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金融改革已行至“深水区”,2017年将有何期待?全国政协委员、工行原行长杨凯生3月6日表示,许多金融产品和交易行为已发展成跨行业、跨机构甚至是跨监管。目前,监管面对此类事情经验不足,法规也不尽完备,各监管机构综合协调也不是完全有效。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高级研究员、恒丰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负责人蔡浩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分业监管已无法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累积。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则表示,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主要避免监管矫枉过正、激进去杠杆两个问题。
分业监管难应对系统性风险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抓紧研究提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今年2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上(以下简称第十五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控金融风险,要加快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强化统筹协调能力,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为分业监管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已难以适应混业经营加快的趋势
“从金融发达市场的历史来看,金融体系由分业经营向综合化(混业)经营转变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在金融创新不断加快的情形下,现有分业监管、分段监管的模式难以维系。”蔡浩表示,从风险防控角度来说,分业监管只能防控局部金融风险,却无法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累积,因此需要在一个更宏观的框架下,统筹协调各种监管资源,达到对系统性风险进行审慎监管的目的。
邓海清也指出,2014年以来,金融系统的乱象越来越多,表明中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有所下降,金融监管已经越来越跟不上金融创新的脚步。由此,金融监管系统越来越多要面对跨市场监管的情况。
目前,金融监管体制需要改革在业界已形成共识,但对于如何改、采取何种改革方案,仍存诸多争论。
当前,业界争论方案主要包括:“一行三局”方案,即将“一行三会”合并成立超级金融监管机构,在央行下设立银监、证监和保监局;“一行一委”方案,即将“三会”合并成立综合金融监管委员会,形成“双头监管”模式。
蔡浩指出,上述第十五次会议强调的重点是“协调”,而非“统一”,这似乎说明,市场传闻的几种改革方案中,将“一行三会”合并的方案至少短期内不会实施,而将四个部门重新组合成两个部门的方案的可能性也不大。
专家:应避免两大问题
对于“一行三会”合并的问题,银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也回应称,“翻译已经代为回答,是rumor,谣传。”
蔡浩指出,上述第十五次会议还强调要“加强宏观审慎监督”,“要及时弥补监管短板,做好制度监管漏洞排查工作,参照国际标准,提出明确要求”。这表明我国或将参照美国的多头金融监管体系,监管机构仍然互相独立,但赋予央行更多的功能监管权力。
蔡浩表示,第十五次会议强调“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体制机制改革,结合“加快建立协调机制”,我国或参考美国在金融危机后的改革经验,建立一个高规格的金融监管委员会,成员可以包括财政部、“一行三会”主要负责人,也不排除由更高级别官员牵头。
邓海清分析指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应该建立‘宏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的政策组合。”
近年来,有关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但始终未成事实。不难看出,改革尚面临不少难点。
“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该主要避免两个问题:监管矫枉过正、激进去杠杆。”邓海清指出,金融监管矫枉过正可能会影响到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行。此外,由于金融市场具有明显“跟风”的特征,激进的监管去杠杆可能会导致金融风险爆发,这与监管改革初衷不符。
蔡浩也坦言,如果存在监管职能变化、转换的情况,宜尽快完成交接,减轻对传统、正规金融机构、金融业务的影响,让监管权平稳过渡,从而稳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