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监会下发《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银监发[2018]7号)(以下简称7号文),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由150%调整为120% ~150%,贷款拨备率监管要求由2.5%调整为1.5%~2.5%。调整原则为同质同类、一行一策。
在确定单家银行具体监管要求时,从贷款分类准确性、处置不良贷款的主动性、资本充足率等三方面因素,按照孰高原则,确定贷款损失准备最低监管要求。
依照银监会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1万亿元。假设拨备覆盖率整体层面下调10个百分点,以此计算,则商业银行整体可释放利润1.71万亿元×10%=1710亿元。
评级机构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徐承远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综合来看,该项调整将更有利于国有大行拨备的下调,从而实现盈利的释放。
国有大行具备更大下调空间
银行业监管机构设置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指标考核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充足性。贷款拨备率为贷款损失准备与各项贷款余额之比;拨备覆盖率为贷款损失准备与不良贷款余额之比。
根据银监会此前的规定,贷款拨备率基本标准为2.5%,拨备覆盖率基本标准为150%。该两项标准中的较高者为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标准。
根据银监会公布的商业银行主要指标情况,截至2017年末,商业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为181.42%,贷款拨备率为3.16%。同时,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1万亿元。
按照7号文,假设最终整个行业整体拨备覆盖率下降20个百分点即161.42%,则理论上有望释放利润3420亿元。
从不同类型商业银行来看,截至2017年末,民营银行拨备覆盖率最高,为697.58%,不良贷款余额也最低,仅为8亿元。
农商行截至2017年末不良贷款余额3566亿元,拨备覆盖率164.31%,若以最低水平150%计算,则农商行理论上可释放3566亿元×14.31%=510.3亿元。
城商行截至2017年末不良贷款余额1823亿元,拨备覆盖率214.48%,若以最低水平150%计算,则城商行理论上可释放1823亿元×64.48%=1175.5亿元。
股份制商业银行截至2017年末不良贷款余额3851亿元,拨备覆盖率179.98%,若以最低水平150%计算,则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论上可释放3851亿元×29.98%=1154.5亿元。
大型商业银行截至2017年末不良贷款余额7725亿元,拨备覆盖率180.45%,若以最低水平150%计算,则大型商业银行理论上可释放7725亿元×30.45%=2352.3亿元。
按银行类型总体来看,理论上可释放利润从大到小分别为,大型商业银行、城商行、股份制银行、农商行。
徐承远分析,国有大行由于具备较强的留存收益转增资本,且外部资本补充能力较强,其资本较为充裕,资本充足率在不同类型银行中维持最高水平,加上国有大行贷款核销能力及新增贷款控制能力较强,相对具备更大的拨备覆盖率下调空间。
短期利好商业银行盈利释放
徐承远指出,当前城商行拨备覆盖率在所有类型银行中维持最高水平,且远远高于150%的监管线,其拨备覆盖率下降空间在所有类型银行中最大。截至2017年末,城商行拨备覆盖率为214.48%,较商业银行平均水平高出33.06个百分点,具备最大的下调空间。但从资产质量变化趋势来看,2017年城商行不良率仍有所上升,资产质量尚未全面进入趋势性改善通道,因此城商行主动减提拨备的概率较小。
对于该项政策的调整,短期来看,徐承远指出,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标准的放宽,将利好商业银行的盈利释放,缓解其盈利压力。贷款损失准备是商业银行直接从当期利润中提取出来的损失准备金,放宽计提标准将降低其损失准备金在利润中的占比,缓解商业银行近年来受净差收窄、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带来的盈利压力。
从长期来看,徐承远认为,将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能力形成正向激励作用,提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类准确性和处置管理能力。此次调整,监管层引入了“贷款分类准确性”、“处置不良贷款主动性”、“资本充足性”三项衡量基准,并根据其表现情况差异化确定各家银行的计提标准。其实现对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监管思路由原先单一指标管理升级为多维度、多层次的差异化管理的转型。同时,监管层选定的贷款分类准确性、处置不良贷款主动性等维度也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将其与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标准相挂钩会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能力的提高形成正面激励作用。
根据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的初步静态测算,在该项政策调整下,稳健经营的大行盈利最大提升空间均超10个百分点。此外,拨备新规有意引导银行加强不良确认力度。未来伴随银行不良确认逐步严格,或对板块估值提升带来较强支撑。
同时,银监会要求按照同质同类、一行一策原则,明确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廖志明指出,这意味着每一家银行都有各自专门的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在确定具体监管要求时,主要考虑银行贷款分类准确性、处置不良贷款的主动性、资本充足率等。差异化监管,体现了管理层引导银行主动确认和处置不良的明显意图,有利于行业不良加速出清。
(责任编辑: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