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共享单车押金再引争议

2017年03月01日 09:27    来源: 法治周末    

1.png

  原题: 共享单车押金再引争议

  舆情事件集中出现暴露行业痛点

  戴蕾蕾

  事件概述

  2月21日上午,央视财经频道《第一时间》栏目聚焦共享单车行业,报道称共享单车押金已经涉及数亿元,共享单车押金不能直接退还,对于这笔资金并没有明确的监管方进行监管。

  央视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4个品牌共享单车中,摩拜押金为每人299元,ofo单车押金为99元,小鸣单车押金为199元,优拜单车押金为298元。以摩拜为例,2016年12月活跃用户量已达313.5万人,每月活跃用户押金总额超过9亿元。

  央视报道之后,这笔巨额押金使用和监管问题引起业界和用户广泛关注。

  央视报道播出的当天下午,摩拜单车方面回应称,目前已开立了存放押金的银行账户,百分百确保押金的资金安全,专款专用。另一共享单车ofo也表示,押金为专款专用且已封存,目前并没有在其他方面使用。

  但仍有媒体表示,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尚未针对共享单车押金作出具体规定。对于这笔庞大的资金应该如何监管,应该由谁监管,目前仍然处于监管空白地带。

  而这并非共享单车押金问题首次引发舆论关注,此前1月17日,财经网就发布文章《摩拜单车“吞押金”遭如潮恶评:消失的押金去了哪?》直指摩拜单车押金退还问题,并引发舆论关注。

  伴随着共享单车在各大城市的风靡,共享单车引发的舆情事件亦在近期爆发,如“男子将共享单车搬回家被判拘役三个月”“共享单车加装私锁”“北京望京地铁站口共享单车堆积如山”“摩拜单车和ofo两份数据的严重‘打架’”等事件,持续引发舆论对共享单车背后管理问题的热议。

  从持续爆发的舆情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共享单车仍处于行业发展的早期,在运营及监管方面仍存在不少漏洞,而舆论的关注有利于行业不断完善。

  媒体趋势分析

  2月21日,央视财经频道《第一时间》栏目聚焦共享单车行业押金问题后,立即引发各方关注。在摩拜单车、ofo作出回应之后,舆论热度开始走高,包括《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央广新闻》《每日经济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等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此事,新浪、网易、腾讯财经等多家门户网站转载相关报道内容。

  除了报道押金监管问题以及共享单车企业的回复外,有些媒体记者还做了实际测试,测试共享单车的退款速度。

  舆论热度在2月23日达到峰值,相关新闻报道473篇。谈论此事的微博数量超过1100条。

  随后有关此事的关注度逐渐下降。

  数据显示,在采集的数据构成类型中,占比最大的是微博,排在第二的是新闻报道。

  根据新媒体大数据平台“新微邦”提供的数据,自2月21日至2月26日,“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和“冯站长之家”等微信公众号相关推文阅读量排在前列。

  关于“共享单车押金监管”的话题,“央视财经”“界面新闻”“今日头条”有关此事的微博转发数和评论数较多。

  网友观点倾向性分析

  随机抽取311名网友的观点评论进行归纳统计:

  1、挺央视,共享单车押金这种灰色地带应加强监管,28.62%

  网友“坚持就是胜利”:确实需要适合加强下押金安全,万一他们跑路了呢?

  网友“股市黄建”:押金并不属于共享单车平台的私有资产,而是用户的钱。市民看中的是共享单车的方便和租金的便宜,而平台看中的却是用户预付的押金,共享单车平台俨然成了一家融资平台,这也是最大的风险所在。因此,共享单车的经营模式很容易导致非法集资和卷款跑路,相关部门应该尽早介入,监管、保护客户的押金安全。

  2、这些押金和共享单车的成本及融资额根本不能比,收取押金可以理解,25.44%

  网友“仙草文艺”:我用过,简直是秒退,我觉得还是很方便的。押金什么的,人家是企业,又不是搞福利。

  网友“就算他们马库拉”:虽然资金量很大,但好像共享单车还是在烧钱啊。以后大概还得搞什么车身广告之类的赚钱吧。拿押金投资赚利息那又如何,企业还是要生存的。

  3、收取押金可以理解,但是希望退还押金手续更便利,34.28%

  网友“好奇心要害死猫”:你以为人就挣你租车那5毛1块的。这个年代,哪个行业不玩儿个资金池什么的,我是觉得只要一天内能退的出来就好。

  网友“月夜-胖头猪”:只要押金金额合理、押金账户严格接受监管,按一定的比例例如活跃用户比例封存就可以了。

  4、其他,11.66%

  媒体观点分析

  在此次舆情事件中,央视报道引发了舆论对共享单车押金监管问题的讨论,一些媒体在引述央视报道,发布共享单车企业回应后,从法律政策、管理手段等方面提出解决之道;还有一些媒体则发表评论表示要对共享单车押金问题不要求全责备,而是要促进行业的规范与完善。

  《中国证券报》引述DCCI研究院院长刘兴亮的观点表示,在中国目前的道德水准和信用体系下,取消共享单车押金不现实,但退款押金时间长度设置过长不合理。而从控制风险角度讲,对共享单车押金进行监管合情合理,押金数额巨大,如果出现卷款潜逃事情会非常麻烦。但共享单车毕竟是新鲜事物,对其看法不能基于一种打压心理,要完善相应监管制度。

  该报道还引述电信分析师马继华的观点称,可仿照P2P资金管理,设置托管银行,专款专用,不能提取不能对外投资。

  《每日新报》《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观点与《中国证券报》该文章观点类似。

  中国之声《央广新闻》则报道称,在媒体关注之后,目前共享单车已经实现了押金“秒退”。

  《北京青年报》发表盘和林的署名文章《共享单车“押金盈利模式”何以遭质疑?》,重点分析押金盈利模式的问题。文章称,从传统的民法角度来检视单个商业行为,共享单车“押金盈利模式”是合理合法的,但从公共利益、消费者保护、企业诚信经营等视角,则是一种短视行为。当这种商业模式成为一个行业的普遍现象时,本质上就是一种类金融行为,容易酝酿系统性金融和广泛的公共利益风险,必须采取一些类金融监管措施。

  盘和林表示,“押金盈利模式”,对消费者或是社会而言,是一个高风险模式。而目前共享单车押金监管还属于空白,甚至没有第三方监管,平台公司用于投资或理财等风险收益,或是公司临时资金周转。但出现资金断链、卷钱跑路等情况,必然导致押金退还兑付危机,从而侵犯到消费者利益。监管部门须对“押金”的规模、退还规则、用途等予以规范。从企业诚信履约的角度来看,共享单车不应人为拖延退还押金时间。

  《南方日报》则发表文章称,总体而言,目前共享单车的出行模式受到用户普遍认可,但是共享单车平台在车辆运营与用户管理上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针对此前的监管空白,相关职能部门亦需在政策、社会资源、管理、规划等方面发力,共同打造共享单车的健康发展环境。

  《南方都市报》则从相关人士提出的共享单车押金应借鉴公交卡押金监管观点出发,提出共享单车押金监管不适用公交模式。因为共享单车的公共属性与公交车有很大差别。该文章提出对于共享单车,每个人所投入的押金数额并不大,即便经营不善,每个人的损失也在可以承受的范围,社会危害性并不大。而且对于共享单车来说,还有相当数量的车辆可作为债权物。所以,做好共享单车押金的风险控制工作,还需准确把握一个度。

  舆情点评

  共享单车企业在此次舆情风波中的反应非常迅速,2月21日,央视报道上午播出,共享单车企业下午就发表了官方回应,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使得媒体关注点有一部分放在了企业回应上。

  值得关注的是摩拜单车的舆情应对,在1月18日有关摩拜单车押金的舆情事件爆发时,摩拜单车在回应内容上是有取舍的,其回复中主要回应了押金退款延迟问题,但并未提及押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而2月21日有关押金的舆情事件第二次爆发时,摩拜单车不仅说明了押金退款问题,还和其他共享单车企业一起对押金管理情况作了说明,特别提及“专款专用”。

  2月25日,摩拜单车创始人还专门接受采访,讨论创业模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押金问题的负面影响,并为摩拜单车赢得了更多关注。

  由于共享单车企业此前做了大量的市场推广工作,使得“低碳环保”“便捷”的理念已深入消费人群,从网民的回复可以看出,众多网友对收取押金表示了理解。

  尽管外界对于押金问题予以理解,但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讲,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严防跑路和兑付危机发生是监管部门应重视问题。用一套监管P2P的紧箍咒去套共享单车虽然委屈,但从侧面说明共享单车平台的发展体量已引起了外界的重视,而行业发展尚不完善。在批评中前进,这对共享单车企业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