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马上消费金融暴露风控短板 征信违规被罚39万

2017年04月21日 22:04    来源: 投资时报     安喆

  “中国消费金融现象调查”系列报道之二

  凭借持牌优势,马上消费金融的放贷规模快速增长,但风控能力却未能与此匹配,今年3月因违反征信业相关条款受到监管处罚

  一纸处罚书,再次揭开消费金融乱象的冰山一角。

  3月24日,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发布今年首张行政处罚决定书。此份文号为渝银罚〔2017〕1 号的行政处罚书显示,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马上消费金融”)因违反征信相关条款,被罚款39万元。

  《投资时报》记者注意到,马上消费金融是首家因征信问题被罚的消费金融公司。

  但是此次对消费金融公司开出的罚单,并非终结篇。4月10日,银监会官网发布消息称,近日已发布《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银监会首次点名现金贷,强调要做好清理整顿工作—“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依法合规开展业务,确保出借人资金来源合法,禁止欺诈、虚假宣传。严格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利率的有关规定,不得违法高利贷及暴力催收。”

  这意味着,消费金融这个短期迅速膨胀的市场,埋藏的种种隐患,已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

  自《投资时报》启动“中国消费金融现象调查”系列报道以来,滥用征信信息、违规违法催收、重复借贷、过度负债甚至是骗贷等广受消费者诟病的现象,被陆续曝光。值得期待的是,随着监管层积极规范、引导和加大处罚力度,消费金融的市场环境将不断净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将得到更大保障。

  违反征信业管理条例

  据了解,马上消费金融被监管公开处罚的原因是违反《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四十条规定和第四十一条规定以及《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四十条规定,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供或者查询信息的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对单位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具体情形包括:违法提供或者出售信息;因过失泄露信息;未经同意查询个人信息或者企业的信贷信息;未按照规定处理异议或者对确有错误、遗漏的信息不予更正;拒绝、阻碍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检查、调查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文件、资料。

  第四十一条则规定,信息提供者违反本条例规定,向征信机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供非依法公开的个人不良信息,未事先告知信息主体本人,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对单位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商业银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中国人民银行责令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具体包括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准确、完整、及时报送个人信用信息的;违反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越权查询个人信用数据库的;将查询结果用于本办法规定之外的其他目的的;违反异议处理规定的;违反本办法安全管理要求的。

  记者注意到,马上消费金融被处罚具体属于哪一类以及引发违规的原因,在行政处罚书中并未透露,但对照涉及违规的条款中相关内容,马上消费金融或主要涉及泄露个人或企业的相关征信信息。

  得益于持牌优势快速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马上消费金融是全国22家银监会颁发牌照的消费金融公司之一,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6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开业,另有3家处于筹备过程,3家在审核阶段。

  官网资料显示,马上消费金融成立于2015年6月,是银监会批准设立的持有消费金融牌照的全国性金融机构,由重庆百货、中关村科金、物美控股、重庆银行、阳光保险、浙江中国小商品城共同发起设立,注册资本13亿元,是国内“注册资本第三大”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

  一般而言,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相当于国家给予一定的信用背书,给了广大消费者一个判断和选择的硬指标,也容易获得政策支持及资源倾斜。在平安证券的分析师看来,与小贷、电商、分期平台等类型的消费金融相比,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资金成本低。消费金融公司可以通过接受境内股东的存款、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发行金融债券、同业拆借等方式融入资金,而小贷和其他类型公司的融资只能通过自有资金进行,融资成本将明显高于消费金融公司。

  其次是经营规模扩张优势。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杠杆可以达到8—9倍,而包括小贷公司在内的其他机构由于融资方式的受限,其资产端的扩张能力有限。

  正是基于上述逻辑,马上消费金融迅速崛起。成立仅一年后,2016年下半年就实现爆发,仅2016年12月单月的放款规模就接近 30 亿元,2016年末贷款余额接近70亿元。预计 2017年底余额将达到150亿元。

  除了规模增长惊人外,盈利情况也上演了“神逆转”。截至2015年末和2016年上半年,马上消费金融分别亏损1309万元、3872万元。然而,截至2016年末,其净利润达4524万元。

  “重规模轻内控”弊病显现

  正如每个硬币都有两面,马上消费金融在经营业绩突飞猛进的同时,“重规模轻内控”的弊病也逐渐显现出来。

  业内人士向《投资时报》记者表示,消费金融的本质是做信贷,信贷的核心是风险的识别与管理。风险控制是所有信贷机构的生命线,无论规模多大,如果风控体系建设不完善,很容易被攻击。

  在他们看来,消费金融公司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提供差异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同时坚持以风险控制为核心。“风控机制是消费金融规模发展的关键,不能不顾甚至无视自身的风控能力缺憾去追求规模扩张和利润实现。”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消费金融行业服务的用户属于金字塔底层,大部分用户没有征信记录,需要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建立风控系统来识别用户,控制风险敞口。尤其消费金融业务快速发展时间不长,其不良率有很大的延后性。随着时间推移,借款者还款的不确定性也会提高。尤其是经济周期对个人收入有传导效应,后续风控则显得更为关键。

  “消费金融首要管理的是欺诈风险,而后是信用风险。能否建立完善的大数据征信体系是一个关键点。”上述业内人士认为,消费金融公司政策层面打破地域限制后,客户能够下沉到三、四线城市,甚至农村市场。但从征信数据上看,客户越是下沉,征信数据越缺乏,所面临风险也就越大。尤其是农村市场,要么征信缺乏,要么用户不关注自身征信情况,且还有聚堆效应,给消费金融风控带来很大的挑战。

  另有业内专家表示,在监管部门的扶持政策下,消费金融公司能够接入央行征信系统,查询到相关的信用数据。征信与消费金融是相辅相成的,消费金融行业快速崛起的同时,对于征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像马上消费金融这样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如果滥用这项优惠政策,将会对整个行业发展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


(责任编辑: 马先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