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山东华鹏跨界计划一周“告吹”

2017年12月05日 08:39    来源: 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6年利润相加不足收购金额一半,收购意向一出被上交所闪电问询

  在披露收购公告当日就收到上交所问询函的山东华鹏(630021.SH)突然宣布终止收购,而这距离收购开始仅过了一周。

  以玻璃制品为主营业务的山东华鹏,在净利润下滑的情况下,对一家从事化妆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公司提出并购,一度引起了市场的猜测。

  “重组兼并是有原因的,或是为了有利于成本管理提高利润,或是兼并双方能够有业务互补。”12月2日,国务院参事室研究员、银河证券前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转型不是直接从主营业务突然跳至一个和主营业务完全不相关的领域,需要有与所跨行业相关的优势和能力。

  6年盈利相加不足3亿元

  山东华鹏11月24日晚间公告称,公司此前与达尔威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拟以不超过6.5亿元收购上海巨擘亿网实业有限公司51%股权。公司对达尔威展开尽职调查,发现达尔威与巨擘亿网之间资产存在重叠与交叉,难以有效区分,且巨擘亿网业务对达尔威存在重大依赖,经审慎研究,公司终止此次战略合作及拟收购事宜。

  从巨擘亿网近年来的财务情况来看,截至2017年10月31日,巨擘亿网资产总额为2.17亿元,资产净额9451.15万元。作为一家成立时间刚过一年的“新公司”,巨擘亿网已在今年前10个月完成营业收入2.91亿元,净利润7451.42万元。

  尽管从财务状况看来,“巨擘亿网”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并购标的,然而,此次并购仍旧引来了市场质疑。

  从行业上来看,巨擘亿网主要从事化妆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等。然而,从山东华鹏的半年报可见,山东华鹏目前主营为玻璃器皿和玻璃瓶罐,因此,此次收购对于公司而言无疑属于跨行业并购。

  长江商报记者查阅山东华鹏的2016年年报,以及半年报和三季度报后发现,山东华鹏从未曾提及对于化妆品行业转型的需求。

  从收购金额来看,6.5亿元对于山东华鹏来说并非小数目,2011年-2016年,其净利润分别为5106万元、4337万元、4140万元、5787万元、5009万元和5136万元。2017年上半年,山东华鹏完成营业收入3.38亿元,同比下降3.08%;实现净利润2353.41万元,同比下降21.66%。

  可见,山东华鹏近6年盈利相加仍不足3亿元,不到预期收购款的一半。

  上交所问询尚未答复

  11月17日,山东华鹏拟收购巨擘亿网意向公告一发出,就引来深交所的火速质询。上交所表示,山东华鹏与标的资产主营业务存在较大差异。要求公司说明是否具备标的公司所处行业运营经验,是否具备人力、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相关储备;以及结合公司应对跨行业经营风险的具体措施,对跨行业经营的相关风险作充分分析和提示。

  同时,山东华鹏披露本次收购目的为“发挥双方公司协同效应、叠加效应”,上交所要求山东华鹏说明协同效应、叠加效应的具体含义和所指,本次交易如何实现协同效应和叠加效应。

  对于上述问询,上交所要求山东华鹏在11月24日之前给予回应,然而,截至发稿时,山东华鹏仍未给出答复。

  事实上,在山东华鹏2016年的年报中,曾经提出过“转型升级”的想法。

  根据其年报中的内容,山东华鹏在2015年首发募资2.3亿元的基础上,2016年再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6.3亿元,两次发行募集资金8.6亿元,山东华鹏认为“为公司推动主业升级和谋求转型发展,积累了雄厚资本和后劲。”因此加速了转型之路。

  此外,为了构建多元化盈利模式和发展方向,山东华鹏还参股博源燃料电池(上海)有限公司。

  2017年,山东华鹏全资子公司华鹏玻璃(菏泽)有限公司与赢胜节能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了“山东华赢新材料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该公司正式成立于2017年5月22日,目前尚处于筹建期间。

  “曾经有很多公司通过重组兼并炒概念,重组兼并是有故事的,或是为了有利于成本管理提高利润,或是兼并双方能够有业务互补。”左小蕾认为,转型不是直接从主营业务突然跳至一个和主营业务不相关的领域,需要有与所跨行业相关的优势和能力。

  监管层“重点遏制”盲目跨界重组

  事实上,对于“盲目”跨界重组,早在今年3月24日举行的证监会例行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邓舸就曾表示,证监会将进一步加强并购重组监管,及时分析研判并购市场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规则,重点遏止“忽悠式”、“跟风式”和盲目跨界重组,严厉打击重组过程的信息披露违规、内幕交易等行为,更好地引导并购重组服务实体经济,抑制“脱实向虚”。

  有业内人士认为,“忽悠式”重组,一般表现为上市公司在公布重组预案并复牌后股价大幅上涨,大股东等相关方借机减持,随即宣布重组失败。也有的公司甚至通过反复进行“忽悠式”重组,渲染重组预期,从而掩护大股东等相关方套利。

  但也有相关业内人士认为,并购重组本来就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要允许一定的失败率。通过跨界并购进行转型也存在试错空间,把不合适的资产再转让出去,本身就是资产优化配置的过程。但是,不能为了追逐热门行业或迎合市场炒作而盲目跨界并购,而一定要与公司长期的战略规划和自身的能力相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跨界并购特别是向影视、游戏等热门行业的跨界并购,虽然一直为市场所诟病,但是监管层并没有采取明令禁止的态度,很多跨界并购也在正常进行。但是,对于盲目的跨界并购,监管层则已明确表示将“重点遏制”。

(责任编辑:蔡情)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