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市场已是风声鹤唳 监管层不能讳涨不讳跌

2017年04月25日 08:09    来源: 金融投资报     王为

  从 “10送30高送转方案全世界罕见”,到证监会“周末喊话”剑指次新股炒作,监管层的 “狮吼功”令市场震颤。短短几周时间,头戴高送转豪华桂冠的高价股和次新股遭遇“灭顶”之灾,股价被腰斩者不在少数。内心崩溃的不仅仅是温州帮等处于监管视线内的区域性游资,喜欢追逐热点的短线投资者也被狠狠地割了一次“韭菜”。

  不管是真慷慨的高成长公司,还是玩圈钱游戏的“假”股票,在裁判哨声趋严下齐齐卧倒;再加上熊安概念股的退潮,银行、证券清查违规资金,大盘痛失多道重要防线而岌岌可危。一时间,关于监管层有形之手是否过度干预市场;为什么股票涨了就被“吹哨”,而连续暴跌却无人问津的争论和吐槽不断。

  在目前的IPO以及再融资规则下,很多公司都在乐此不疲地玩着相同的资本游戏:使尽浑身解数闯过IPO发审关拿到入场券,以20到22倍市盈率完成首次募资,上市后N个涨停板把股价推上云端,随之推出高价再融资方案,这一次募资才是动真格的大规模圈钱,完成融资后接下来就推出高送转,将股本拆细后高价股变成低价股,然后实控人和公司高管开始清仓式减持“数钱”到手软,这样的盈利模式已经成了标准套路。而且随着高送转的比例步步高升,以往10送10就封顶的方案一路飙升至10送30还没有刹车的迹象,于是监管层震怒于上市公司“吃相”难看而猛然出手,风向的转变让炒作高送转股热潮迅速降至冰点。

  实际上,上市公司高送转并不会改变企业本身的价值,在形式上更多是一种数字游戏。而证监会也只是要打击利用高送转进行股价操纵的行为,并非要把所有的高送转一棒子打死 。那些真正与业绩增长匹配的合理高送转,只要不搭载大比例减持应该无可指责。

  站在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来看,监管层筑牢风险防火墙无可置疑。放眼全球成熟资本市场,严厉的监管几乎是共同的特点,也是维持股市平稳运行的压舱石。刘士余主席上任以来,从剑指“野蛮人收购”,到资本市场“不允许大鳄呼风唤雨”,再到出重拳“治理市场乱象”以及交易所必须依法主动 “行使全方位监管职能”,一条清晰的监管思路逐渐显现——对违法违规者扰乱市场采取铁腕手段,证监会负责稽查重大案件,交易所在一线展开全方位监管。严厉监管的最终目的是让A股市场成为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投融资市场,而不是成为少部分人圈钱暴富的名利场;优秀的企业可以借力资本市场成长为中国企业的标杆,讲故事、炒概念的垃圾公司终将被边缘化甚至被红牌罚出场。

  监管风暴的来临令市场风声鹤唳,资金缺乏理性的恐慌出逃也拖累大盘下跌。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只有更规范的市场才能吸引长线资金入市,才能改变股市生态和急功近利的投机氛围,才能杜绝劣币驱逐良币频频上演,才能让中小投资者不再总是成为“炮灰”。

  站在中小投资者的角度考虑,严查上市公司内幕交易,打击借高送转、忽悠式重组拉高股价进行减持,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无可厚非,但管理层也不能讳涨不讳跌,监管视角不能只瞄准那些暴涨的妖股,面对连续暴跌甚至闪崩的股票,也应采取严厉监管措施,通过交易所问询,上市公司停牌自查,监控资金异常进出等举措保护投资者利益。涉嫌违法违规的不仅要重罚,同时也要完善制度建设让受损投资者得到应有的补偿 。

  上周A股市场“画风”转变,贵州茅台等一批业绩优异的白马股浮出水面,什么是价值投资的真正内涵引发市场热议。监管趋严背景下股市的投资文化和盈利模式或许正在悄然改变,对于股民而言,追涨杀跌的短线手法越来越难以把控,寻找那些具备安全垫和护城河的高增长股票才是王道,也是不惧短期波动而长期跑赢大盘的炒股正确“打开方式”。

  稿件来源:王为

  


(责任编辑: 马先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