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历数大A十年十大亏损王 产业兴衰史股民辛酸泪

2017年02月13日 07:30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任明杰

  春节过后,A股进入年报密集披露期,各大上市公司2016年业绩纷纷揭开神秘面纱。与每年十大盈利王都被 银行 股包揽不同,A股十大亏损王每年却是花落各家,各有看点。

  从目前看, 石化油服 、 中海油服 和 中远海控 2016年分别预亏160.8亿元、117亿元和99亿元,暂列2016年A股十大亏损王前三甲。

  人们对于A股十大亏损王的关注不仅仅是出于“八卦”,在十大亏损王的背后,更能够管中窥豹,一探过往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兴衰和资本市场的变迁。

  在2016年A股十大亏损王榜单正式出炉前,中国证券报(微信公众号:xhszzb)记者特地梳理了2006年-2015年十年期间每年的A股十大亏损王榜单,来一起看一下过去十年间的经济、产业和资本市场都发生了什么,又能带给我们哪些启发和深思。

  2006年:券商借壳潮涌

  在2006年至2015年的十年时间里, 东方航空 不幸两次占据A股十大亏损王榜首,第一次便是2006年。当年, 东方航空 亏损27.80亿元,这一巨亏在当年甚至被称作“不解之谜”。原因是, 东方航空是当年唯一亏损的民航类上市公司,即使排除8亿元因资产减值导致的亏损,东方航空仍然是巨亏。

  而且,在三大航空公司中,2005年还中规中矩的东航,2006年却在主营业务利润率、国内业务利润率、费用比率等指标方面迅速与国航和南航拉开了差距。最合理的解释是,2002年末,三大航空公司重组完成后,东航背上了西北航空和云南航空两个包袱,整合成本让东航不堪其重,资产负债率更是达到了93.7%。

  在2006年的榜单中,排在第五、后来被 长江证券 借壳的S石炼化同样备受关注。此前多年,A股深陷熊市泥潭,券商盈利难符IPO标准,但随着2006年大牛市的到来,券商的上市冲动被激发,而借壳则成为捷径。自2006年9月 广发证券 首开先河之后,提出借壳方案的券商迅速超过10家,长江证券也在2006年底敲定借壳S石炼化。

  不过,由于后来券商借壳上市曝出 广发证券 内幕交易案等一系列问题,券商借壳上市在2011年被证监会实质上叫停。到了2014年下半年,大牛市再次到来,券商的上市热情再次被点燃,保持实际控制人不变、不触发借壳上市的“借道”上市成为急于上市的券商们的变通方式,安信证券便“借道”中纺投资成功上市。

  2007年:“战斗机”坠毁

  2007年榜单中的十大亏损王总共只亏掉64.17亿元,成为近十年中最不败家的一年,甚至排名第一、后来被 大名城 借壳的*ST华源当年也只亏了10.12亿元,这在很多年里连十大亏损王的榜单都排不进去。不过,有一家公司的亏损却在当年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那就是亏损5.94亿元、排名第五的 波导股份 .

  “波导手机,手机中的战斗机。”这句从歌手李玟口中说出的广告语曾流传一时,1999年在手机行业白手起家的波导手机,到了2003年便一举打败了当时世界手机业三强的 诺基亚 、摩托罗拉和 爱立信 ,坐上国内手机市场的销售冠军宝座,波导、TCL、康佳带领的国内手机军团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也由1999年的5%飙涨至2003年的54.7%,一时风光无两。

  不过,以低价低端、三四线市场为开拓重点的波导股份,在2004年国内手机市场的转型中迅速漏出技术不足的破绽,以及由于之前的过于乐观而背上了产能过剩的包袱。2005年,波导股份出现了上市以来首次亏损。此后,在2007和2008年分别亏损5.94亿元和1.67亿元后,波导股份在2009年被扣上了ST的帽子。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根据IDC公布的数据,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行中,华为、OPPO和vivo三家国内智能手机厂商排名三至五位,且不断蚕食三星和 苹果 两大巨头的市场份额。在国内市场,华为、OPPO和vivo的出货量更是占据半壁江山。在一片乐观的同时,我们是否更应该借鉴波导股份的前车之辙?

  2008年:一粒“蛋白精”坏了一包奶

  时隔一年,2008年的榜首再次被东方航空占据,与2006年东方航空“众人皆赚我独亏”不同, 中国国航 和 南方航空 当年也登上了榜单,三大航空公司累计亏损额高达279亿元,巨亏原因也大体相同,均是由于原油期货市场价格在2008年下半年大幅下降,导致原油期权合约产生了巨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2008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大宗商品 价格在下半年全线暴跌,受此影响的不止是国际原油和三大航空公司,还有 有色金属 以及榜单中亏损27.92亿元的 云南铜业 。这一年,现货铜的均价由前三季度的60664元/吨跌到12月底的23000元/吨左右,由于存货巨大,云南铜业计提了高达17.5亿元的存货跌价损失。

  在中国 老百姓 的回忆中,2008年是悲喜交集的一年。一方面,奥运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国民自豪感得到极大提升;另一方面,这一年发生了汶川大地震,成为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此外,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影响至今的重大事件——三聚氰胺事件,受到冲击的不仅仅是国人对于食品安全的脆弱神经,还有当时高歌猛进的国内奶业。

  受此事件影响,作为超级“白马股”的 伊利股份 以16.87亿元的亏损额罕见地出现在了2008年的榜单中。公司表示,三聚氰胺事件对整个乳品行业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公司产品销售大幅下滑,存货积压报废严重,造成存货报废8.85亿元,同时对期末存货进行核查,计提跌价准备2.38亿元。

  2009年:巨轮搁浅

  2009年、2011年和2012年的十大亏损王榜首都将被现在已更名为 中远海控 的中国远洋所占据,亏损额分别高达75.41亿元、104.49亿元和95.59亿元。2007年回归A股后,中国远洋的股价在四个月的时间里从15.52元/股一路攀升至68.4元/股,而随着连年巨亏,其股价也一路下挫,至今已不足6元/股。

  作为全球第二大综合性航运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的上市旗舰和资本平台,中国远洋拥有世界第四、中国第一大的集装箱船队以及世界最大的干散货船队,2007年和2008年,中国远洋分别创造了190 .85亿元和108.30亿元的高额利润。但是,2009年之后,中国远洋这艘巨轮便“搁浅”了。

  如今,中国远洋只能靠政府补贴艰难度日。2013年至2015年,中国远洋实现净利润2.35亿元、3.63亿元和2.83亿元,但扭亏的关键源于政府补贴和变卖资产。2007年至2011年,中国远洋领取的政府补贴只有11.53亿元,但2014年和2015年两年却分别领取了17.43亿元和42.57亿元。扣非后,中国远洋已经连续5年亏损,2016年又预亏约99亿元。

  一直以来,中国远洋都将连年巨亏的原因归结为国际航运市场需求低迷、运力过剩的大环境。但也有媒体指出,中国远洋的巨亏也与2008年初错误的扩张战略有关,而同样面临不利的大环境,希腊航运公司却仍然保持了运力上的稳定,甚至在逆势之中实现了增长,这同样值得中国远洋反思。

  2010年:A股“不死鸟”

  在2010年的十大亏损王榜单中,最显眼的并不是排名榜首、亏损26.44亿元的 华菱钢铁 ,而是排名次席、亏损20.04亿元的 京东方A 。在A股, 京东 方A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号——“不死鸟”。实际上,像京东方A一样的“不死鸟”很多,虽然长期亏损,但依靠政府补贴和变卖资产等非经常性损益,竟然练就“不死之身”,这也成为了A股的一大奇观。

  2008年至2012年,从扣非后净利润来看,京东方A连续5年巨亏。但是,从净利润来看,2009年、2011年和2012年,京东方A却实现了盈利,从而也避免了被ST乃至退市的命运。拯救京东方A的是以政府补贴为代表的非经常性损益,这5年间,京东方A的非经常性损益高达67.55亿元。以2011年为例,京东方A本来要巨亏38.71亿元,但依靠高达44.32亿元的非经常性损益,最后反而盈利5.61亿元。

  京东方A还有一个名号是“圈钱王”。除2001年上市之时募资9.75亿元外,2006年至2010年,京东方A又先后进行了4次再融资,募资总额高达248.24亿元。更令人震惊的是,2013年7月,京东方A公布定增方案,拟非公开发行股票95亿股—224亿股,拟募集资金净额高达460亿元,成为年内之最。

  凭借着不断“圈钱”和“烧钱”,2013年京东方A终于步入盈利周期。不过,好景不长,2015年下半年开始,京东方A又步入新一轮的亏损周期,2015年三季度和四季度,公司分别亏损1.68亿元和7.95亿元。2016年前三季度,京东方A虽然实现净利润1.41亿元,但扣非后却亏损18亿元。

  2011年:漫漫凤凰涅槃路

  继2009年之后,已经更名为中远海控的中国远洋和已经更名为 中远海发 的中海集运再次联手占据榜单前两名。2015年,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重组获批,成为自家兄弟之后,中国远洋和中海集运在2016年底进行了更名。不过,回过头去看,除了二度包揽榜单前两名的中远兄弟,应该引起注意的还有 长航凤凰 .

  2011年,长航凤凰在榜单中排名第九,亏损8.83亿元,与很多上市公司动辄几十亿的亏损相比并不算高,但是,这却开启了长航凤凰的漫漫涅槃路。此后的2012年和2013年,长航凤凰再次连续亏损。2011年至2013年连续三年亏损,且连续两个会计年度净资产为负,2014年5月16日起,长航凤凰暂停上市。

  此后,长航凤凰进行了破产重整,并于2015年7月收到深交所同意恢复上市批准。同年7月23日,长航集团向顺航海运转让了公司17.89%股权,自此易主。2016年,长航凤凰启动将港海建设注入长航凤凰,但由于港海建设资质瑕疵导致重组无法推进。今年2月7日,顺航海运所持长航凤凰股权被轮候冻结。

  虽然凤凰涅槃路漫漫,但与陷入持续亏损通过变卖资产和政府补贴拼命保壳的A股“不死鸟”相比,长航凤凰无疑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同样值得借鉴的还有2015年A股“主动退市第一股” *ST二重 .2014年再次巨亏78.98亿元后,*ST二重选择通过主动退市,以从根本上解决公司的亏损问题,目前,公司已经实现扭亏为盈。

  2012年:吨钢利润买不起一瓶矿泉水

  2012年榜单的前三甲被中国远洋、 中国铝业 和 中国中冶 三家央企所占据,亏损额分别高达95.59亿元、82.34亿元和69.52亿元。不过,当年的榜单中最受关注的却不是这三家,而是占了榜单半壁江山的 鞍钢股份 、 马钢股份 、 山东钢铁 、 安阳钢铁 和华菱钢铁5家 钢铁行业 上市公司。在这一年,钢铁行业经历了 新世纪 以来最困难的一年。

  “吨钢利润还不够买一瓶矿泉水。”这句如今已经家喻户晓的名言是2012年国内钢铁行业的真实写照,该年年底,吨钢利润只有1.68元,确实不够买一瓶矿泉水的。从全年来看,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81亿元,同比下降98.22%,销售利润率仅有0.04%。在这一年的前两个月,国内钢铁行业甚至还出现了新世纪以来首次全行业亏损的情况。

  “高成本、高产能,低增长、低效益”,时任中钢协秘书长张长富如此概括了2012年钢铁行业所面临的窘境。特别是产能过剩的危机在这一年被集中引爆,虽然面对亏损不断加剧的窘境,但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7.17亿吨,再创历史新高。“越亏越生产、越生产越亏”,国内钢铁行业陷入了这样的囚徒困境。

  2011年之后,国内钢铁行业进入新一轮产能过剩周期。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开始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着手实施“四万亿计划”。在火爆的 房地产 投资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的带动下,钢铁产能拔地而起。但是,随着 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到2015年,全国钢材表观消费量只有6.68亿吨,但产能却已经飙升到12亿吨。

  2013年:被透支的战略 新兴产业

  在这十年里,占据榜单的几乎都是传统行业上市公司。但是,2013年榜单的前两名却被两家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光伏公司占据——天威保变和*ST超日。在这一年里,随着光伏产业步入严冬,很多公司也走到了尽头,天威保变于该年10月公布了与大股东的资产置换方案,将亏损的 新能源 资产进行了剥离,后更名为“ 保变电气 ”;*ST超日也在该年巨亏后走入破产重整程序,后被江苏协鑫牵头重组,遂得以恢复上市,并更名为“ 协鑫集成 ”。

  2010年,以光伏为代表的 新能源 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成为国内很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缩影。2007年之后,全球光伏市场释放的巨大需求直接刺激了国内投资光伏产业的热情,一轮光伏大跃进拉开帷幕。2007年至2010年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连续4年增长达100%,且居全球首位。但是,由于处于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尴尬境地,国内的光伏产业十分脆弱。

  在当时,全球光伏市场在以德意两国为主的欧洲。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德意等国出台了一系列光伏发电上网补贴政策,带来光伏市场爆炸式扩容。到了2011年,随着欧债危机的蔓延,德意等国开始下调补贴额度,造成需求骤降、价格暴跌,美国商务部又于当年对中国生产的光伏产品展开了“双反”调查,国内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危机彻底爆发。

  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标志性的事件:2013年3月20日,无锡当地法院宣布,由于尚德电力下属的无锡尚德无法按期偿还71亿元银行贷款,无锡尚德进入破产重整阶段。回想2009年,美国探索频道制作了一部名为《中国梦》的9集纪录片,在第6集里,施正荣讲述了尚德电力“让新能源之光普照世界”的伟大梦想,而这个梦想短短四年后就破碎了。

  2014年:“亏损之王”诞生

  在东方航空在2008年创造了139.28亿元的巨亏后,没人会想到这一纪录仅仅保持了6年就被打破了。2014年,A股真正的“亏损之王”诞生: 中国铝业 一年亏掉162.17亿元,创造了A股上市公司亏损纪录,这一亏损额甚至与排名2至10位的上市公司的亏损总额相当。与巨亏相比, 中国铝业 还引发了人们对于为什么央企干不过民企的思考。

  作为中国最大的氧化铝和原铝生产商,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氧化铝生产商,中国铝业也曾创造过辉煌。在2007年登陆A股的第一年里,中国铝业便创造了102亿元的净利润,不过,随着2008年7月后国际铝价进入下行周期,到了2009年中国铝业便巨亏46.46亿元,2012年,中国铝业再次巨亏82.34亿元,仅次于排名榜首的中国远洋。

  中国铝业屡屡把巨亏的原因归结为大环境,但令其尴尬的是,港股上市的民营铝企 中国宏桥 却持续盈利,在中国铝业巨亏的2014年,中国宏桥的净利润却超过53亿元,同比增加14.7%。同时,与中国铝业的节节败退相比,中国宏桥却逆势扩张。2014年,中国宏桥铝产品总设计产能为402.6万吨,较2013年的295.6万吨大增36.2%。

  为什么作为央企的中国铝业却干不过作为民企的中国宏桥?业内人士分析,除了自备电完善、产业布局合理外,中国宏桥在管理机制、人工成本、运营效率方面的优势也是中国铝业所欠缺的。而中国铝业的电解铝主要依托铝土矿资源建设,建设早产能小,且普遍没有自备电厂,面对的竞争对手又是中国宏桥这样完全市场化的民企,陷入发展困境也就可想而知。

  2015年:最悲情的“亏损王”

  如果说2013年钢铁行业还占据了榜单的半壁江山,那么到了2015年,十大亏损王的榜单则几乎被钢铁行业所包揽。其中,占据榜首的是巨亏75.15亿元的 武钢股份 ,这也是1999年上市以来的公司的首次亏损,并成为了这十年里最具悲情色彩的“亏损王”。2016年9月, 宝钢股份 宣布换股吸收合并武钢股份,而今年情人节,武钢股份便将终止上市。

  作为“共和国长子”,却被改革开放后才成立的“后辈”合并,武钢或许心有不甘。据媒体报道,早在2004年邓崎琳接手武钢的时候,上面就有“宝武重组”的意图。当时的武钢产能还不到宝钢的1/3,要摆脱被兼并的命运,只能把规模做上去。2005年之后,武钢先后重组了鄂钢、昆钢、柳钢,并于广西防城港兴建防城港钢铁基地,产能也一跃而起。

  不过,兼并重组上的大跃进却使武钢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多年来盲目扩张积累的债务,以及老国企特有的大量冗余人员。去年“两会”期间,武钢集团董事长马国强谈到,武钢集团有超过8万人从事钢铁主业。这意味着相对于集团2600万吨的产能,其人均年产钢约325吨/人,而目前行业的平均已达400-500吨/人,宝钢的这个数字则为1000吨/人。

  2015年,国内钢铁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积重难返,这迫使中央最终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去产能。2016年初,中央明确了今后五年1亿到1.5亿吨的钢铁去产能目标,最后在雷霆万钧的推动下,前10个月就完成了2016年4500万吨的去产能目标。同时,随着价格复苏,钢铁全行业复苏,武钢股份预计2016年实现净利润4.06亿元。

  (原标题:历数大A十年十大亏损王!产业一段兴衰史,股民一把辛酸泪……)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