、支持下,成功地引入了花旗集团、国家电网、中国人寿等战略投资者,作为行长的张光华对广发的重组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次年,张光华“功成身退”,加盟招商银行。
此后,他在招行一干八年。历任党委副书记、副行长、副董事长;并兼任过招商基金董事长、招商信诺人寿保险董事长、招银国际金融董事长、招银金融租赁董事长、永隆银行副董事长……身兼数职,工作繁重,为招行的批发银行业务、综合化经营、风险管理、流程再造等业务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心血。他离任时,招商银行董事会在公告中表示:“对张光华先生任职期间做出的重大贡献表示肯定和衷心感谢”。
从1986年硕士毕业进入金融业,到2015年加盟博时,日月轮转,白驹过隙,转眼29年光阴。这期间,张光华的职业角色涵盖了监管机构、商业银行、保险、投行、基金、租赁等各类金融机构,且都担任主要负责人。他经历过的机构,有的低谷崛起,有的更上层楼,无一例外都走出了一条上升的业绩曲线;他用自己既脚踏实地又远见卓识的战略思维,用自己不畏挑战、勇挑重担的实干精神,一次次不负重托、完美交卷。
而对着这些漂亮的成绩单,张光华只是谦虚地笑笑:“我可以说是有着金融行业‘全牌照’的从业者了”。
2015年7月,A股市场刚刚从“疯牛”转入到深幅调整阶段,张光华在这种市况下再一次“华丽转身”,成为了博时基金的董事长。那时的博时,公募排名已从原来的前5名跌出前15名。新任董事长张光华与有证券监管背景的新任总裁江向阳一道,扛起了“一定要把博时带回来”的厚望。
再造博时
就任博时基金董事长后,张光华从三个方面着力,开始了他的公募之旅:第一是战略规划;第二是管理体制;第三是能力建设。
“管理要由道而术,所以战略要先行。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才是驱动行为的深层的动力”,张光华说道。
张光华专门带队去国内外考察资产管理行业,在学习借鉴国外资产管理机构的先进理念和做法的同时,思考博时未来的战略方向。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思考,张光华指导博时完成了《五年发展战略规划》,确立了“坚持市场化、国际化、全能型发展,将博时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高品质现代资产管理公司”的总体目标。
战略目标确定了,下一步就是脚踏实地、扎实推动。“一流的现代资产管理公司,首先要有一流的现代企业治理”,张光华说。公司的治理架构、经营理念、管理机制要更加规范透明、专业高效;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之间要更加权责清晰、相互配合、有效制衡。为此,他主持对公司治理架构进行了全面梳理,进一步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以充分发挥和做实董事会及各专业委员会的决策职能,为公司重大管理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张光华指导博时建立一系列的精细化管理机制。在他到任后,博时进一步完善了市场、产品、财务、风险、子公司等各个业务领域的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对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及敏锐把握市场机会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面对到任时博时公募规模已滑落至行业第十六名的困境,张光华不遗余力,亲自披挂上阵,数十年金融从业经历积攒下的朋友圈,他毫不犹豫地无私贡献给了博时:从国有银行到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从大型央企到地方国企,从合作伙伴到金融同业,三年来,张光华的足迹踏遍国内,率队拜访了数十家机构客户,身先士卒奔波在基金销售一线,成为博时的“首席营销官”。“我来博时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对银行业等金融机构都很熟悉,这也算是重要的资源。不过以前在银行,很多事情是别人来求我们;现在反过来,得放下身段,去寻求银行的合作了。”张光华不乏幽默地告诉记者,“人生要创造,更要体验。加入公募行业又一次丰富了我的人生”。
张光华既重视战略,也重视战术。“要成为一流的现代资产管理公司,一些重要的业务指标如资产管理规模、盈利能力、业务结构、投资业绩、产品创新等必须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多年的全牌照金融从业经验,使张光华对于行业市场需求的变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强的推动执行力。“我们这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不断培养、完善、提高专业的能力,这既包括专业的投研能力,也包括专业的销售能力、运作能力、合规内控能力,最终体现为专业的产品设计能力和专业的服务能力。”
张光华刚到博时就提出了高度重视产品创新,建立符合多元资产配置的、具备长久生命力和辨识力的基金产品体系;大力拓展机构客户和高净值零售客户,培育卓越的客户服务能力;重塑价值投资理念,稳步发展国际化投资;积极响应科技进步、前瞻发展智能投顾等思想。目前来看,博时在这些领域抢先发力,很多都已居于行业前列。
作为掌舵者,张光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资产管理行业最核心的资产是人”。
他始终认为,要成为一流的现代资产管理公司,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是必须打造一流的人力资源体系,能吸引、留住和培养优秀人才。“我们一方面要有前瞻性,把握好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要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给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不断提升他们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几年来,博时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公司实际情况,持续优化绩效评价和薪酬管理体系,以最大限度地解决原有制度的激励效果弱化等问题。同时,还积极推动公司内部事业部试点,持续引进业界优秀人才,不断强化公司的人才储备。张光华说,“我们目前还在与股东探讨建立更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同时还着力在公司内部培养积极向上、勇于拼搏、团队协助、互相配合的文化氛围。总之,就是要通过全方位努力,给员工在博时实现自我价值搭建一个理想的平台,用凝聚力来换战斗力。” 2016年至2017年,博时基金的员工离职率仅为6.9%、7.5%,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这一数字的峰值在之前曾一度超过20%。
“当然,要顺利推进公司的战略执行,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必须切实防范好投资、经营、市场、政策、财务和道德等各类风险。”作为一位亲身参与过多次金融风险处置的金融专家,张光华念念不忘风险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在他的亲自指导下,博时在确保监管规范得到有效落实,坚持合规底线、加强重点领域的合规管理,提升审计稽核效能、梳理改进内控机制,有效加强廉洁文化和作风建设等方面始终未曾懈怠,确保了公司内部管理和各项业务的规范、稳定运作。
博时务实而行,在激烈的公募行业竞争中,抢先抓住了机构需求的风口,发力固定收益业务;又在养老金、指数量化、海外投资、互联网金融的市场机遇来临时,迅速占领先机;2017年以来,随着销售适当性管理、资管新规、流动性新规的相继出台,资管行业和基础市场瞬息万变,博时也在迅速调整策略。“不变的只有变化,关键的是要不断提升应对变化的能力。”博时的“市场化、国际化、全功能”战略踏实稳健、步步有声,换来了脱胎换骨的、里程碑式的大发展。
新任管理团队的这三年,完全“再造了一个新博时”。作为“老五家”之一的博时基金,实现了规模、业绩、质量的均衡协调发展。。
截至2017年12月末,博时基金母公司资产管理规模约7587亿元人民币,加上子公司后综合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1万亿,共管理192只开放式基金,公募累计分红逾828亿元。博时基金产品线覆盖了从公募到非公募、从股票投资到固定收益投资、从低风险到高风险、从主动管理到被动管理、从国内到海外等不同基金产品类型,服务客户总数量超过4480万人。相较2014年,2017年末博时基金管理资产总规模增长321%,公募基金规模增长392%,公募产品数量增长262%,净利润也实现了成倍增长。
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统计,博时2017年末以非货币公募基金月均2454.17亿元人民币的规模,高居全行业第二位;非公募业务方面,博时社保及企业年金管理规模排名全行业第一位,专户管理资产月均规模排名全行业第12位,基金子公司专户管理资产月均规模排名全行业第5位。
据海通证券统计,截至2017年年末,博时固定收益类基金过去五年按管理资产规模加权平均累计净值增长率66.66%,在同类可比60家基金公司里高居第四,过去三年为13.62%;博时权益投资类基金过去五年历经牛熊也取得了64.49%的加权平均累计净值增长率,过去三年为24.22%。
重新出发
作为资深金融专家的张光华在长期处置风险的过程中形成了稳重务实的个人风格,但另一方面,他的思维却很“潮”,“心态要随时归零,认知要随时刷新,时刻做好重新出发的准备”——他这么说,也这么做。他常跟年轻的基金经理们交流市场和行业的新动向,常去国内外同业调研,去上市公司了解市场一线动态,特别关注新趋势和新变化。这种对“新”的敏锐和前瞻,最终落实在张光华对行业未来前景的描述和对博时下一步的战略布局上。
第一是“要重视整体市场规范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今天的资管行业处于一个进步的新阶段:一方面,全球经济稳步复苏,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另一方面,打破刚性兑付、去杠杆、防风险,回归资管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的号角已经吹响。新的监管环境的变化定会带来大资管生态的重塑,整个行业对投资管理人能力的要求会进一步提高,行业分化会进一步加剧。在这个过程中,公募基金依托长期积累的主动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经验,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面对这样的机遇,博时要寻求更加有突破性的发展”,张光华说。
第二是“要重视金融科技进步带来的新业态、新模式。”
张光华一直非常关注科技金融。“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机器能够完成公募基金繁琐的量化分析工作,对市场和上市公司的海量数据等进行快速处理,在这个基础上基金经理将实现更快、更高效、更简单的深度研究和投资决策。”
博时正是在与蚂蚁金服等互联网金融巨头的合作当中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金融科技给公募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并将继续催生出更多新的技术手段和盈利前景。
借助大数据和资产建模的方式,公募基金能更加精准细致地了解、把握、挖掘和刻画客户行为,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财富管理目标、投资经验,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资产配置建议和定制服务;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贯穿到业务环节,能够有效提升运营的效率,优化业务管理流程,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金融科技也能对传统风险管理方式进行革新,通过把法律法规和内控规则嵌入业务流程,构建出具有前瞻性、有效性的风险管理机制。“要想成为一流的资产管理公司,博时就必须持续、深刻把握金融科技的最新动向并付诸于自身的战略行动,否则就可能落后于行业发展的步伐。”
第三是“要重视国际化的发展新格局。”
张光华眼中的资管行业,即将迎来更加开放的国际化竞争新格局。2017年,银监会简化了外资在中国设立机构的条件,进一步放开了外资对基金管理公司的持股比例。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化,“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A股被纳入MSCI指数等一系列措施的推出,都进一步推动了金融业的双向开放,必将对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国内资产管理行业在面临更大竞争压力的同时,也迎来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多的资金流入。
张光华表示,金融开放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全球化资产配置功能的提升。未来,中国资本市场投资品种选择的国际化也将是一个长期趋势,公募基金管理人如何提升全球资产配置能力,将变得十分重要。博时必须以国际化的理念和标准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建设国际化的人才团队;最重要的是,“注重全球资产配置能力的建设和提升。”
“面向未来,我们还是要坚定的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做好资产管理服务,坚持长期为客户创造价值。”
2018年是博时基金二十周年,博时的五年战略也棋到中盘,船至中流。张光华说:“面向下一个20年,我们在公司的战略目标上增加了一个词——高品质。我们希望不仅要专业化,还要有情怀,有质感,有温度。20岁的博时基金,希望能与公募行业的同仁们一起,积极热情,全身心地拥抱新经济、投资新价值、创造新时代。”
(责任编辑: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