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投资理财的眼” 鹏华推基金业首个信息无障碍理财APP
刚刚过去的12月3日,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日子。这一天是世界残疾人日,全球6亿障碍群体经常被忽略。
而他们,不能被忽略。他们和普通人一样平等,都有追求美好生活、享受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平等权利。这种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组织、团体、个人所认同。鹏华基金近期就在做这样的实践。
公募首个信息无障碍理财APP即将上线
“让所有人平等地享受理财服务。”记者了解到,鹏华基金将于12月12日上线中国基金业第一个信息无障碍理财APP产品——无障碍优化后的A加钱包,视障者也可平等地和普通人一样投资理财。
鹏华基金副总裁高鹏说:“建立A加钱包信息无障碍系统,满足障碍人士的理财需求,鹏华在企业社会责任上要贡献自己的力量。”
鹏华基金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已从简单的捐钱捐物等形式逐渐扩展升级。此次在信息无障碍上的尝试,即是利用自身的主营业务能力——投资管理能力,结合金融科技能力来服务社会。
“每个人都有理财需求,很多基础用户的理财需求其实并没有得到满足。”高鹏说,目前对应服务障碍人群的理财需求是不够的,鹏华基金愿意在这方面履行社会责任。
在鹏华基金营销策划部总经理于凌波看来,基金行业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行业,基金公司的营销也要平等地对待客户,不仅包括健全人群,也包括以往并未涵盖的障碍人群。
于凌波说:“鹏华基金的此次尝试,相信能够引起资管同行的关注和触动。只有更多的同行加入,才能更好地为所有人平等地提供服务。”
鹏华A加钱包的Logo是“A+”,其中的A即Ability,A加的使命就是去帮助个人、企业、金融同业、互联网平台等客户或合作伙伴,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实现余额增值和场景服务。此次和鹏华合作的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是中国最早专注于“信息无障碍领域”的专业机构,其Logo也是“A”。
障碍人士有着一样的理财需求
“视障群体跟普通用户的理财需求以及需要了解的理财信息是相同的。”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的视障工程师、测试总监蔡勇斌对记者说。
蔡勇斌谈到,以前障碍人士想要做基金理财或者投资,都要找家人或朋友帮忙做开户,没有自主挑选理财产品的机会,更多的只能把资产委托给银行客户经理去打理。而且,由于视障群体收入有限,找工作又比较难,希望通过投资来做一些收益性的来源。
“A加钱包的信息无障碍优化,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和普通人一样‘看’到可选的理财产品,自己挑选。” 蔡勇斌说。
另一位参与技术开发的视障信息无障碍工程师王孟琦,则向记者展示了他如何通过指尖的滑动,通过读屏软件把对应内容朗读出来,他可以进行无障碍的熟练操作。
有数据显示,在中国,障碍群体大约占总人口的20%,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有1.5亿、视障者有1700万、听障者有2000万、读写障碍人士有7000万。
在视障群体的理财需求上,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的数据显示,有36%的视障用户会用2000元以上的月收入来进行投资理财,其主要理财渠道包括存银行、保险、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基金、余额宝、理财通等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
联合障碍人士共同开发
“A加钱包平台是鹏华基金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支撑点。”高鹏透露。
据了解,A加钱包平台的信息无障碍优化始于两个月前,由鹏华基金和深圳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的工程师们联合研发而成。鹏华基金相信,只有障碍人士,才能真正理解障碍人士的使用需求。障碍专家团队和鹏华基金IT共同合作,让所有人平等地享受理财服务。
鹏华基金电子商务部移动产品经理罗心强说:“要向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的工程师们致敬。尽管他们视力有障碍,但非常地专业和敬业,很高效地反馈问题和提供详细的专业意见,这让A加钱包平台的信息无障碍优化工作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
据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透露,鹏华基金是同其合作推进信息无障碍过程中效率最高的公司。鹏华基金最先将易用的A加钱包赋能障碍人群,在业内实践最早。
政策方面,多个政府部门已在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方面开展了多项工作,如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推进信息无障碍标准体系建设等,推动信息技术在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障碍人士事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信息无障碍之旅没有止境。鹏华基金关注所有用户的需求和体验,即将推出的信息无障碍产品是从移动端A加钱包APP起步,未来将做好其他端口的信息无障碍功能优化。鹏华基金还将联和合作伙伴,收集更多障碍人群的反馈,进行持续优化和改进。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