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业银行补充“外源性”资本,有助于其满足监管要求、优化资本结构、增强抵御实质风险能力
□ 据了解,多家银行已开始着手加强资本管理
近期,多家商业银行开启了外源性资本补充,其境内非公开发行股票、优先股、可转换公司债券(以下简称“可转债”)的申请均已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准。
近日,北京银行获批在境内非公开发行不超过28.95亿股股票;中国建设银行将在境内非公开发行不超过6亿股优先股;宁波银行将向社会公开发行面值总额100亿元可转债。
“从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方式看,可分为内源性补充和外源性补充。”中国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内源性补充是指银行通过留存盈余的方式来增加资本,外源性补充则指发行普通股、优先股、可转债等。
“从实际操作看,内源性资本补充最为简单易行,银行只需将税后净利润转入留存盈余账户即可,减少了银行发行股票、债券所需的筹资费用。但是,内源性资本补充也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某国有大行相关负责人说,最明显的限制因素是银行的盈利能力。
从银行业三季度监管数据看,虽然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43万亿元,同比增长7.40%,但增速却有所放缓,较上季末下降0.51个百分点。此外,今年三季度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较上季末下降0.54个百分点。
由此,以发行普通股、优先股、可转债为代表的外源性资本补充成为了多家商业银行的选择,三种筹资方式各具特点,其相对成本、相对风险、对股东收益的影响均有所差异。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商业银行补充“外源性”资本,有助于其满足监管要求、优化资本结构、增强抵御实质风险能力。
银行发行普通股,一是有较大的主动权和灵活性,二是不必向股东偿还本金,银行可以相对稳定地使用这部分资金。但是,普通股的发行成本相对较高,可能会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一定压力。
优先股则兼具股票和债券的双重特点,尤其可以补充银行的“其他一级资本”,提高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优化资本结构,同时对冲风险加权资产带来的资本消耗,为公司信贷业务储备发展后劲。目前,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境内非公开发行优先股的申请已获证监会核准。
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资本划分为一级资本、二级资本。其中,一级资本又可分为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
“与国际先进同业相比,我国一些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较为单一,主要由核心一级资本、二级资本构成,资本成本相对较高。”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说,发行优先股则可以计入其他一级资本,进而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
他表示,优先股的资本属性更强,从业内操作看,各家银行多将优先股用于补充一级资本,二级债补充二级资本,普通股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值得注意的是,可转债也兼具股权性与债权性。所谓“可转换公司债券”,是指债券持有人有权依照约定的条件将所持有的公司债券转换为发行公司股份的公司债。“本次可转债发行完成后、转股前,公司需按照预先约定的票面利率对未转股的可转债支付利息,由于可转债票面利率一般比较低,正常情况下公司对可转债募集资金运用带来的盈利增长会超过可转债需支付的债券利息。”宁波银行相关负责人说。
宁波银行三季报显示,截至2017年9月30日,该行资本充足率为12.14%,较去年末的12.25%下降了0.11个百分点,资本补充需求较大。此前,该行已获准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不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的二级资本债券。
“本次公开发行可转债的募集资金净额将用于支持业务发展,在可转债持有人转股后将用于补充公司的核心一级资本。”上述负责人说,这有助于提高公司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进一步增强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夯实各项业务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基础。
此外,据了解多家银行已开始着手加强资本管理,具体分为四方面:第一,将加强对风险加权资产总量和结构的调整;第二,继续加强发展低资本耗用业务;第三,加强经济资本考核;第四,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降低资本占用。(经济日报记者 郭子源)
(责任编辑:华青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