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矿产类信托去年四季度环比增6.92%

2017年03月24日 08:13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日前,信托业协会发布的截止到2016年四季度末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显示,投向采矿业的信托资金为1878.03亿元,较上季度增长6.92%。自2014年三季度信托业协会开始公布资金信托行业投向以来,投向采矿业信托规模首次出现回升。

  有市场观察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由于去年以来矿产品价格上涨迅速,在矿产资源领域,带动新的一些投资机遇出现。

  记者从用益信托及资讯等平台查询了矿产信托的成立数据,发现,去年下半年以来,投向煤炭的信托计划数量有所增长,但大部分为单一资金信托。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发行5单涉矿 信托产品,其中3单资金投向企业为煤企。

  矿产资源价格整体上涨

  矿产信托在2011年至2012年逐渐繁荣。然而,随着包括煤炭在内的主要矿产资源价格的下跌以及一系列风险项目的产生,矿产信托自2013年以来,融资规模急剧下降。由于煤炭,能源及金属矿产类行业产能过剩,多家信托公司过去两年在内部明确规避投资煤炭、矿产及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且化解煤炭类信托项目风险也成为不少信托公司工作的重点。

  从信托业协会公布的季度数据上,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资金信托投向采矿业的规模仅有1756.46亿元,与2014年三季度的3006.21亿元相比减少超过40%,且在这两年中数据从未有过回升。

  而随着包括去年三季度以来,矿业产品价格的上涨,一些新的机遇或已出现。

  从国内现货市场来看,2016年三季度以来,煤炭价格一路攀升。国家煤炭工业网的信息显示,上周(3月8日至3月14日) 环渤海 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599元/吨,环比上行6元/吨,较年初涨幅达到了1%。据此前报道,由于近期主产地煤矿复工缓慢,而随着下游企业全面复工,煤炭需求量不断加大,短期之内煤价仍呈稳中趋涨态势。

  除了煤炭以外,铁矿石价格涨幅也创下历史记录。今年来,铁矿石市场价格实现了近五年来最长月度连涨走势,大商所铁矿石期货主力合约涨幅已超过30%。多家研报指出,各类矿产品几乎呈“V”字形反弹,矿产间价格相关性强,有色矿供给紧缺的消息相互作用将推高金属价格。

  据市场观察人士表示,由于去年以来矿产品价格上长迅速,在矿产资源领域,带动新的一些投资机遇出现。

  矿产类信托回暖迹象出现?

  近期信托业协会公布的去年四季度数据显示,采矿业信托资金“破天荒”地出现首次回升。投向采矿业的信托资金为1878.03亿元,较上季度增长6.92%。

  用益信托获得的数据显示,进入2016年下半年以后,投向煤炭行业的资金逐渐增长,但大部分为单一资金信托产品。根据数据,今年以来共发行5单涉矿信托产品,其中3单资金投向企业为煤企。

  总部位于北京的某信托公司业务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由于2014年以来,矿产信托曾连续爆发兑付风险,出于对项目安全的考虑,目前对矿产企业的尽调审查工作较为严格。但作为信托公司业务的重要部分,并不能对矿产信托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态度。对于那些满足公司信誉良好、生产销售能力充足、抵押物充分有效等条件的项目,风控部门审查通过后,公司也并不拒绝与其进行合作。

  事实上,除了终端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企业资金盘活的利好因素外,信托公司在选择矿产项目时风控标准也有所提高。从2016年至今成立的信托产品来看,信托公司大多将投向大中型企业及上市公司,并采用土地抵押、采矿权抵押、关联公司股权质押、股东连带责任担保等多种增信方式进行信用保障。

  此前,《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规定:在煤炭结构调整方面,中国将通过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整顿关闭小煤矿,淘汰落后产能。在“去产能”的政策严格执行后,各类矿企兼并重组的趋势不断加深,市场的逐渐有序发展也导致信托公司对待矿产信托的态度逐渐缓和。

  记者查阅了今年成立的几类涉矿信托。今年3月份,昆仑信托成立了“兖矿新疆煤化工信托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信托资金运用于向兖矿新疆煤化工有限公司发放信托贷款,贷款资金用于其日常经营及归还其他金融机构借款,产品规模为30000万元人民币;而交银国信则参与了 保险 业首单债转股,发行了交银国信·国寿陕煤债转 股基金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募集资金100亿元。

  与此同时,此番矿产资源价格上涨也有助于此前涉矿风险信托项目的盘活。用益信托研究员廖鹤凯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去年供给侧改革的情况下,钢铁煤炭以及整个 大宗商品 都有较为强劲上涨。但在整体经济没有根本性好转的情况下,后续空间仍不乐观。而对应品种的上涨,主要是缓解相关行业之前衰退的情况,对相关企业的融资和再融资肯定是有利的。

  (原标题:矿产资源价格回升 矿产类信托去年四季度环比增6.92%)


(责任编辑: 马先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