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解开货基爆发之谜

2017年03月27日 06:43    来源: 和讯    

  ⊙弘文

  中国基金业协会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月份公募基金规模迎来了大幅增加,单月新增规模4600余亿元,月末基金总规模达到8.82万亿元,再次接近去年年末9万亿元以上的历史高点。

  令人啧啧称奇的是,推动公募基金规模增长的主力军是收益率相对较低的货币基金。通常,在业内人士眼里,货币基金身处基金产品线底端,风险和收益水平均较低。其主要功效是,在市场风险爆发时,挺身而出担任行业的“蓄水池”。现在“蓄水池”翻身成了“大水库”,简直要独挑行业大梁了,这不能不说有点意外。

  当然,历史上货基也不是没有“爆发性增长”的时候,比如从2005年到2006年初。但当时的情况是,货币基金刚刚走入寻常百姓家,相当部分基金公司风险意识不够,采取了隐性扩大杠杆的操作。于投资者而言,既能享受货币基金流动性和保本预期,还能获得债基投资收益,自然是乐此不疲。而此类违规操作,自然是在很短时间里就被监管层叫停了。

  如今的基金业,刚经历了去年年末的“流动性紧张”,加之相关规定被反复重申严而又严,要重复当年的“故事”、上11年前的“旧船”是不可能的。这一轮的货基规模爆发,原因不在投资端。

  那么,环顾周围市场,好像也不是货币基金运营的最佳时期。中国经济的复苏势头还没有减弱,央行也在公开市场操作中有意识地引导市场利率向上。这个阶段,对于持有一定数量债券和类似性质的货币工具的货基而言,投资上更多的是面临风险管理的考验。

  海外机构拿来指导大类资产配置的“美林时钟”说,当市场利率有走稳向上的迹象,通常是布局股市和期货的好时节,债券这个东西是利率见顶时的最佳配置,现在怎么想似乎也占不到利率见顶这个边。货基向好的原因也不在这个层面。

  但若从客户角度看,货币基金爆增的线索似乎倒有几条。一方面,中国经济依然在稳步增长的过程中,银行等金融生产流动性的兴趣依然高涨,个人手持货币现金的规模还在持续增加。另一方面,从财富管理角度看,随着有关方面大力调控一线房产投资同时加强外汇管理,权益类产品又趋于“风平浪静”,债市面临利率压力,几大资产配置的方向都无甚吸引力。最终,现金管理的“货币基金”成了最佳选择,也就不意外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在经历了过去两年的激荡风雨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意识到了稳健盈利的重要性。而从稳健盈利的角度看,货币基金无疑是最能实现这一目标的公募产品。显然,货币基金的“发达”背后,投资人的“理性”程度在上升也是重要原因。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解开货基爆发之谜

2017-03-27 06:43 来源:和讯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