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鲍文光弃守业苦创业 造新能源车不停步

2017年11月10日 07:21    来源: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王 禁

  灿若星辰的中国企业家不乏王石、黄怒波这些爱好探险的明星企业家,但却很少有企业家像浙江人鲍文光这样,既穿行过南极点、北极点,也自驾游走过欧美、西藏,进而用冒险的精神去一次次放弃守业甘心创业。用鲍文光的话说:“创业的过程就像走进沙漠,自己好几个都差点死在沙漠中。”

  出身行伍的鲍文光是个不甘寂寞的人,从军队复员到浙江模具厂由模具学徒做到技术副厂长,1997年就已经年收入超过500万元。2000年,鲍文光放弃了衣食无忧的平淡生活选择创业,仅用5年时间一手将电动自动车市场由一年10万辆的规模做到了3000多万辆。最好的时候,所有电动自行车企业必须提前三个月打款到他的公司,由于拥有核心技术,鲍文光旗下的电动自行车零部件企业持有30%—40%市场占有率,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可就在2005年,鲍文光又做出了进军电动汽车行业的决定,开启其“九死一生”的造车之路。以至于当二次创业的鲍文光2013年抵押掉手头最后一个厂房的时候,他萌生过回家当农民的念头。而为了获取第一笔投资,鲍文光在2014年还放弃了过往完全掌控自己企业的念头。2015年虽然顶着知豆汽车总裁头衔,公司第一大股东却易主为吉利控股。

  最终,他的坚持也得到了回报。2017年,随着吉利的减持,知豆在成为中国第四家拥有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车企的同时,鲍文光与其创始团队也再度成为知豆汽车第一大股东。如今知豆汽车产销已经接近10万辆,成为纯电动汽车市场的中坚力量。

  用鲍文光自己的话说,在造车的这条路上,自己和团队可谓历经苦难,最终才让知豆汽车“修成正果”,而明年完全悬挂“知豆”汉字标识的电动汽车也将上市销售。

  国内电动自行车零部件巨头

  1997年,鲍文光在走遍欧洲之后,开始思考是守着百万年薪,还是另起炉灶的事。作为浙江模具厂的技术副厂长,老板肯定是不愿意放人的。鲍文光于是以去北京大学读EMBA为由办理离职,一个多月的宏观战略课程,经济学大家林毅夫、周其仁等亲身授课,令其醍醐灌顶,眼前一亮。

  “1995年-2000年,国内电动自行车市场仅做到了10万余辆,定位人群只是退休老人,阻碍了产业的发展,”鲍文光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他在2000年提出来新的战略:电动自行车主要目标群体应该是农民工、蓝领、灰领(国企临时工)。

  由于其模具厂的出身,鲍文光很快看到现有电动自行车的缺点,将摩托车的正向设计开发方式用到电动自行车上。“新型电动自行车全部是我设计的,我那时候有很多的发明专利和一些创新的东西,包括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矢量正弦波控制系统等,”鲍文光告诉记者,因为掌握电动自行车核心零部件技术,很多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必须提前三个月把款到其公司账上,各大生产企业都在其公司周围设有办事处。

  “我们当初比现在的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牛多了,”对此,鲍文光颇为自豪。

  走电动汽车正向研发道路

  据鲍文光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哪怕是经历连续4年巨资投入电动汽车的“亏空”,2009年他还有几亿元的现金存在银行里面,可见他在电动自行车市场赚取的利润有多丰厚。

  但在鲍文光心里,相比守业他更喜欢的创业。因此,他也放弃了原本利润丰厚的电动自行车生意,但为什么要进入一个前途未知,门槛其高的电动汽车领域呢?

  鲍文光认为,人活着有三个层次:生存、快乐和价值。他不缺钱,不缺事业带来的快乐,但2005年的他意识到要在更大的空间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对大气造成污染的汽车无疑是一个理想的改造对象。

  “电动汽车符合我对产业五个维度的一些要求,即有益于社会发展,也不吃子孙后代的饭”,鲍文光说,选择造微行电动汽车是看到现有汽车消费的不科学,每年销售2400万辆的乘用车70%时间都在城市里面开,微行电动汽车作为毛细血管的交通工具,完全能满足城市所需,还节省了一半原材料资源。

  从2005年起,鲍文光将电动汽车项目放在山东,早期用卡丁车改装电动汽车,后来在QQ、奥拓、奔奔这些小车基础上也进行过改装,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直到2007年遇上原南京菲亚特副总裁、意大利人巴齐,他才对真正的电动汽车有了全面认识,坚定了电动汽车正向开发的方向。

  2007年,63岁的巴齐已经从菲亚特退休一年多,希望在中国寻找一家企业合作开发电动汽车,然后在欧洲推广。巴齐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当初他与意大利一名设计师共同画出了一款小型纯电动汽车的设计图,他们拿着设计图找过三个中国企业家,最后找到鲍文光。

  “我做了一辈子汽车,我要做一点点有意义的事,要把一个干净的地球还给大家,”巴齐表示,鲍文光与他造车理念一致,知豆一开始就是按照欧盟标准设计、生产的。

  为了教授一句话推倒重来

  众所周知,采取正向研发的汽车无疑远比逆向开发费时费力的多,花费的资金自然也会成倍的增加。鲍文光告诉记者一件事:“当初我们坚持正向研发,2年时间投入了几千万元,我们的产品刚出来时给前机舱、后机舱都放了电池”。

  可前期投入的几千万元却因为大学教授一句话就付诸东流,全部推动重来。清华大学教授陈全世曾提出,电动汽车不能在传统汽车上改造,传统汽车的底盘设计是以发动机为中心的,而电动汽车的设计是以电池为中心的,包括电路系统也是以电池为中心。

  “他对我说,你这设计错了,一定要以电池为核心重新设计底盘,”鲍文光告诉记者,当时他就命令研发负责人按照陈全世的意见改,负责人受不了便辞职了,而且还带走了知豆20%的研发团队,跟人说“我是个疯子”。

  事实证明,曾是中国第一个电动汽车项目负责人的陈全世是对的。知豆的首款电动汽车便符合欧盟标准,从2012年出口至今,意大利,法国,德国,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阿塞拜疆,罗马尼亚,比利时等欧洲诸过都遍布了知豆的足迹。

  不过,即使是2012年知豆电动汽车已经出口欧洲国家,但在中国因为缺乏整车生产资质,知豆始终未能在国内销售,巨大的资金缺口压在鲍文光身上。“2010年后,我去求银行贷款,该抵押的都押光了,山东、天津、台州三大生产基地的厂房全部抵押过,到2013年全部抵押光了,”鲍文光谈起那段经历,依然心有余悸。

  知豆“二婚”求上市销售

  缺钱还好解决。上过4所不同学校EMBA的鲍文光不缺“朋友圈”,在最困难的时候,爱玛电动车创始人张剑等一帮校友鼎力相助。随着知豆电动汽车出口海外的口碑传到国内,不少投资机构纷纷找到鲍文光。2014年,金沙江创投基金战略入股知豆汽车,持有20%的股份。

  不过,生产资质的问题却一时难以解决。从2010年起,鲍文光走遍国内大江南北,才弄清楚生产汽车的目录还有“五字头”、“六字头”、“七字头”。可不菲的生产资质转让费用与苛刻的收购条件,令鲍文光不得不却步。

  直到2013年底,鲍文光遇到时任众泰汽车董事长的吴建中,“我把整个定位到战略一展开,吴建中一听有戏,2014年就开始给知豆代工生产,当年知豆就卖了7400台,在全国引起轰动,排在第三位,一匹黑马就这样出来了”。

  可仅仅卖了一年,有企业向工信部举报众泰给知豆代工不合规。“工信部认为这个有点打擦边球,所以一定要找一个股权合作的车企才行,当时众泰也是比较困难,让他拿出几亿元入股有点勉强,所以我们就跟吉利谈。”鲍文光清楚的记得,他是在2014年10月份与李书福见面谈的。

  谈判的结果是,吉利控股集团、新大洋机电集团、金沙江创投基金共同成立知豆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吉利持股45%,新大洋机电集团(鲍文光和创始人团队)持股约占30%,鲍文光失去了第一大股东的身份。鲍文光谈起那次股权变更:“必须让‘孩子’活下去,至于姓鲍还是姓李不重要”。

  鲍文光重获知豆控制权

  可知豆品牌寄人篱下总非长久之计,知豆一直希望取得独立的生产资质。由于资质申请条件包括了外资比例和股权比例等因素,因此吉利让出第一大股东成为必要条件。2016年,吉利汽车出售了知豆电动汽车股权,鲍文光和其团队再次成为知豆第一大股东。

  几个月后,发改委核准批复了兰州知豆年产4万辆纯电动乘用车项目,今年10月份,工信部公示了知豆电动汽车公司进入新增车辆生产企业清单的信息,至此,知豆获取生产资质之路已经跨过了两大门槛。

  鲍文光告诉记者,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批下来分为三部分:第一步是发改委核准;第二步是工信部的工厂生产准入;第三步就是产品目录公告准入,知豆产品估计11月份就能公示了;第四步是免购置税目录公告,这个预计在明年1月份至2月份完成,到明年2月份以后,知豆就有自己独立的生产资质了。

  在问到拥有独立资质后,知豆汽车会坚持微行电动车的方向不变吗?鲍文光语气很坚定,“五年内,知豆肯定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