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洋品牌彻底靠边站 手机进入全面国产时代

2016年12月28日 10:21    来源: 法治周末     曾高飞 文丽娟 木祭

  一个新时代正在开启,一个旧时代已经结束。

  只是短短三五年时间,手机领域,洋品牌在品牌、质量、技术上的优势荡然无存,本土品牌迎头赶上,实现了全面超越。

  这种超越,肯定不再是一时的,也不是部分的,而是持续的,全面的。洋品牌龟缩到不到一成半的份额一隅,苟延残喘,甚至市场继续萎缩。而本土品牌则是攻势凌厉,小战小捷,大战大胜,扬眉吐气,全面爆发。

  据相关数据统计,今年1 至 11 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 4.97 亿部,同比增长 7.6% ,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 4.42 亿部,同比增长 16.1% ,占同期国内手机出货量的 89.0% 。

  这些数据透露出来的信息说明:以三星、苹果、LG 为代表的外资品牌统治中国手机市场的局面已经彻底结束,除了苹果之外,三星、 LG 、夏普、索尼等手机品牌早就在没有尊严地活着,越来越肌肉萎缩。本土品牌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期,不仅产品丰富,质量过硬,技术领先,而且品牌变得强大起来,开始跻身世界一流阵营。

  在出货量上,华为延续了前两年的强势,但不再是冠军。据今年第三季度IDC 数据,步步高系的 OPPO 和 vivo 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分别达为 2010 万部和 1920 万部,首度成为中国市场冠亚军,华为退居第三,小米第四。在前五强名单中,外资品牌只有苹果勉强跻身其中,位列第五。苹果的第五与 OPPO 的第一,已经被甩开了很长一段距离,前者只有后者的 1/2 。

  由于深受手机电池爆炸自燃影响,三星手机一蹶不振,并被加速边缘化,沦为了二三流品牌。另一韩国品牌LG ,早就被边缘化,被列入三流品牌行列。从相关数据来看,手机领域集中趋势继续加强,不仅越来越体现在品牌上,而且也体现在手机产品上,出货量虽然在增加,但新机型同比却在减少,仅 11 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 5452.1 万部,同比增长 2.4% ;上市新机型 99 款,同比下降 34.0% 。

  手机市场从来是不按常规生长的。除了华为稳步前进外,步步高系则是以惊人的速度冲刺,在今年OPPO 和 vivo 增长速度分别翻了一番,达到 106% 和 101% 。掉得较为厉害的是小米和苹果,小米下滑 42.3% ,苹果下滑 34.1% 。

  当然,国产阵营中,与OPPO 和 vivo 强势增长相对应的,则是联想、酷派、中兴、魅族等手机的没落。当年响当当的“中华酷联”,现在只剩下华为一家。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三五年。

  对于手机品牌来说,或许2017 年更为残酷。在中国市场,洋品牌将进一步下滑,三星受手机爆炸的影响将渐渐成为过去,但要恢复昔年荣光,也并非不可能。国产品牌在占领国内市场后,不断放眼全球,将在全球范围内发起向三星和苹果的挑战。而在国内市场,如果不出意外, OPPO 和 vivo 将继续高歌猛进,但势头应该有所减缓。华为则不安心冠军宝座被抢,将掀起新一轮抢夺山头的系列大决战。


(责任编辑: 马先震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中国36个品牌入选世界500强      2016年12月28日
  • · 达能再瘦身 乐百氏成弃子      2016年11月21日
  • · 升级版双11 不只有维密和1207亿      2016年11月14日
  • · 黄太吉回应称关店属实      2016年09月2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