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为什么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 强调普惠金融?

2017年05月20日 07:12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张光源 刘相波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提到“发展普惠金融,完善金融服务网络”,促使人们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展普惠金融?

  “实业兴国、金融造血”,今天金融的影响深入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然而,资本天生具备的“逐利”又让人们对金融作用的稳定性、公正公平甚至道德问题心存疑虑,特别是在面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金融服务相对缺失的地区时,金融如果只是为大型企业、富裕人群服务而舍弃了中小企业和低收入人群,那么很难说金融能为发展带来持久、深远的动力,弄不好反而成为风险问题的“埋雷者”。

  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发展普惠金融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事实上,一开始普惠金融更多地赋予“帮扶”的色彩,甚至被人们误解为由政府主导带有公益性质的扶持政策——但随着诸多普惠金融项目市场化运行的深入,尤其是私人部门的不断参与,其广泛性、可获得性、平等性、便捷性的综合作用日益体现,而这些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特质恰好又是在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功大共享的“一带一路”建设中所迫切需要的。

  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发展普惠金融和“一带一路”建设之间存在着丰富的联系。

  首先,两者都具备广泛的包容性,均涵盖了政府、企业、家庭三个部门,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福利。其次,两者都坚持市场化的运作,都不是简单的“输血”,也不是“一锤子买卖”的短期行为,而是通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等途径提升地区、企业、家庭的竞争力,使之具备长期“造血”的能力。最后是两者都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都不以牺牲一些群体的代价来换取另一部分群体的利益,而是通过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可持续的共享式发展。

  发展普惠金融和“一带一路”建设一定程度上也是互相补位、互相推动的。一方面,发展普惠金融健全了金融服务网络、填补了“一带一路”金融需求的部分缺口,使那些中小微企业、低收入人群尽可能地走出金融服务的“盲区”;另一方面,普惠金融作为开发性金融的一种,自身的发展也需要在市场中得以实践。“一带一路”建设能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普惠金融发展提供这样一个舞台。

  如此看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展普惠金融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那么又该在哪些着力点上发展普惠金融,从而真正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呢?笔者认为,重点是要呼应“一带一路”建设的特点和需求,把普惠金融传统意义上的优势和潜在的创造力真正挖掘和发挥出来。

  第一,发展普惠金融要在助力中小微企业的成长上发力。仅就我国而言,“一带一路”建设中涉及了大量的中小微企业,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企业甚至扮演了“一带一路”建设中“探路者”的角色,其对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发展普惠金融,就要为那些具备发展潜力的中小微企业解决金融服务上的后顾之忧,促使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根据中小微企业面临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普惠金融项目,即“对症下药”。仅以融资难问题为例,一些中小微企业面临的是“借不到钱”,而有一些面临的则是“借得到,但过程复杂”——如果只是简单用统一的金融服务来“入药”,恐怕“药效”就要打折扣。

  第二,发展普惠金融要在健全针对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上发力。“一带一路”的沿线包含了大量了低收入群体,他们原本得不到健全的金融服务,生产、生活上有所突破的几率非常低,实质上是“一带一路”建设“门槛”外的对象。而让这些群体平等、广泛、有效地享受金融服务不仅是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成果的重要表现,更能帮助他们逐步提高金融素养,积累“自我造血”的能力。通过金融的支持,助力低收入群体降低生产生活成本、保护和增加收入,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越过“门槛”的可能性。一旦越过了这个所谓的“门槛”,低收入群体将有更多的能力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这个群体之大、力量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发展普惠金融要在创新驱动、提高贸易效率的环节上发力。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的兴起,普惠金融在传统金融业态的基础上,在移动支付等多个领域也有新的创新和发展。“一带一路”要建成创新之路,就离不开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普惠金融本身就具备广泛性和便捷性的特点,这些正和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等创新领域的需求不谋而合。此外,“一带一路”的贸易交流增长迅猛,而发展普惠金融又可以带动支付、结算、征信等多个领域及时跟进,切实提高贸易效率。因此,展望“一带一路”建设中普惠金融的发展,笔者完全相信普惠金融不仅会越来越“接地气”,还会在更高层次、更先进的领域有所作为。

  (作者单位分别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