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联”开启线上支付新博弈

2017年08月16日 07:52    来源: 法治周末    

  央行将第三方支付“收编”为“正规军”是必然的,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流通体系,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可能有部分游离在监管之外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罗聪冉

  网上购物、手机点餐、App打车出行……移动支付,已渗透人们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正在逐步成为主流的支付方式。

  然而,身为用户的你是否知道,你每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从银行卡上划走一笔钱,银行只能看到这笔钱去了第三方支付机构处,但这笔钱最终去了哪儿、做了什么,银行对此并不知情。

  不过,这种现象将很快成为历史——近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向有关金融机构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称,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以下简称“网联”)处理。同时,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今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

  专家认为,网联可掌握具体商品服务交易信息和资金流向,有助于防范洗钱、挪用备付金等行为;网联的成立,显示了央行加强第三方支付机构交易监管的决心,也有助于对第三方支付行业的风险进行有效管控。

  网联剑指直连模式

  众所周知,在刷卡时代,中国银联相当于一个清算中介,负责在各大银行或金融机构之间理清账目、划转资金。同理,在网络支付时代,由央行牵头组建的全新巨型清算机构,即是网联。

  资料显示,网联主要处理支付机构发起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清算业务,旨在为支付机构提供统一、标准、公共的资金清算服务平台。网联的设立和运行,使得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经营模式由原来的“三方模式”(用户、支付机构、银行)回归到“四方模式”(用户、支付机构、网联、银行)。

  多家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显示,7月28日,包括央行清算总中心、财付通、支付宝、银联商务等在内的45家机构签署了《网联清算有限公司设立协议书》,拟共同发起设立网联。

  据了解,网联注册资本为20亿元,央行清算总中心、上海清算所等在内的央行下属7家单位共同出资7.6亿元,占股比例达到37%,为第一大股东;国家外汇管理局直属机构梧桐树投资平台为第二大股东;支付宝和财付通分别持股9.61%,并列为第三大股东;京东旗下网银在线紧邻其后为第四大股东。

  易观金融高级分析师王蓬博介绍,在此之前,第三方支付普遍采取直连银行的模式,进行资金的转接清算,所谓“银行直连”,即支付机构通过在多家银行开设备付金账户实现资金的跨行清算,绕开了银联。这种模式使银行、央行无法掌握具体的交易信息,无法掌握准确的资金流向,给反洗钱、金融监管、货币政策调节等各项金融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而网联相当于在第三方支付和银行之间设立了一个‘中转站’。在未来,第三方支付机构想要接入银行,用户进行跨行转账,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走银联的清算渠道,另一种则是通过网联。”王蓬博介绍,作为一个典型的第四方金融服务平台,网联本身不直接对消费者提供任何金融服务,不碰触资金,通过统筹银行和第三方金融机构,间接地为市场和消费者提供服务。

  此外,王蓬博还指出,在一定意义上,网联的成立也是为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铺路,因为央行只有将所有的资金清算信息掌握后,才能知道各家支付机构到底有多少客户备付金,从而将其按时收取上来。

  据了解,央行于今年1月发文规定,支付机构应将客户备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中国政法大学财税金融法研究所所长刘少军表示,网联和备付金集中管理是配套的,网联是为集中存管做基础准备,因为备付金集中存管需要一个平台作为支撑。

  支付巨头原优势或被抹平

  根据艾瑞咨询4月公布的数据:2016年Q4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份额中,支付宝和财付通共占据92%的市场份额。

  业内人士指出,在“直连”时代,支付宝和财付通强势的市场地位,无疑决定了“双雄”在银企谈判中保持领先。比如,大的支付机构所能拿到的通道费率优势,让中小机构难以企及;同时,中小银行更要拜“双雄的码头”,哪家银行若不接入支付宝或微信,相当于自绝于市场。不过,在网联上位后,第三方支付行业巨头的企业竞争力和话语权可能会受到冲击。

  王蓬博表示,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而言,网联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巨头超强的市场地位,像支付宝、财付通等用户规模、资金量都比较大的支付机构,此前凭借着巨大交易量与银行协商费用,银行接口费在业内较低;但网联推出后,未来可能会实施统一费率;而在目前的过渡阶段,大型支付机构除了要付给银行相关费用外,而且也要付给网联费用,因此,这些大型支付机构的利润将有所下滑。

  “网联上线,牵动了第三方支付市场格局,对各方而言,都必须重新适应这个新事物。”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预计,网联模式将利好中小支付机构,使得他们和大中型支付机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再背负直连银行数量少、费率高的先天劣势;对大中型支付机构而言,原有的优势被抹平,行业加速分化的链条被中断,需要在新规则下重新建立优势。

  刘少军认为,央行将第三方支付“收编”为“正规军”是必然的,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流通体系,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可能有部分游离在监管之外。

  那么,支付宝、财付通辛苦拼下的市场地位,是否会因此改变呢?薛洪言坦言,“网联只是在能对接的银行数量上,将大小支付机构放到了一个起跑线,但现在第三方支付行业已发展进入中后期阶段,此时的支付企业,比拼的是客户量和使用场景的多少,巨头已坐稳位置,现在小企业再追赶恐怕已经来不及。”

  业内人士也认为,随着支付行业的发展,支付业务的价值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了变化,支付结算本身的费率就像公园的“门票”,价格高低、付费免费已经没那么重要了,他只是帮忙统计入园流量,反而后续支付交易链条上积累的大数据,以及这个链条与信贷、证券、理财等业务的纵横勾连,才更具想象空间。

  银联被指“喜忧参半”

  对于银联来讲,网联的出现被认为“喜忧参半”。

  薛洪言指出,“忧”的一面是,银联迎来了新的竞争对手,网联作为另一家官方清算机构,虽然和银联的业务界限有所区分,但理论上有重叠区域,银联独家官方垄断清算市场的格局被打破;“喜”的一面是,银联一直“痛恨”的直连模式被网联送走。

  据了解,在中国的支付系统中,分为线上和线下两块,线上支付主要是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财付通、银联在线等;线下支付是传统的资金流通支付渠道,分为发卡行、收单机构和清算机构,银行是发卡行,收单机构可以是银行、第三方支付和银联商务(银联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而清算机构则只有银联一家。

  业界比喻,网联的成立,是为银联增加了一个“弟弟”。那为何不是银联承担网络支付的清算?薛洪言猜测,可能是因为银联也在做第三方支付业务,如果所有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数据再通过其平台中转,会引起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不信任。

  记者注意到,2017年1月,据财新网报道,加入银联清算网络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已逾120多家,几乎涵盖了全部具有银行卡转接功能的第三方支付机构。

  有业内人士认为,网联未来会成为银联的最大竞争对手,因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并不局限于线上,也有线下业务,同样,虽然银联旗下的银联商务深耕线下收单业务,但其旗下的银联在线也做线上业务,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线上线下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

  刘少军分析,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未来银行卡的业务量会有所减少,银联会逐渐向移动支付发展,从长远来看,两者的业务会越来越趋同,成为竞争对手;不过,任何市场都不可能一家独大,互相竞争才有利于规范支付行业,提高中国支付市场的服务水平。

  利于央行征信系统建立

  从用户角度来看,刘少军指出,网联的设立,不会改变用户对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服务的使用方法;同时,还让用户的资金安全多了一层保障。

  “更为重要的是,原来由第三方支付所垄断的大数据,此后将被网联获取,这对于央行建立更全面、更权威的征信系统,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性资源。”刘少军谈道,“待央行征信系统成立后,一些通过不正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的系统就无用武之地,这对于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是非常有利的事情。”

  据了解,6月30日,网联正式启动业务切量(第三方支付转接清算一般用户实际交易场景的网络支付业务)。当天,财付通作为首家参与切量的支付机构,顺利将旗下部分支付业务切至网联。8月15日,支付宝开始向网联按计划切量。

  王蓬博表示,目前,网联的数据处理技术能力还未经过“双十一”这样海量交易的考验,央行要求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要在明年年中全部通过网联处理,这一时间表实际上早于市场预期,这对网联的技术能力也将形成一定压力。

  网联有关负责人向媒体介绍,网联的目标容量是每秒处理12万笔的平稳运行能力,峰值期的目标是每秒18万笔。由于采取的是分布式技术,网联未来的容量还具备水平扩展能力,以解决不断增长的在线支付吞吐量。

  腾讯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相关人士发表文章指出,初创阶段的网联刚刚起步,在清算服务市场化的大趋势下,网联能否顺利、稳健发展,仍需政府、股东、银行、市场等各方共同努力,研究合理的收费方案、分润机制、清算品牌、发展策略等。


(责任编辑: 向婷 )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鍏充簬缁忔祹鏃ユ姤绀� 锛� 鍏充簬涓浗缁忔祹缃� 锛� 缃戠珯澶т簨璁� 锛� 缃戠珯璇氳仒 锛� 鐗堟潈澹版槑 锛� 浜掕仈缃戣鍚妭鐩湇鍔¤嚜寰嬪叕绾� 锛� 骞垮憡鏈嶅姟 锛� 鍙嬫儏閾炬帴 锛� 绾犻敊閭
缁忔祹鏃ユ姤鎶ヤ笟闆嗗洟娉曞緥椤鹃棶锛�鍖椾含甯傞懌璇哄緥甯堜簨鍔℃墍    涓浗缁忔祹缃戞硶寰嬮【闂細鍖椾含鍒氬钩寰嬪笀浜嬪姟鎵€
涓浗缁忔祹缃� 鐗堟潈鎵€鏈�  浜掕仈缃戞柊闂讳俊鎭湇鍔¤鍙瘉(10120170008)   缃戠粶浼犳挱瑙嗗惉鑺傜洰璁稿彲璇�(0107190)  浜琁CP澶�18036557鍙�

浜叕缃戝畨澶� 11010202009785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