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华塑控股扣非净利15年亏损15亿

2017年09月04日 08:35    来源: 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追热点转型实控人已更换4次,业绩深陷“亏两年、微利一年”的循环中

  □本报记者 魏度

  上市24年后,四川上市公司华塑控股(000509.SZ)走到了退市边缘。半年报显示,其实现营收7.30亿元,同比暴增1573.77%,但净利润却亏损1081.15万元。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多年来,华塑控股的经营业绩基本上处于亏两年、微利一年的循环之中,而从2002年至2016年,华塑控股的扣非净利润一直为亏损,共计亏损15.01亿元,年均亏损过亿元。

  为挽救颓势,华塑控股也几经折腾,主营业务从最初的羽绒制品,再到地产、塑料建材、服装、物业、园林等。遗憾的是,追热点转型屡屡折戟,且后遗症开始显现。2013年,公司股改进入园林行业,当初估值2.02亿元的林业资产,去年营收仅32万元,亏损近2000万元。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伴随着频频的转型,华塑控股的实控人已换了4次。如今,华塑控股正在停牌重组,拟转至医疗服务行业,期待新的实控人救赎。

  针对此次转型,长江商报记者多次致电华塑控股,但未获得回复。

  负债不断攀升,陷入资不抵债境地

  经营业绩连年亏损,让华塑控股的负债不断攀升,如今已经陷入资不抵债境地。

  今年上半年,华塑控股实现营业收入7.30亿元,相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573.77%。然而遗憾的是,当期净利润仍然亏损1081.15万元,同比增长56%,公司综合毛利率仅为1.24%,营业利润率和营业净利率均为负数。

  华塑控股解释,上半年营收大幅增长缘于子公司上海渠乐贸易、上海晏鹏贸易等三家公司的贸易业务增长迅速,带动收入增长。而亏损下降的主要原因为子公司南充华塑建材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没有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从营业收入看,大幅增长的功臣是上海渠乐贸易,贡献的营收为6.04亿元,占比82.74%。不过,这家子公司盈利能力也不强,其净利润仅有237.67万元。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作为首批上市的川企,华塑控股的经营业绩一直很难看,基本上处于亏损两年、微利一年的循环中,以此在资本市场的边缘挣扎。

  以近三年为例,其实现的营业收入为2.27亿元、1.77亿元、0.79亿元。同期净利润为-0.51亿元、0.16亿元、-0.71亿元。实际上,拉长报告期,华塑控股的经营业绩与此类似。如果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华塑控股的净利润则长期亏损。

  长江商报记者查询发现,从2002年开始至去年,华塑控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均为亏损,15年共计亏损15.01亿元,平均每年的亏损额度超过亿元,无法覆盖短期负债。

  频频亏损,让华塑控股的净资产不断缩水。截至上半年,其每股净资产仅为3分钱。

  长期亏损使得华塑控股的债务高悬。截至今年6月底,其资产负债率高达96.67%。在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2.67亿元,比流动负债3.06亿元少0.39亿元,这表明短期内已经资不抵债。而流动负债超过流动资产的现象已经持续了14年。

  从衡量企业短期资产变现能力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看,今年6月底,华塑控股这两个指标值均小于1倍,表明其短期内资产变现能力弱。此外,上半年,公司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113.17万元,这也加剧了公司的流动性危机。

  股改后遗症凸显,实控人套现离场

  实际上,多年亏损的华塑控股早就试图借助重组脱困,遗憾的是均未能脱困。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最初以羽绒制品起家并登陆A股的华塑控股,前身是四川天歌,顶着川企首批上市的光环没几年就不行了。随着地产、建材兴起,华塑控股谋求转型,相继进入地产、塑料建材和服装行业。

  公开信息显示,携重兵进入地产和建材行业的华塑控股未能挽救颓势,经营业绩反而更加难看,期间几次折腾均未能起死回生。

  此后,华塑控股还追热点转型过贸易、互联网金融。如今,贸易成为其主营业务之一,而互联网金融业务则无疾而终。

  除了转型,另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华塑控股的股改。

  2013年,经营陷入困境的华塑控股启动股改,并切入园林领域。

  华塑控股的股改曾备受市场质疑。彼时,华塑控股流动性十分紧张,根本无力进行股改。在这种情况下,麦田投资显露了一手高超财技——麦田投资先向华塑控股赠与现金2亿元及成都麦田园林有限公司100%股权,用于代全体非流通股股东支付股改对价。如此一来,华塑控股流动性紧张局面得以缓解,公司还有了园林资产。

  不过,麦田投资不是活雷锋。股改方案中,公司以5.75亿元资本公积金定向转增5.75亿股,其中向麦田投资转增1.98亿股,向股改实施股权登记日登记在册的全体流通股股东转增3.77亿股。此外,还有两个前提条件,即麦田投资受让鑫银投资的100万股非流通股过户至麦田投资名下,股改方案获得相关股东会议审议通过。

  这样一来,绕开了重大资产重组的监管,麦田投资耗费不过2亿元加一个盈利能力较弱的公司获得1.99亿股,以24.13%的持股比成为华塑控股的控股股东。

  获得股份后,麦田投资转手就将其质押进行融资,其质押比例较高。如去年9月8日的公告显示,麦田投资在押股份1.90亿股,占总股本的23.02%,占其所持股份的95.38%。

  再来看估值2.02亿元的园林资产,赠与前三年,其每年的营业收入数千万元、净利润均超700万元,但是,到了2015年,其营收降至1490万元,净利润为亏损13万元,去年的营收只有32.66万元,亏损1925万元。

  如今,园林资产已被列入急需出售的劣质资产。

  与此同时,到今年3月,1.99亿股4年的锁定期刚过,麦田投资就将其所持股权以11亿元卖给了浙江浦江域耀,华塑控股的实控人由李中变为李雪峰。这是华塑控股上市以来实控人第五次变更。

  突围路径难寻,短期内或难脱困

  财务危机显露、资产盈利能力偏弱,华塑控股仍将摆脱困境的希望寄托在重组身上。

  目前,华塑控股的主营业务主要有贸易、园林、房租收入及物业,曾经占营收九成的塑料建材因子公司严重资不抵债而处于破产清算阶段,园林资产也因亏损正在筹划出售。如此情况下,公司仅剩下贸易和房租等业务,这两块业务显然不能助其脱困。

  9月1日,华塑控股发布重大资产重组进展公告显示,7月18日停牌筹划的事项正在推进。 此前,公司曾公告称,此次重组涉资产购买及出售,其中购买资产部分拟向非关联方现金收购医疗服务业行业资产的控股权,出售资产为公司持有的成都麦田园林有限公司100%股权,交易对方尚未最终确定。

  “华塑控股已经沦为壳公司,但不是一个干净的壳。”一从事并购重组的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8.25亿股的股本,目前市值近50亿元,负债偏高,陷入的法律纠纷较多。“在如今IPO提速下,愿意借壳的公司不多。”该人士说。

  有市场人士称,华塑控股多次转型不成功,最大问题在于资本运作的成分太重,真正做强实业的意图并不明显。在其看来,为了脱困,华塑控股也有点饥不择食的意味。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壳及脱困,华塑控股因虚假重组、财务造假、信披违规等诸多问题,多次被监管层处罚。

  据长江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02年至今,华塑控股的违规记录多达43条,最密集的处罚集中在2012年至2014年。其中,2014年8月,证监会就两次对公司及相关高管做出处罚,涉及信披违规、年度报告虚假陈述等,其中2010年、2011年连续两个年度的报告存在虚假陈述行为。

  针对华塑控股此次重组,上述市场人士认为,如果不属于卖壳或者类借壳,仅是简单收购医疗资产,短期内也难以脱困。在其看来,几次更换实控人后,华塑控股自身经营环境不太好,想要收购到优质的医疗资产也非易事。“除非给出足够的诱人条件。”该人士说。

  上述从事并购重组的人士认为,深陷内忧外患的华塑控股究竟如何突围,要看控股股东的实力和决心。在其看来,如果控股股东仍然抱着资本运作目的,靠投机取巧牟利,则脱困的希望渺茫。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