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平安大华基金7年仅分红1亿 管理水平不足或是主因

2017年12月20日 08:03    来源: 金融投资报    

  然而记者统计各家基金公司自成立以来的分红总额发现,平安大华基金的“抠门”并不仅仅是最近两年才有的,平安大华成立近7年以来旗下基金累计向投资者分红仅1.17亿元,是累计分红总额低于2亿元的38家公司中唯一一家管理公募规模在400亿以上的公司。

  本报记者 刘庆华

  单只基金最多分红0.65亿元

  平安大华成立于2011年1月7日,根据WIND数据,自成立以来截止今年12月19日,旗下仅有7只基金(8只不同基金份额)进行过现金分红,分红最多的基金平安大华惠元派现了0.65亿元,分红最少的平安大华深证300派现了0.0123亿元,这7只基金合计拿出了1.17亿元来向投资者分红。

  与此同时,市场上共有38家公司自成立以来累计向投资者分红派现不足2亿元,这38家公司中,剔除近年来新获得公募牌照的险资、券商后,平安大华成立时间最早;从管理的公募基金数量来看,平安大华共管理44只公募基金,其余公司管理数量均不足30只,且只有2家公司管理数量超过20只,28家公司管理数量不足10只;从管理规模来看,截止目前,平安大华管理资产规模约1669亿元,而其余37家公司当前管理规模不足400亿,当前管理规模在100亿以上的也仅有10家公司。

  而平安大华累计分红金额1.17亿元,相当于其目前管理规模的0.07%。

  无论是横向对比,还是纵向对比,无疑可以看出,平安大华当属最抠门的基金公司。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基金分红并没有使投资者的总财富增加,但事实上,分红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投资者从基金分配中获得收入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其次,投资者选择现金分红的话,不用交纳赎回费用,减少了希望兑现收益的投资者的成本,如果投资者选择红利再投资,则可以新增投资份额,也不用交纳申购费用;第三,在市场行情波动时,适时分红可以落袋为安。

  分红大年同样一毛不拔

  那么,平安大华“抠门”的原因到底在哪里?

  从平安大华管理的资产规模构成来看,货币基金占比过高,看起来像是他们“无钱可分”的原因。根据WIND数据,2014年,平安大华旗下货币基金从无到有,规模增至百亿以上,至2017年三季度末,已增至1416亿元,货币基金占公司公募规模的比例持续保持在83%至90%左右。

  与此同时,平安大华的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基金规模也在增长。在2011年末,这三类基金规模为27亿元,到了2017年三季度末,则增至253.27亿元,不足货币基金的零头。那么,是这个原因导致平安大华不分红的吗?《金融投资报》记者发现,这并不能成为平安大华驳斥“抠门”的理由。例如,在2015年牛市的带动下,权益类基金普遍取得了丰厚的收益,2016年公募基金就掀起分红的高潮,当年分红过千亿,创下历史新高。然而,平安大华旗下基金虽然在2015年的业绩算不上领先,但也全部正收益,但没有一只基金在2016年分了红。

  据WIND数据,2015年,平安大华策略累计收益率71.36%,平安大华行业先锋、平安大华深证300累计收益率超过30%,平安大华添利A/C收益率为18.31%和17.69%,且截止2015年年末,这4只基金的单位净值最高2.363元,最低1.364元,这也意味着这些基金是有利可分的。然而2016年平安大华却没有一只基金分红。对比2016年行业分红创新高的状况无疑说明了问题。

  管理水平欠佳分红“主力”难养成

  另一方面,权益类基金向来是行业分红的主力,而由于平安大华长期管理水平难言优秀,基金业绩波动大,致使旗下权益类基金发展不起来,甚至不少基金规模持续萎缩,又是平安大华长期以来培养不起分红“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该公司旗下首只基金平安大华行业先锋为例,该基金成立于2011年9月20日,自成立以来截止今年12月18日累计收益率为43.64%,年化收益率仅6.19%,对于偏股混合型基金来说可谓表现落后。该基金的总份额也由2011年年末的25.42亿份逐步减少,至2013年二季度末已经低于10亿份,至2015年二季度末已经只有3.69亿份,2015年牛市不但没有让该基金规模增长,反而让投资获利赎回,落袋为安。至今年三季度末,该基金资产份额只有2.53亿份。

  平安大华智慧中国和平安大华新鑫先锋C自2015年6月成立以来还亏44.1%和32.77%,是同月成立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中,到今年12月18日为止亏损最多的5只基金中的2只。平安大华智慧中国总份额也由首募时的近18亿份降至今年三季度末的10.97亿份。不少深套的投资者仍然无法撤出。

  此外,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如果不选择进行分红,无疑可以避免投资者拿走现金分红而不进行红利再投资的情况,这样基金公司就可以保住资产规模,从而也能够多收取管理费。从上述多个角度来看,平安大华的“抠门”也不难理解了。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