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高科石化上市前后业绩两重天

2017年09月21日 07:53    来源: 长江商报    

  本报记者 沈右荣

  伴随着上市之后首批限售股解禁,中小板公司高科石化(002778.SZ)的董监高及股东迎来了收割期。

  前日晚间,高科石化公告称,占总股本12%的股东上海金融发展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将在未来6个月内减持不超过356.43万股,即不超总股本的4%。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自从今年1月13日以来,伴随着限售股解禁,高科石化的股东及董事纷纷公告减持。截至目前,股东及董事合计减持已达639.70万股,套现超2亿元。

  股东密集减持的背后,或与高科石化的经营业绩有一定关联。

  半年报显示,上半年,高科石化实现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86%,净利润同比下降7.52%。而去年为公司上市之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双双为负。

  对比上市之前,2014年、2015年该公司的净利润均保持着稳定向上的势头。

  经营业绩下滑、股东减持,传导至二级市场的是股价大幅下挫。

  高科石化去年初挂牌后,股价一路上行,至去年11月4日,攀升至65.75元。而昨日收盘价27.06元,相较下跌了近六成。

  第二三四五六股东持将超11%

  继董事减持后,高科石化持股超10%的重要股东也加入减持套现阵营。

  前晚,高科石化发布的减持公告显示,上市之前潜伏的基金上海金融发展投资持有公司12%的股份,位列第二大股东,这些股份均已解禁,将在未来6个月内减持不超过356.43万股,即不超总股本的4%。

  这是机构投资者首次减持。而在此前,高科石化的个人股东、董事进行了密集减持。

  昨晚,高科石化发布的持股5%以上股东股份减持进展公告显示,个人股东朱炳祥在本月中旬减持了81.99万股,占总股本的0.92%。

  朱炳祥也是高科石化上市之前进入的,发行后,其持有882.60万股,占总股本的9.90%,系公司持股5%以上的重要股东。

  自从今年1月7日限售股开始接近,朱炳祥开始频繁减持,累计减持359.22万股。截至目前,其持有523.38万股,占股本的5.87%,其中无限售股82.08万股,占比0.92%。

  除了重要股东减持外,高科石化的董事也频频减持。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该公司董事王招明、陈国荣、许志坚等早在今年1月16日就发布公告称,拟进行减持。此时,首批限售股解禁刚满10天。彼时,三名董事加上朱炳祥,计划减持不超过784.35万股,不超总股本的8.80%。而这4人分别为高科石化的第二三四五六股东。

  截至今年7月12日,上述4人合计减持了556.36万股,占总股本的6.24%,以减持均价35.25元/股计算,套现1.96亿元。

  9月份,王招明又减持了0.81万股,加上近10天朱炳祥减持的81.99万股,两人共计减持了82.8万股。

  综上所述,机构股东和个人股东、董事在未来6个月内,合计减持的股份将超11%。截至目前,上述4人合计减持了639.70万股,占总股本的7.18%,共计套现约2.20亿元。

  昨日,针对股东密集减持现象,高科石化证券部人士称属于市场行为。

  上市前后经营业绩两重天

  股东的密集减持或与高科石化上市前后经营业绩两重天有一定关联。今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6亿元,同比增长8.86%,净利润0.16亿元,同比下降7.52%,增收不增利。

  上半年业绩延续了去年下滑的势头。去年是高科石化上市第一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为5.53亿元,同比下降4.14%,同期净利润为0.34亿元,同比下降3.80%,营业收入和净利双双下降。

  相较上市之后的业绩变脸,上市之前,高科石化的经营业绩要好看许多。招股书显示,上市之前的2014年、2015年,高科石化实现营业收入9.04亿元、5.77亿元,净利润为3503.08万元、3536.44万元,营业收入下降36.20%,净利润同比增长0.95%,减收不减利。再向前追溯,其2012年、2013年的营业收入为9.64亿元、8.87亿元,较为稳定。

  高科石化是是生产特种润滑油、特种溶剂、生物柴油等系列产品的精细化工企业。公司主营业务为工业润滑油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有10多个大类近200个品种。

  针对业绩下滑,高科石化解释称,公司主营业务所处的上游石油行业的国际原油持续在低价位运行,导致公司主产品润滑油的价格也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低位运行而持续低迷。

  上述高科石化证券部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称,市场大环境不利,公司继续调整战略,优化产品结构,尽可能地规避原材料价格大幅度波动带来的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努力做好公司各项业务。

  应收账款攀升 研发投入缩水

  大环境不利,高科石化的经营面临挑战。今年上半年,尽管公司的净利润还有0.16亿元,但其应收账款已从年初的1.29亿元的上升至1.45亿元,增加了0.16亿元,恰好等于上半年的净利润,增长了7.41%。

  与此同时,上半年公司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0.33亿元,去年底为0.31亿元,大幅下滑。

  对于应收账款的攀升,高科石化的解释为,公司的部分下游客户回款速度放缓,应收账款账期从原来的1-3个月延长至3个月左右。此前,公司曾采取了两大措施,即对部分民营企业回款时间与产品价格挂钩、加紧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应收款催收力度,降低回收周期。现在看来,效果不太好。

  总体上,尽管上市募资近1.90亿元用于扩张,但如今的资产规模在不断缩水。上市前一年的2015年,高科石化的总资产为7.36亿元,去年降至7.05亿元,今年上半年微升至7.10亿元。

  作为精细化工企业,在市场行情不好时,一般是进行同业并购、加强研发,提高产品竞争力,从而扭转颓势。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IPO时,高科石化曾雄心勃勃,要将近1/4的募资4000万元投向研发中心建设,如今调整为836.21万元,约占计划中的1/5,缩水幅度之大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相较上市之前,高科石化的研发投入也打了折扣。

  招股书显示,2012年至2014年,高科石化每年的研发投入约3000万元,而2015年、2016年的研发投入仅有1733.45万元、1774.73万元,今年上半年更是压缩至694.67万元,同比减少19.27%。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